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岭古道
|
南阳岭古道,位于104国道乐清市龙泽岭南侧、虹桥镇东部的南屏山上。古道南北走向,北起南村的南屏寺边,南止大崧村平盘山脚上平, 最高处海拔350多米,全长2.3公里,是过去虹桥周边山村和南岳、蒲岐沿海村落的互相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 民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南屏山下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人称"鬼叫洋",当时的人们来往于山村和沿海村落间,全凭船摆舟渡,若遇上狂风暴雨,海上浊浪滔天,鬼哭狼嚎,不知有多少的舟船倾覆,也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百姓葬身鱼腹。有感于此,当地的人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南屏山上披荆折棘、开山劈路,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出了一条羊肠小道。后来,这条羊肠小道一到雨天,道路泥泞,滑倒了许多行人,于是,人们又漫山遍野寻找山石,在泥路上铺垫上石块,筑成了台阶,终于形成了这条古道。因整条古道位于古南阳村境内,故名。 南阳岭所在南屏山麓古南阳村包括现在的北村、南村、大崧等村,村中居民大都姓吴。据史料记载:其始迁祖吴隐,字兆初,原籍福建莆田。宋宣和间(公元1119—1125年)为避闽乱,迁居龙角岩下(杏湾)。后裔分布南阳等地。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过许多吴姓名人, 如吴莉宾、吴鹭山等。吴鹭山(1910-1986),原名艮,又名匏,字天五,号鹭山,晚号匏老、瘖翁、鷇音老人。曾在浙江教师进修学院、浙江师范学院和东北文史研究所任教。工诗词,善书法,讲求品位境界,不亟以法度是求。著作有《杜甫诗选》(与浦江清合注)、《杜诗论丛》、和《雁荡诗话》等。 南阳岭周围,广植有枇杷和柑橘。南阳枇杷种植历史久远,已成为了当地的一个产业基地,每到初夏季节,如鸡蛋大小的金灿灿枇杷摆满了大街小巷,由于这里的枇杷果大肉厚核小,水分充足,糖分多,早已闻名温(州)、台(州)两地,甚至连宁波、金华、福建都有客商来此批购。南阳橘子皮红果大,甘甜可口。每到秋天橘子成熟季节,一个个如皮球般大小的红彤彤的果实挂满了枝头,吸引着无数外来的旅客驻足观望,由于产量不多,市场上供不应求,在橘子没开摘时,就被附近的客户订购一空。 南阳岭古道像一条弯弯的扁担,南北两头分挑着两座千年古寺--法华寺与南屏寺。至于这条古道始筑于何时?由于年代久远,又无古籍可查,已无法考证。但据南屏、法华两寺的建造历史推测及民间传说,当在五代残唐时期前后。 在古道北入口处左侧,南屏寺古寺巍然耸立在南屏山西麓。据史料记载:该寺始建于五代残唐时期的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当时,有远方游僧宣鉴大师传教途经乐清的虹桥南阳,见屏峰山麓,峰嶂秀丽,环境优美,叹为"天下福地",遂傍山搭草棚刻佛而居,修习禅业,传播佛经,后在此圆寂坐化,当地人就草棚原址建佛堂二间,此乃南屏寺之始建。后几经兴废,至清道光壬午年(公元1882年)重建,现寺内有大雄宝殿、三宝殿和方丈楼等宏伟建筑,朝拜者络绎不续,香火不断。 从南屏寺出来,沿古道自山脚循石级逶延而上,初时较为平坦,用山石砌成的石级宽为0.8至1米不等,每级阶面长为1.5至2米,高度不到10公分。渐渐地,石砌台阶越走越峻。到了海拔约为300米的一个山坳间,几棵百年老樟树枝叶荗盛,郁郁葱葱,像几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正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回头俯瞰,只见满山遍坡的草木丛中, 点缀着无数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争奇斗艳。一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自山脚下像一条长蛇似地盘山而上;抬头远望,乐清湾白雾茫茫,海天一色,山光风岚,尽收眼底,虹桥垟辽阔无边,一排排高楼,错综有序地排列着。楼群中,一条条宽敞的道路像蛛丝网似地交织着,车流不息。佇立山坳正中,只见前面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古庙宇,门额上刻有用红漆涂描的五个大字--岭头龙宫庙。相传这庙宇的建筑历史也很久远了,是附近百姓专门为祭拜"鬼叫洋"中的龙王,祈求百姓平安而建的。 沿岭头龙宫庙右侧山峰顺古道继续向南上行,约二十多分钟后,前面又是一个山坳,古道又变得平坦了起来,200多米后,在海拔约350米左右,也就是古道的最高处,道路开始朝下逶延,下坡不到1公里,到了前面平坦处,只见山分两峰,左低右高,山巅上各有一座古塔耸立。这两座古塔,系法华寺千佛塔。千佛塔,高九层,每层有六角,都供奉着玉佛。远望千佛塔,巍立山峰中,它像两位穿着铠甲的武士,正把守着古道两侧。山风吹来,仿佛还能听到佛塔传来的风铃声。 循两山间的峡谷下行,前面就是大崧村的平盘山上平,只见右侧山谷中的法华寺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古道到此戛然而止。 法华寺,始建于唐代,“崧山方氏始祖唐银青光禄大夫讳绮公施舍创置,昭宗光化间赐额”,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曾二度重建。寺系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占地面积约五千四百平方米。金刚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门楣悬“法华禅寺”匾额。前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明间两旁列十八罗汉像。前有庭院、左右设照壁。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明间正中前龛供三宝佛,后龛立观音像。大殿前庭院左右有厢楼,后庭院东西设耳房。寺内现存梁架结构大都保留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建风格。是乐清市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刹。石佛像距法华寺约里许,前有溪流名石佛涧。今贴壁筑有木构单坡小阁,阁内岩上刻成椭圆形壁龛,高210厘米,阔90厘米。龛内浮雕立式佛像,高165厘米、阔70厘米,脚踩仰莲两朵,端庄慈祥。现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法华寺经过数次扩建后,寺院占地面积达15000平方米,气势恢弘,风景秀丽,游客络绎不绝。 自从这条古道建成后,香火逐渐旺盛了起来,它发挥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不仅表现在赶集及其与别村的互相交往中,也表现在寺庙中。当时,附近的山民将毛竹、树木、粮食和药物等沿此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沿海的村庄,而沿海的渔民将从海上捕捞来的鱼虾等水产品经此挑往山村,互通有无,加强了物资的交流,活跃了虹桥流域的经济,更有无数的善男信女,三步一跪,五步一拜,沿着此古道,往来于南屏和法华两座千年古刹中,传扬并兴盛了佛教,使这两座历史古寺香火不绝,名声远扬。 南阳岭古道很短,但又很漫长。说它短,是指它的距离,这条古道从起点到终点全长不到3公里的路程;说它漫长,是它走过了久远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的厚重,见证了太多的荣辱,也走出了不少的名人。 南阳岭古道,不仅仅是那些光滑的石径和掩映的葱郁竹木,更多的则是那些尘封的故事......(文/詹王美 图/胡林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