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浦古驿道怀旧
|
象浦驿道是乐清最古老的一条驿道,又是乐清通向郡城永嘉(温州)最早的大道,亦是温州千余年前至乐清的唯一通衢。 象浦古驿道由水陆连成。2000年出版的《乐清县志》显示:“唐开元间(713—741),本县已有驿道由县城西越山谷入密溪(川)过白石至象浦(又叫上铺,在今永嘉乌牛仁溪东南),乘船过瓯江至温州。”说具体点,应是由县城西经湖上岙、潘家垟、步母、山弄 、十字岭、密溪岙、东浃、岐元、大岙,然后翻越象浦岭至永嘉乌牛边境,沿象浦水道过瓯江抵温州。全程约50公里。自乌牛建陡闸后,切断了浦与江的连接,象浦段变成了河,现称“永乐河”。河西属永嘉,河东归乐清。 其实,唐以前象浦古道已成外界进入乐清的要道,公元423年,时任永嘉郡守的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赴白石行田(视察农事),并赋予著名的《白石岩下径行田》诗,就是从此道驾临的。如今,古驿道虽面目全非,可白石大岙西段约长1800米的象浦岭,旧貌尚存(宜列为文化遗产开发探古游)。只是苍老了许多,瘦骨嶙峋,令人敬畏。 驿道,为古代官方车马通行和邮传的大道,沿途设置驿馆或驿站,专供来往官员或传递公文的差役膳宿。同时备有马匹、船只、轿舆,并配备劳夫为迎送官差服务。象浦驿馆设乌牛。 象浦古驿道自宋以降,由于柳川平原交通改善,特别是广阔的沙岙河面上架起了11孔、57米长的石梁大桥,山弄段原经十字岭的,叉向沙岙岭下去过桥经北白象至琯头,新辟了琯头驿道投入营运,象浦退役。然而乐清至温州方向,象浦是捷径,尽管有野岭崎岖难行,可人民的交往,尤其是历代的多次兵事行军,仍取道于此。据《白石镇志》载,北宋的方腊起义军,明代的戚继光抗倭军,清代的太平天国军,以及建国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516部队拉练行军,都从斯过。上世纪50年代,我随白石业余京剧团先后三次到岭西的乡村献艺,也是由象浦岭过去的。即便现今,岭西的乐东等村盛产杨梅运销白石街,亦是挑经这条古岭。由此表明,象浦驿道为国计民生,犹在贡献“余热”呢! 随着改革开放的胜利推进,乡村工业崛起,象浦岭东西两头的白石镇大岙村与北白象乐东村看重交通,以自我集资为主,规划投入2300万元在岭肚中开凿隧道:长1235米,宽9.3米,高7米,已于2005年底打透。怎奈资金不敷未曾完善,目前暂不对外开放。 前不久的一天,春光明媚,我偕支钱二君携带手电筒照明,穿过这条尚还粗糙且昏暗的隧道,然后从其岭背返回。当我漫步于饱经沧桑的古道脊梁上,仿佛踏进时空旷远的历史文脉,尤见被历代官员的马蹄及轿夫、挑夫、包括芸芸众生的脚板磨光的石块,不禁发思古之幽情。此刻,乐清乃致温州文化史上值得炫耀的一幕,在我脑屏闪现…… 支钱二君看我呆痴痴的注视着古道上的石级,问:“你想找什么呀?”我顺口回答:“寻诗。”“嘿,开什么玩笑。快走吧!”“真的。”于是我告诉他俩,公元732年的腊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来访贬职为乐成尉的诗友张子容,盘桓多日,酬唱赠别,就是在此古道上走来走去构思成篇的呢。因为山色最能触发诗人的灵感呀!他俩笑着说,难道有诗掉在石缝中了吗?我说是呀,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山水诗大腕,那次留在乐清典籍上的仅仅《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除夜乐成逢孟浩然》等八首诗,而且全为叙事言情的,却无一首咏景。所以我怀疑决不只这个数?当然,那时二人的心情是糟糕的,一个科场落榜,一个官场降职,但是也可借景抒情发泄郁闷么!何况古道横贯中雁荡山胸膛,风光旖旎,题材丰硕,难道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吗?就算是那个张打油,也要啃它几句!我想,诗,肯定还有的,不过不能排除这种情况:诗人唯恐当局责难,把那些明显带有牢骚色彩的作品,忍痛丢弃草丛中了。再者,还有唐代和更早的吟坛高手沈佺期、张又新辈涉足乐清,亦是从此道过来的,兴许也有诗掉在岭上了呢!你们看,这些石块如此光溜,诗人吟着吟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不觉脚一滑,头一抖,那些吟成装在脑袋里的“珠玑“,岂不倒出来散落地上了么!这条古道上文化积淀很深厚,故此理当寻觅寻觅。 我所言的有些分明是凭想象凑趣,可支钱二君似乎听出点儿味道,叫我再讲。于是我们打坐在岭头的破路廊里,继续漫谈起来。 我们追忆象浦古驿道往昔的名流屐痕,也憧憬新开发的隧道未来产生之实惠——工程整体告捷,乐清到永嘉、丽水、金华方向的车辆,不必绕道北白象、乌牛,可直穿隧洞过楠溪江大桥向西奔驰,能节省路程10公里许。届时古驿道别开生面,使乐清和温州的交通宏图越发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