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乐清 > 生活资讯
  • 成文日期:

鲍士英:血战三天三夜终于突围

发布日期: 2014- 08- 11 08 : 43 浏览次数: 字体:[ ]

  ■记者 郑剑佩

  几天前的一个炎热下午,记者来到盐盆街道老党员、新四军老战士鲍士英家里,看到门口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老人胸前戴满奖章的照片。老人特地拿出珍藏的20枚奖章,每一枚奖章背后,铭记着老人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老人精神状况很好,兴致也很高,不停地讲述着战争年代的故事。

  鲍士英今年90岁,1939年参加革命,1942年入党。他一生历经百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身上共有几十处伤口,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皖南事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战斗之一。

  1941年1月4日,年仅16岁的鲍士英随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000余人,由安徽泾县云岭地区出发,开始向长江以北转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被重重包围。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企图一口吃掉新四军。

  “国民党把主力部队安排在正面战场,一开始新四军队伍从正面突围,遭到敌人机枪大炮的猛轰,新四军寡不敌众,伤亡很大。”鲍士英回忆,“为了冲出敌人的封锁,新四军队伍退进山里。”

  炮火每时每刻都在鲍士英的身边炸开,他跟随部队且战且退,一直躲到大山深处,不少战友或牺牲或被俘。

  鲍士英和战友们为了争取撤退时间,不敢生火做饭,饿了就从口袋里抓一把米,放嘴里嚼几下咽下肚;口渴找不到水,就挤一点牙膏解渴。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鲍士英和战友们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圈,成功来到江边。这时,鲍士英才发现,他们一起参加突围的300多名战友只剩下了30人。后来,鲍士英和战友们毅然渡江,找到了新四军部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