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综合实力
  • 成文日期:

综合实力

发布日期: 2013- 04- 28 08 : 25 浏览次数: 字体:[ ]

综合经济

    据初步核算,2011年乐清市生产总值(GDP)为57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幅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346.62亿元,比上年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0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4.57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076美元,比上年增长8.6%。

  国民经济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产结构由上年的3.4:61.7:34.9调整为3.3:60.6:36.1,三产在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4.4%,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全年乐清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5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3537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8%,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5%。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为9.35、0.11、7.67和9.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4%、 -17.9%、9.2%和-4.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1亿元。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27万亩,比上年下降4.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18万亩,比上年下降3.4%,产量16.20万吨,同比增长5.3%。经济作物中,除茶叶产量稳定外,其他作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市畜牧量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猪饲养的扩大,全年生猪出栏20.43万头,比上年增长3.0%。兔养殖随着价格的高位运行快速扩大,出栏比上年增长20.1%,而牛、羊、家禽的出栏则在下降。
  渔业养殖面积缩减。年末全市海水养殖面积14.30万亩,淡水养殖面积3.68万亩,分别下降2.6%和0.1%。全市水产品总产量7.10万吨,下降4.7%,其中海水产品总产量6.56万吨,下降4.8%。海水产品中,海洋捕捞6294吨,海水养殖5.93万吨,分别下降22.4%和2.4%。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拥有各类涉农产业化经营组织(企业、合作社、协会等)650个,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温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2家,带动农户9.78万户,联接基地面积15.26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560家,带动农户5.3万家,联接基地750个,面积8.5万亩。
  全年水利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亿元,年末拥有水库 21座。新增围垦圈围面积近1万亩,解决了13个乡镇46个村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建成标准防洪堤7.47公里,整治河道37.6公里,山塘除险加固6座。
  “ 三分三改”工作有序开展。全市17个镇(街道)都已成立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全年完成股改村173个、地改村68个,股改地改工作走在了温州全市前列。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50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实现工业增加值32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6%,增幅比上年下滑了4.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67.8%下降到55.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2000万元以上) 837 家,实现产值10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规上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71.7%。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90 家,超5亿元企业有31家,超10亿企业有14家,超20亿元企业有4家,超50亿元企业有3家。
  主导行业稳定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稳定,其规上企业全年累计实现产值63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58.4%,比上年增长18.6%。全年新增浙江名牌产品3个,累计19个;新增温州名牌产品24个,累计40个。全市拥有注册商标20581枚,驰名商标5枚(不包括司法认定),省著名商标54枚,温州市知名商标71枚,乐清市名牌商标167枚。
  经济效益增速放缓,骨干行业贡献起稳定作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实现利润总额63.65亿元,比上年增长7.8%。分行业看,7大行业的年利润总额都超过亿元,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力对全市盈利增长贡献最大。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1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0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5.85亿元,增长32.2%;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增长11.2%。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6.66亿元,增长110.9%,增速创历史新高,其中工业性投资72.12亿元,增长3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51.9%,比上年提高23.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7.23亿元,增长112.2%。得益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加快推进,限额以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额50.27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8.3个百分点,其中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31.39亿元。新开工项目拉动明显,全年新开工项目375个,是上年的2.59倍;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17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2%;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9.3%。民间投资活跃,全年完成民间投资19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9%;增速比限额以上投资平均水平高出31.7个百分点,高出国有经济投资增幅90.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5.7%,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增长快速,但销售出现疲软。房地产进场速度加快,全年房地产投资12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70.5个百分点,对限额以上投资的贡献率为58.0%。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0.0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7.7%;商品房销售额41.41亿元,比上年增长6.5%。
  

  

交通、邮电和电力
    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1亿元,完成公路客运量6497万人次、货运量1044万吨。全年新增公路里程22公里,公路总里程1423.36公里,密度为121.23公里/百平方公里。率先在温州市实行城市公交体制国有化改革,组建国有公交公司进行公交运营,投入119辆新公交车辆(实际运营公交车146辆)。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客运向农村延伸,保证城乡居民的便利出行,农村客运通车率87.5%。累计更新出租车914辆,交通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力运量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邮电通信行业快速发展,全年业务收入17.45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42.1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34.96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不含手机上网)27.94万户。
  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873.48 兆瓦,比上年增加 76.48 兆瓦。全年用电量 45.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工业用电29.07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85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3.2%和12.3%。
  

 

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2.46亿元,增长20.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29亿元,增长15.0%。从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10亿元,住宿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22.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6%和24.4%。2011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80家,实现销售总额196.07亿元。限额以上批零业、汽车零售额中,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0.3%,汽车类比上年增长21.6%。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78个,实现年成交额119.78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1个,年成交额73.61亿元。
  旅游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709.73万人,比上年增长18.2%,旅游收入6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32%。至年底,全市有旅行社23家,其中1家旅行社为全国百强旅行社;有星级饭店9家,其中三星级5家、四星级2家,还有3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正在申报评星;有星级农家乐87家,其中一星级32家、2星级34家、三星级21家。
  

  

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3.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出口2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3%;进口2.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8%;贸易顺差为18.93亿美元。加大外贸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全市有10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5家,5000万美元以上出口企业4家。
  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合同外资603万美元(其中新批合同外资387.87万美元,增资457.04万美元,减资241.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5%),实际利用外资18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2.8%。全年新批境外机构3家,中方投资额为102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7%,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790万美元。
  

 

