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方志·年鉴 > 市志年鉴 > 乐清年鉴 > 2015 > 特辑
  • 成文日期:

2014年乐清市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日期: 2016- 05- 26 14 : 12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4年乐清市经济运行分析


一、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处于合理区间

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持平,高出温州平均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416.0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268.40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为2.959.038.1

(一)农业生产保持平稳。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30.46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农业稳步增长,实现产值13.40亿元,增长2.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77万亩,增长1.5%,粮食总产量13.64万吨,增长0.3%。畜牧业增长明显,实现产值5.78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年生猪出栏17.71万头、牛出栏0.87万头、羊出栏0.71万只,分别增长3.0%193.8%1.4%,禽蛋产量1.28万吨,增长6.3%

(二)工业生产稳步向好。201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634.2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1178.49亿元,增长7.0%,增幅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高出温州全市平均1.1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374.3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43.07亿元,增长7.0%,增幅高出温州平均0.8个百分点。主导行业拉动明显。2014年全市规上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实现产值78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较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高出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延续了一年来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717.85亿元,增长10.9%,增幅较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6.4个百分点。企业销售出口基本稳定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126.6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103.07亿元,比上年增长8.7%从企业规模看,销售出口两级分化较为明显,大中型企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9.3%21.1%,而小微企业销售产值仅增长2.3%,出口交货值下降1.2%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14年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24万元/人,高出温州平均2.27/人,比上年提高2.49万元/人,增长19.5%

(三)服务业发展稳中趋缓。2014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8.40亿元,比上年增长6.8%,增幅落后GDP增幅0.8个百分点,居温州全市第9位。从行业内部来看,住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幅均低于全市服务业平均水平,其中金融业增加值62.50亿元,下降1.9%,拉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0.4个百分点。从规上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总体规模扩大,经济效益见好,全年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0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幅比上年提高18.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98亿元,增长17.1%

(四)投资结构继续优化。2014年,全市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485.9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增速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投资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全市完成限上工业投资187.89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增幅高出温州全市平均水平19.7个百分点,占限上投资比重达到38.7%,居温州全市首位。其中技改投资完成148.30亿元,增长77.8%,占工业投资比重首次达到75%以上。二是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良好。全年全市限上生产性服务业投资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高出限上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占限上投资比重由上年的9.4%提高到9.5%。其中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23.40亿元,增长20.3%,行业占比最高;商务服务业完成投资6.78亿元,增长43.7%。三是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全年全市民间投资356.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高出限上投资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占限上投资的比重达到73.4%,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对全市限上投资的贡献率达到94.1%

(五)消费市场表现活跃。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增幅高出温州平均3.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增长快速,实现零售额3.45亿元,增长25.0%;受益奔驰4S店入驻带来的消费群体,汽车类消费实现零售额51.14亿元,增长17.9%因黄金价格低位运行,消费需求明显放缓,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0.52亿元,下降17.9%;住宿和餐饮业进一步好转,全年全市限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9.06亿元,增长5.1%,增幅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其中限上住宿业营业额下降8.7%,餐饮业增长8.2%

(六)进出口略有回落。201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2.2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5%。外贸进口总额受个别企业客观因素影响,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全年进口总额0.79亿美元,下降56.4%;外贸出口总额21.42亿美元,增长4.4%,全年呈现低速稳步上升的趋势,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0.8%3.8%和4.1%。

2014年乐清市各月进出口情况示意图

(七)财政收支基本稳定。2014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1.2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完成年度预算100.1%,增幅高出温州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公共预算收入55.65亿元,增长8.5%,增幅低于温州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51.03亿元,增长6.8%,分税种看,增值税增长10.9%、营业税下降10.9%、企业所得税增长5.1%。全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6.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4.3%

(八)金融存贷小幅波动。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总额2056.8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总体表现存款少增,贷款良好。存款余额994.66亿元,增长1.0%,其中单位存款391.51亿元,下降3.3%;贷款余额1062.14亿元,增长5.4%,从贷款期限来看,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短期贷款小幅下降,中长期贷款206.80亿元,增长55.9%,短期贷款余额835.84亿元,下降2.7%

(九)居民收入持续稳增。2014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42610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22668元,比上年增长10.2%。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比重普遍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从上年的42.9%提高到49.0%,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从上年的39.9%提高到68.1%

2014年居民收入构成情况表

收入构成分类名称  

城镇常住居民

农村常住居民

绝对值(元)

