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教育信息 > 普通教育
  • 索引号:
  • 001008003013004/2013-142020
  • 组配分类:
  • 普通教育
  • 成文日期:
  • 2013-01-2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乐清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教育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3- 01- 28 15 : 23 浏览次数: 字体:[ ]






乐教普〔2012〕49号



乐清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

小班化教育工作的通


各中小学:

近年来,在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共有21所小学实施了小班化教育试点,初步积累了小班化教育经验。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义教阶段小班化教育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的要求,我局决定在全市小学起始年级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育实验,同时逐步进行初中阶段小班化教育试点。现就我市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小班化教育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班化教育,是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小班化教育以提高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全面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近十几年来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举措,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2012年秋季入学统计数据,我市小学现有2533个班级,平均班额为39.7人,其中班额少于30人的262个班,占班级总数的10.3%;现有初中1037个班级,平均班额为38.8人,其中班额少于35人的396个班,占班级总数的38.2%。适龄入学儿童少年的减少为全方位推进小班化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各校要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统一思想,将小班化教育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切入口,高度重视小班化教育实验工作,努力通过小班化教育推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化和均衡化,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有利于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文化和良好氛围

小班化教育为每个学生在教学空间所占份额的增加提供了可能,学校必须优化学校和班级育人环境,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合理地布置学校和教室,营造教育教学氛围,努力增进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健全学生人格。

(一)要积极创建个性化的班级环境和班级文化。教室环境布置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开放性和安全性;要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激活学生思维,融合师生情感;有效利用空间资源,合理划分教学活动、自由活动、学生个人作业、教师办公等区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策划、自由创设、自由表达。要精心布置班级生物角、图书角、小制作角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生命意识、观察和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视野。要大力开辟学生自主展示的园地,及时展出并更新学生的优秀作业、美术、书法、照片等成长历程,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快乐,让教室的墙面、四角、壁橱都能“说话”。

(二)积极营造温馨、和谐、民主、活泼的学校人际氛围。学校心理环境的创造要体现“尊重、开放、自主”的原则,要热爱、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努力在教学各环节建立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学生的课间活动,并争创班级或小组特色。支持鼓励教师将办公桌由办公室搬入教室,最大程度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情感。

(三)要通过小班化推进教师个体和团队的成长。要把小班化教育的整体推进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践行“小班学生成功100%”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生活等各个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使班级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深入探索,努力构建小班化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形式

(一)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学生发展观。要努力树立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平等”理念、“学生主体”理念、“个性发展”理念和“全面发展”理念,优化教学行为,追求教学的有效、高效。要明确小班化教育研究的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广泛开展交流协作活动。要采取课题引领策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要强化校本培训,通过自学、听专家讲座、教学实践指导等,促进教师不断进步,努力形成一支在教育观念、教学技能、管理能力各方面均能适应小班化教育的教师队伍。

(二)要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优化。打破传统教学单纯依靠语言,忽视学生主体活动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视觉、听觉、动作和言语各种活动的综合构建,积极进行游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操作教学法等多种符合“小班”特点的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合理采用参与、合作、分层、自主、互动创新等教学策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注重教学的个别化和个性化研究,因人而异制定教学目标,找准教学起点,实现差异发展。逐步构建并完善适合小班化教育,并能与个别化教育等其它教学组织形式优势叠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要做好学生个体作业和指导计划的设计。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设计弹性作业,并最大限度地给予及时的面批。要分层设计个别指导计划,满足不同需要,确保整体发展。特别要关爱学习困难学生,综合采用小组带动、优生协助、多设问题、多重训练、单留作业、互改作业、详细面批、激励评价等多种教育方式加强个别辅导与帮助,充分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真正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要积极研究和推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需要,改变单一样式的“秧田式”课桌椅排列方式,布置扇形、方形、三角形、圆形、国字组合形等多样性的教学空间,增加师生间双向交流的频率,进一步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四、勇于实践,努力创建和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要积极进行学生素质评价内容、方法、手段的整体变革,努力搭建寓教于乐的学习和生活平台,构建小班化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体现“轻轻松松学习,快快乐乐成长”的小班特色,体现小班化教育评价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导向特征。要充分发挥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与各科教师共同研究班级教育教学问题。要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吸纳学生、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提升班级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充分发挥学业评价诊断、鉴别和选拔等功能的同时,各校更要高度重视学业评价对小班化学生教育的调节、激励和导向功能。要因地制宜开展学生学业评价领域的实践研究,努力编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学生成长档案》、《活动记载卡》等相结合的学生个性化档案袋,注重过程评价,积极关注学生在个人发展预期、品德行为、生活自理能力、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计算和综合能力、读写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知识面等方面的多元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发挥个性特长。

