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人文乐清 > 名人广角
  • 成文日期:

明尚书高友玑

发布日期: 2013- 06- 07 17 : 18 浏览次数: 字体:[ ]

  高友玑(1467—1546),字肃政,号南屏道人。他出生于乐清茗屿乡(现属北白象镇)高岙村的一门簪缨望族,“小有大志,事亲至孝”。9岁进村塾读书,30岁登进士第,历仕三朝,累官工部、刑部尚书,晋阶资政大夫(正二品),是乐清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人。80岁辞世,皇帝赠为太子太保,赐谥襄简,还拨款为他建墓,其墓现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弘治十六年(1502),高友玑由广东清吏司员外郎升任九江知府。九江地瘠,水患严峻,更有驻军横暴和苛捐盘剥,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高友玑昭示国法,制止了兵扰,奏免了不应征收农户用于生产的舟船税,还免除了贫弱者的徭役,民众始过平安果腹日子。他的政绩时列十三都之首。此乃其一。

  正德二年(1507),广西田州(今田阳县)士官岑子孟因被降职激起叛乱,殃及地方平民。朝廷曾派大臣谢湖去平乱,可这个老谢怕死,“不敢入其境”,外驻3年无功。于是又派“才识优长,刚柔相济”的高友玑接替。田州是南方蛮夷之地,以前去做官的人很少平安回来,同僚们为高友玑生命担忧。高友玑说:“为国而死,臣子当为。”毅然单车入险境。高友玑在田州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蛮夷在他的感化下幡然悔悟,随即放回被虏的男女数百人。皇帝恢复了岑子孟官职。接着高友玑整顿了地方建制,办学教化,南人感服。他不劳师费财平定了兵变,“幸免一方之大患,救活千人之性命。”此乃其二。

  正德二年,刚正不阿的高友玑遭权奸刘瑾排斥,外调卫辉(今河南汲县)当府尹。卫辉时为交通要脉,宫廷内官常经此停留。启程前有亲信对他说,这些官儿多是刘瑾爪牙,你都要意思意思,不然“祸将至焉”。高友玑道,由他们吧,我岂可拿百姓的血汗钱,保自己前程!高友玑抵卫辉,时值久旱,人心恐慌,他开仓赈民,并暂停了治理黄河的工役,发动民众奋力抗旱保庄稼。老百姓看知府热衷为他们服务,情绪转安,官民齐心战胜了灾情,保一方里计。此乃其三。

  刘瑾伏诛后,高友玑三年三提升,正德八年他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奉旨巡视山西大同。他发现当地的朝廷宫室(多是宁王党羽)仗势专横,乃至随便殴辱,几曾酿成政局动乱。高友玑不畏权贵,更不接受他们的利诱拉拢,上疏请命打击了首恶,使同党气焰收敛。他在巡视中碰到这么一件事:有个宫室的党羽号称七爷,为扩建私宅以低价强买农户土地。农户不服向县衙告状,那县官早被收买庇护七爷,判农户的土地是自愿卖出。农户含冤受屈无处申诉,欲寻短见,恰逢都御使来了,他便拦轿告状。高友玑经查实,革了贪官的职,判还农户被占的土地。当时有衙吏向他递眼色,意谓手下留情,给宫室一点面子。高友玑执法如山,决不徇情。因他敢于碰硬,遭宁党诬陷,此次巡视降官二级。《山西通吏》评他“不畏强御,谳狱平允,民无冤抑”。此乃其四。

  嘉靖四年,被诬昭雪后的高友玑政声鹊起,朝廷委以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州县的重任。这是明代实权最大的官职之一。漕运,泛指明清前将江、浙、赣、皖、鄂等省所征粮食解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的运输,每年发生额达几百万石。由于漕运困难,船只消损,加上官吏侵吞,流通耗费巨大,往往农户增漕一石,实纳需两石四五斗,浮征“儿大于娘”。漕运是本难以算清的糊涂账,掌管的大小官员都有机会浑水摸鱼,生性饕餮的便能吃个肚儿圆。这从电视剧《天下粮仓》可见一斑。

  高友玑总督漕运查获了不少令人震惊的腐败案件。其中有一官员勾结商人,粮船搭货,以公肥私,贪污国家粮食和运费数额巨大。该贪官与奸商图谋逃脱惩罚,向高友玑送礼1000两银子,被断然拒绝。高友玑在巡视中还肃清了沦为贼寇的盐枭,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国家财税入库。同时关注沿途水利建设。此乃其五。

  嘉靖八年(1529),69岁高龄的高友玑在刑部尚书任上退休,带着几箧伴随他宦游多年的图书回乡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实现自己在读书时“蓄志欲创南屏书院”的夙愿。他把全部积蓄置田百亩为基金,在家乡白鹭屿开设“南屏书院”,并亲自撰写了书院碑记,声明把收入的田租供青少年村民免费上学,弘扬教育。

  高友玑曾三为知府,三为参政,二为布政使,两任都御使,两任工、刑部尚书,从政40个春秋,包括致仕居家10余年,始终保持着“恪恭严整,善守成法”;素食布衣,出不乘车,无异于平民的生活作风,“见者不知其为贵人”。尤令后辈敬仰的是,高友玑“所居朴隘,相传为几百年旧屋,卒无所增缮”(《乐清县志》),就是说他的住家狭窄简陋,至死也未扩建改建。他四个儿子两为知府,依然继承尚书贴近民众的俭朴家风,亦不造新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