占比(%)

绝对值()

占比(%)

人均可支配收入

42610

100

22668

100

工资性收入

20887

49.0

15444

68.1

经营净收入

5332

12.5

3959

17.5

财产净收入

9385

22.0

1262

5.6

转移净收入

7006

16.5

2003

8.8

二、平稳运行中实现提质增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是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等三大产业比重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86.63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6.8%,占比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124.02亿元,增长10.1%,占比达到51.0%,并且提高了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3.14亿元,增长9.7%,占比达到38.3%,并且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占比在温州全市均位居首位。二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行业发展较快。2014年,全市除金融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良好,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4.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1%,占比比上年也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三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耗73.97万吨标准煤(等价值,下同),比上年下降4.6%,降幅比上年扩大了6.2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0628吨标准煤,下降10.7%;规上非电企业用电量11.56亿千瓦时,下降1.2%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6%,将超额完成年度节能降耗的目标任务。

(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一是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提高。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3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利润总额89.98亿元,增长12.5%,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7.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亏损面进一步缩小,全市规上工业亏损企业53家,亏损面比上年缩小了1.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65亿元,下降8.4%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二是财税质量保持稳定。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达到91.7%,其中增值税增长良好,增速达10.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当中,53.1%的支出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保障方面,占比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三项支出分别增长10.3%86.7%26.0%。三是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0.2%,快于城镇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90:1缩小至1.88:1,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

  (三)创新驱动作用增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创新主体。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7814件,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83件,增长20.0%;专利授权量6054件,增长11.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96件,增长8.3%。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科研活动经费支出达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高出主营业务收入增幅23.6个百分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1.2%提高到1.5%;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286.23亿元,比上年增长39.9%,新产品产值率达24.3%,比上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宏观经济面临较大压力。当前物价水平持续走低,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品价格(PPI)已连续3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创近五年来新低。从金融市场来看,流动性仍未明显改善。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比上年末仅增长1.0%,比年初缩减了13.2亿元。当前整体物价水平偏低,虽一定程度上受国际原油、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全球性因素影响,但也客观反映了内需趋弱,去库存化、货币流动性下降等现实问题。

(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近年来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经济增长约束条件逐渐发生改变,需求内部的动力结构亟需调整转变。一是企业经营困难较多。根据规上工业企业四季度景气度调查结果显示,44.1%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上升是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是订单不足、资金紧张;同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长3.8%,产成品存货增长8.4%,增幅分别较主营业务收入高出1.25.8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企业流动资金总额的48.8%,创年内新高。二是房地产市场增长不再持续。2014年房地产市场出现深度调整,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现负增长,比上年下降25.7%;新开工房地产项目比上年减少8个,下降44.4%;据住建部门资料显示,一手房销售套数和面积比上年分别下降10.02%4.86%,每平方米均价比上年下降11.4%,与最高时期相比下跌了40%左右。三是传统消费热点增势趋缓。服装、鞋帽类商品销售下滑势头明显,个别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服装、鞋帽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仅增长2.3%,增速比上年回落7.9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2%,增速比上年回落5.5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增幅居温州全市第9位,低于GDP增长0.8个百分点,与全国、全省的总体趋势不符。增长速度偏慢主要是受多因素制约,特别是金融、房地产及电信等行业发展影响较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占全市服务业比重的23.3%11.0%,但发展情况不好,金融业下降1.9%,房地产业也仅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38.1%,占比明显偏低,低于温州市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虽然十年间服务业占比提升了4.5个百分点,但仍与温州市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居民创收难以持续快增。一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数较大,明显高出全省和温州平均水平。二是受宏观经济低迷影响,2014年居民收入构成中经营性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工资收入转而成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三是2014年有关居民创收的措施和政策仍然不多。

四、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要积极适应新常态,正确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关系,发掘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三大需求均衡拉动经济增长。一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电商转型,加快传统零售商触网转型,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旅游等新型服务型商品供给力度。二是抓住“五市共建”、“六城联创”的良好契机,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公共交通、城市垃圾处理等准公益项目。三是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激发外商投资热情,提高引进外资质量。

(二)全面优化要素供给。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情况下,低成本要素供给优势逐步消退,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一是依靠创新驱动,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二是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完善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政策落实,促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企业能更有效率地利用各种要素。三是强化金融支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以及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强化自主创新,培育优势产业,尽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三)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一是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二是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使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拉动力量。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生产集中度,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