五、强化措施,全面构建和完善我市小班化教育保障体系

(一)建组织。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区域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市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普教科、政工科、计财科、学生科、督导科、教研室等和各学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小班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普教科,指导全市的小班化教育推进工作。同时成立由各实验校校长组成的全市小班化教育联谊会,统一协调各小班化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二)架平台。各小班化试点学校必须根据学校实际,主动申报小班化课题并做好过程实施。市教研室将组织全市小班化教育专题论文(案例、课例)评选,组织并指导开展全市小班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为各校小班化教育的交流搭建平台,并从2013年起逐步开展全市小班化试点学校全员赛课活动。加强小班化教育的师资建设,三年内完成对全市小班化试点学校专任教师的首轮专题培训,不定期组织有关学校领导和教师外出学习,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根据工作需要派驻兄弟学校进行短期学习和工作访问,并邀请省内外小班化教育教学专家来我市进行工作指导。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初中学校,所试点年级段学生在初升高的省级重点中学公费保送生、定向生等分配时,予以适当照顾。

(三)扩试点。在认真做好前二批计21所小学试点学校小班化教育考核基础上, 2012学年进一步做好第三批小学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不超过5所)的申报工作。同时,开展首批初中小班化教育学校(不超过7所)的试点工作。新增加的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将以生源相对较少的农村薄弱学校为重点。为确保教育公平,所有小班化教育申报学校必须从起始年级做起,以年级段为单位,整体、逐年稳步推进。

(四)保投入。市教育局将优先安排对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相关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学校添置必要的小班化教育设备、设施,积极改善室内教育教学环境、外部设施和其他环境建设,逐步实现场地的“塑胶化、草坪化、地砖化”以及校园的“智能化”、“数字化”。同时,从2013年起,教育局视学校规模对公办小班化实验学校每年每校下拨2-3万元的小班化教育活动经费和班园建设经费。对于承办全市小班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公办学校,市教育局将予以相应的经费补助。

(五)增编制。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浙教办〔2011〕63号)要求,从2013年起,我市新增小班化试点学校起始年级的班级最高学额从原定38人调整到独立小学30人、初中及九年制学校35人(原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二批小班化试点学校,2015年后按省定班额执行)。根据乐政办发〔2005〕92号文件规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增编幅度每班为0.5名。

(六)重推广。各实验校要及时总结在小班化教育实验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市教育局将在乐清市教育网开设“小班化教育”专栏,积极宣传我市小班化教育最新动态,并通过全市小班化教育联谊会等积极组织各校开展教研、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活动,同时,不定期总结和印发有关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经典案例、班集体建设经典案例、教师专业化成长论文集,在充分实验基础上,印发班主任工作手册等有关资料,宣传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和取得的成绩,努力构建小班化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特色班级评价等小班化教育评价体系,为全市学校推进小班化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同时,对实验中涌现出的小班化教育先进集体、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六、稳步推进,开展小班化教育学校申报和考核工作

(一)申报程序

根据“严格条件、稳步发展”的原则,对申报创办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学校努力做到成熟一所,发展一所。具体程序如下:

1.学校提交《开展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及书面申请。书面申请须并由所在镇(街道)人民政府、学区签署审核意见;

2.教育局有关职能科室组织实地考核;

3.教育局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4.教育局报请市人民政府发文。

(二)定期考核

每年3月起,教育局根据各校小班化教育实施情况对市人民政府发文的小班化教育学校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予以全市通报。考核内容及标准详见附件。其中,考核总分360分以上的为优秀,总分330-359分的为良好, 总分300-329分的为合格, 总分在299及以下的为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学校,责令学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整改不力且下个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小班化试点(实验)学校资格。

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教育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趋势和办学条件的必然选择,是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举措。教育局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将指导有关学校分步分批稳妥实施。全市各申报学校要因校制宜,积极制订学校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小班化教育实验领导小组,根据小班化教育理念完善各类办学设施,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营造良好实验氛围,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办法,为我市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件:乐清市小班化教育考核用表(试行)










乐清市教育局办公室             月31日印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