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82.12亿元,增长19.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66亿元,增长21.2%。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0.7%,这是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在所得税分享改革近十年来最优水平。全年完成财政支出4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民生类支出35.16亿元,增长19.9%,比财政总支出年增长高出2.2个百分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为76.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类相关科目支出增长迅速,年增幅分别达73.5%、40.0%、81.3%,远高于财政支出增长17.7%的平均水平。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9.9%,低于财政支出平均增幅7.8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银行业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9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98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40.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821.11亿元,增长18.8%;全市个人储蓄存款余额467.57亿元,比年初增加6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金融业机构不断壮大,共有16家银行机构、3家小额贷款公司。全市各项保费收入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赔款给付支出3.27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其中,财险保费收入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赔款给付支出2.53亿元,比上年增长41.9%;人身保险保费总收入7.49亿元,比上年增长7.95%,赔款给付支出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证券交易萎靡,全年累计证券交易量997.97亿元,比上年下降2.3%;年末全市沪深两市共有资金账户6.56万户。
  

  

教育和科技
    全市共有幼儿园210所,在园幼儿5.87万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7.6%;有小学88所,在校生9.91万人,6~11周岁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升初中比例均为100%;有初中66所,在校生4.02万人,12~14周岁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99.9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为97.07%;有普通高中18所,在校生2.3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1.17万人,普通高考上线率80.9%。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乐清就读4.88万人。
  全年投入教育基建资金5.5亿元,完成校建项目11个,新建校舍面积7.7万平方米,教育装备总投入4149万元。创建省二级幼儿园 2所、三级幼儿园18所;创建温州市示范学校、现代化学校、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各3所;创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1所;创建温州市级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1个。
  技术创新力度日益加强。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1项、国家星火计划25项、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项、省级新产品206项。创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4家、温州市级研发中心12家、乐清市本级科技企业研发中心25家。成功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累计7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累计181家。做好专利示范创建工作,全年专利授权量267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93件,同比增长33.1%,专利质量明显提升。强化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服务功能,科技孵化创业中心自2006年建成六年来,累计毕业企业26家,已培育出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44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 2家、千万元以上企业20家。孵化器企业累计总产值12.6亿元,利税3亿元;累计新获专利授权数200多项;共有40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温州市科技计划。
  

 

文化、卫生、体育
    全市共有综合文化站12 个,省文化示范村 6个、温州市文化示范村34 个,虹桥镇被评为首个浙江省文化强镇。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年向全市农村、社区送去免费数字电影9220场。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3个、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3个。市图书馆新增图书、光盘2.89万册(片),总藏量32.73万册(片),总流通20.52万人次。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99.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4%,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用户4.4万户。
  医疗基建不断改善,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26 家。新建5家省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温州市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乐清市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拥有省级、温州市级、乐清市级规范化、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家,覆盖率74.2%,拥有村卫生室571家。年末,全市共有医生 2838 人、注册护士1360 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发展,全市新农合人均筹资380元,参合人数87.3万人,参合率97.8%。妇幼保健工作提升,孕产妇死亡率为6.79/10万,实现了连续三年下降,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至5.11‰、7.26‰。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全市卫生户厕普及率84.44%,无害化卫生厕所处理率81.13%。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乐清市本级大型群众体育比赛展示活动22次。开展体育创强创特工作,新建省小康体育村69个、省农村体育俱乐部6个、温州市村级体育俱乐部10个。创建市体育特色村10个,累计110个;新建标准篮球场62个(其中灯光篮球场32个),累计626个;新建农村全民健身苑133个,累计924个,实现了全市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设施建设:市区以西片区建成一级管网5.08公里、二级管网25.8公里、三级管网69.05公里,日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73.15%;基本建成虹桥片区污水处理工程厂区工程,建成一级管网10.5公里、二三级管网29公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大荆蒲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市区蛎灰窑垃圾卫生填埋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主体工程和设备安装。供水设施建设:新增和改扩建供水管道102公里,楠溪江引供水工程基本建成。园林绿化建设:完成公园绿地建设总面积44.3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6.4平方米。
  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建成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街道)4个、温州市级生态镇(街道)2个、温州市级生态村77个。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于或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350多天,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节能减排成效显现。随着工业经济整体增速趋缓,工业企业对能源消费需求量也明显减缓,全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8%。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48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730元,比上年增长14.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5199元,增长12.4%,其中。人均食品支出7675元,比上年增长13.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0319元,比上年增长43.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8%。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35辆、彩色电视机197台、家用电脑94台,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汽车15辆、彩色电视机171台、家用电脑55台。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6.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1.77平方米。
  完成了全市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全市乡镇行政区划由31个乡镇(21个镇、10个乡)调整为9个镇和8个街道办事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0所,拥有床位数1037张,新建星光老年之家80家,累计建成农村(社区)“ 星光老年之家 ”349家。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率100%。推进公共事务管理体系,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火化率继续保持100%。加强了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工作,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14969对,离婚登记1659对,办理收养登记22件。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4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7.4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为2.98万人。全市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0万人,比上年增加2.28万人;全市参加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3.4万人、12.61万人、9.2万人,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2.04万人、1.79万人、1.54万人。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全年职介登记求职4.66万人次,介绍成功 1.92万人次,职介成功率41.16%。同时加强劳动用工综合管理,全年共签订劳动合同32.29万份,其中小企业签订劳动合同6.49万份,签订率85.8%。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全年共受理投诉案件3009起,涉及劳动者5385人,为务工者追回工资1174万元。
  

   

人口与计生
    全市年末户籍总户数37.50万户,户籍总人口126.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万人。据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年报,出生人口1.66万人(其中当年人口出生为1.56万人),死亡人口6885人,出生率为13.31‰,死亡率为5.51‰,自然增长率为7.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