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媳妇”掌勺做菜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翁垟打造文化礼堂“家”文化
|
文化礼堂开展写春联活动。傅娟跃 摄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孔丽琴 “当家媳妇”掌勺做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是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在翁垟街道河西文化礼堂看到的温馨场景。近年来,翁垟街道以文化礼堂为依托,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村文化地标的同时,亦成为村民们温暖的家。 清晨7时许,闹钟未响,翁垟街道河西村妇女主任虞素微便已起床,匆匆洗漱后同几位志愿者来到了农贸市场。和别的买菜人不同,她们专挑软糯易消化的菜品,且一买就是一大袋。 随后,虞素微等人来到翁垟街道镇北大街,这里藏着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巷口有一块青瓦牌坊,牌匾正面写着“河西文化礼堂”,背面写着“孝义传家”。 沿着小巷往里走,顿有一种寻得“桃花源”的惊喜感,只见小巷两侧民居墙上的文明彩绘栩栩如生。走近看,每户人家的门前都有一块木牌子,述说这个人家的家风家训。 再往里走,一座高大、气派的仿古建筑物映入眼帘,红墙、铜铸拱门、两狮两象两麒麟,这里便是河西文化礼堂。 “我们的‘当家媳妇’来啦!”未等大家把车上的果蔬搬运好,几位坐在文化礼堂天井里晒太阳的老人便笑着和虞素微等人打起招呼。此情此景,犹如家般温馨。 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徐雪朋告诉记者,河西文化礼堂于2010年动工开建,将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纳入其中,得到了村民的鼎力支持,收到捐款1200万元。文化礼堂不仅成为河西村村民的精神殿堂,亦成为村民温馨的家。 一个家最不能缺的是当家人。2015年,河西文化礼堂建成之后,村两委第一时间牵头成立了“当家媳妇”志愿服务队,每天安排三位“当家媳妇”到礼堂服务。 “我们每天都会安排志愿者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免费做中饭和晚饭。”虞素微正是“当家媳妇”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多外出经商,孤寡空巢老人较多,前年村里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后,“当家媳妇”志愿服务队能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帮中心打扫卫生、做菜做饭等。 目前这支队伍有志愿者70多人,大部分是上班族,于是大家采取轮班制,每名志愿者每月至少值班两天,每天不间断地轮流值班。 志愿者出力,热心村民出资。去年6月,村里以建设文化礼堂余下的资金为启动金,建立了村级帮扶基金,用于居家养老中心等慈善事务。 除了“当家媳妇”外,河西文化礼堂里还有很多活动,比如每周末有养生课,过年过节还有文艺表演,暑假有大学生来支教等。 河西文化礼堂中间摆放着十几盏五颜六色的渔灯。据河西文化礼堂干事徐兰韶介绍,河西舞渔灯是翁垟街道极负盛名的节目,最早是渔民为了祈求赶潮牧渔的风调雨顺而作,如今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村里的渔灯手艺人仅有三位,且年岁已大。文化礼堂成立以后,村里将渔灯搬进了礼堂。每逢佳节,村民们都会齐聚礼堂,观看舞渔灯表演。就在半个月前,市里几所学校的师生还来礼堂学习观摩过。 “过去我们担心渔灯技艺没人学,现在老人们在礼堂里开课,为年轻人传授渔灯制作技艺,这门技艺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了解。”徐兰韶说,如今河西村组织妇女、儿童成立了两支渔灯队,去年他们的表演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群英汇》栏目。 “当家媳妇”的一碗热饭菜、村中长者的一脉手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河西文化礼堂让人享受到了家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