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公益基金助力 蓝夹缬首次走出国门
|
本报讯 (记者 徐琴微)由于正泰公益基金会的助推,近日,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国蓝夹缬首次走出国门,在日本岛根县古代出云历史博物馆展出。据了解,这也是中日两国夹缬技艺的第一次跨国联展。 该展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织染绣艺术中心、日本古代出云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而这些走出国门参展的中国蓝夹缬则由温州人、文促会织染绣艺术中心主任张琴提供,共展出蓝夹缬藏品37件,大部分是张琴在乐清开展田野调查时收集的蓝夹缬藏品。 此前,正泰公益基金会的创建人、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从乐清南苑蓝夹缬技艺研究所负责人南向北那里得知,蓝夹缬将走出国门展示风采,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家乡的文化走出去,破例支持了此次展览。据了解,正泰公益基金会对口支持的是环保领域,此前从未将公益基金投向文化领域。 夹缬工艺有着上千年历史,一直在浙江南部代代传承着。浙南地区以前新婚洞房必备的“夹被”,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堪称我国传统印染工艺活化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夹缬这种古老的雕版纺染印花工艺,在唐代非常盛行,大唐皇帝曾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遣唐使,日本正仓院至今珍藏有唐代夹缬。夹缬工艺随之从中国流传到邻近的朝鲜、日本等国,形成各自特点。到十八世纪,中国的夹缬向单色蓝夹缬转变。在日本,夹缬则称为板缔。日本的夹缬分为两支,向红板缔、蓝板缔转变。今天,蓝夹缬还在我市白石等中国东南部少数作坊间流传,红板缔、蓝板缔在日本已不见活态踪迹。 2013年,研究中国蓝夹缬多年的张琴得知日本尚有蓝板缔遗存的信息,专程赴日本考察,并向日方建议联展,双方经过整整一年的沟通,终于促成此次中日两国板缔联展活动。 在乐清城北黄坦洞、白石中雁、赤水垟等地仍有一些艺人保留着制作靛青、制作蓝夹缬的技艺,使蓝夹缬这门古老的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包括乐清在内的蓝夹缬技艺2011年进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