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乐清 > 生活资讯
  • 成文日期:

乐清新增2处省级文保单位

发布日期: 2017- 02- 10 09 : 52 浏览次数: 字体:[ ]

  慈济桥 郭欣 摄

  合湖桥。郭欣 摄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常权

  近日,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286处(另有10处与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散居全省,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等。乐清市有两处榜上有名,分别是宋代古桥群和明代朱质庵墓。

  乐清宋代古桥群上榜

  乐清宋代古桥共四座,分别是北白象镇的赵镇桥,白石街道的合湖桥,石帆街道的慈济桥,虹桥镇的瑶溪桥。

  赵镇桥位于北白象镇赵家硐村,当地人称之为桥头桥。2008年,乐清市文物普查队在该村普查时发现该桥。当年的文物普查队队员,现任乐清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周开阳说,这座古桥能保留下来,确实值得庆幸。1991年,该村村委会见桥“年事已高”,就准备老桥新建,后因两条自来水管沿着桥梁搭建,新建计划只得暂缓。

  该桥为三孔石梁桥,东西走向,全长12米,宽2.46米,造型古朴。桥梁石板两侧均阴刻有字,因风化严重,如今有些字迹已较难辨认,不过普查队员还是对这些字进行了考证,并参考史料确定了该桥的身份:建于南宋庆元己未年(公元1199年),距今已有810多年的历史。照此计算,它是目前乐清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桥梁。

  “赵家硐村位于乐清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宋桥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这座桥也将成为研究南宋时期桥梁建筑风格和当地人文历史的重要实物,值得好好保护。”周开阳这样说。

  相比赵镇桥,合湖桥的名气大得多。隆庆《乐清县志》记载:合湖渡在西乡白石,广十余丈,居民以筏航之,多溺。宋淳熙间赵武翼捐财,建桥其上,名合湖桥。又光绪《乐清县志·津梁》记载:合湖桥通密溪,宋开禧乙丑静慧院僧仲参募缘重建。

  合湖桥为五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跨沙岙河,全长34米,宽3.45米。中孔跨度5.85米,南首两孔为5.23米、4.7米,北首两孔为5米、4.7米,桥墩每缝均用条石砌成,孔上铺花岗岩桥板六条,宽3.45米,中孔桥侧嵌有“合湖桥”石额,桥墩石柱上刻有捐助修桥人的名字,依稀可辨“进士黄顺同弟惟良侄叔望助百五十千,进士黄范养晦各助五十千,进士黄珍周泰各助三十千,进士毛进同侄寿南助七十千,进士钱秉直同弟易直助五十千,进士钱万春同弟文子等助一百千”等等。

  慈济桥则与历史文化名人刘黼有关。光绪《乐清县志·津梁》记载:慈济桥,宋刘黻母解氏建,今谓大桥头。慈济桥位于乐清市石帆街道大界村,横跨于大界村门前溪上。慈济桥(俗称大桥)是座二墩三孔的梁式石桥,长11.60米,阔2.80米。

  慈济桥是现在乐清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宋桥之一,梁架构件均系七百多年前肇建时的原构。每孔上铺桥板六条而成桥面,中孔稍高,边孔各自下斜,使全桥略呈拱形。多数桥板呈暗红色,石质坚硬,因年代久远,踩磨得异常光滑。中孔南边板侧刻“慈济桥”三字,凿痕极浅,苔迹斑斑,故久未发现。东、西桥墩柱石各四根,上架横梁石以承担桥板。北面左侧桥柱刻“太夫人解氏舍钱”,右侧桥柱刻“成淳十年六月吉日谨建”等字,而南面桥墩外柱上的刻字跟北面则刚好相反,左边为“……十……月吉日……”,右边为“太夫人解氏舍钱”。

  溪东桥边有大榕树一株,枝叶茂盛,生气勃然。人站桥上,只见曲涧蜿蜒,流水潺潺,清波荡漾,浮鸭添趣,溪中倒影,随水晃动,如入画境。据说溪西桥边原有亭子曰慈心亭,今亭圮址在。据此可知,慈济桥为咸淳十年(1274)解氏捐助修建,而解氏系宋吏部尚书刘黻之母。解氏卒于“甲戌六月十七日”,这个《母昌元郡夫人解氏墓志》有记载。慈济桥建于“咸淳十年六月”,即甲戌六月,是她一生中最后为地方所做的益事。

  虹桥瑶岙村朱姓家族在明代时,连出了四位英才名臣,包括朱希晦、朱质庵(朱谏父)、朱谏、朱守宣(朱谏子),尤其是朱谏,曾任赣州、吉安二府郡守,创办雁山书院,撰写的《雁山志》被公认为清以前雁荡山最完备的地方志书,对推动雁荡山的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人才辈出、文化深厚的村落,有几座古桥显然是正常不过的。该村瑶溪桥虽然桥长仅5.3米,宽1.3米,且是单跨石板桥,然而却有特色,它系伸臂梁式石桥,桥面由三根长条石并排铺成,架在伸出的石梁上,遥看就像是乌龟驮住了桥梁。

  穿越历史的文化符号

  有“山海名城”之称的乐清,既有天下奇秀的名山和重重叠叠的灵山秀峰,也有江南水乡的如织水网。在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流之上,横跨着众多的古桥梁,它们或古朴、或端庄、或美观,经过几百上千年历史的沉淀后,便有许多璀璨、斑斓的文化绽放。

  这些桥都贯穿了乐清先民营造建筑的生态眼光,也在桥的倒影中照映了他们儒雅、仁慈、高风亮节的身姿,无疑地,它们是历代乐清人智慧、旷达、仗义、勤劳的佐证。

  乐清古桥,据清道光《乐清县志》记载有271座,它们大多分布在旷野舒展、阡陌交织、市廛喧嚣的虹桥、柳川平原的河流上。这些桥,历史悠久,古色古香,千姿百态,特色鲜明,有的如长虹卧波,有的若弯月照水,有的似彩霞横渡,它们都留下了江南水花飞溅的痕迹,留下了残阳与炊烟交融的旋律,也留下了这片土地上生生息息、不可替代的灵魂。

  在这些桥梁中,已有不少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文物建筑精粹。

  修桥补路善莫大焉。在古代社会中,桥梁是不多见的属于社会公有的建筑。无论是官修还是私建,都具有普遍的公用性,修桥补路是公认的善莫大焉的美德。在桥梁建设中,地方长官、豪门望族、寺院僧人都是中坚力量。“桥梁道路,王政之一端”,是为官作宰政绩的体现,士绅们以此造福乡里,可以获得美名,方外僧道为了广结善缘,把修桥当做济世渡人的功德,正如《华严经》所言:“广渡一切,犹如桥梁。”

  工艺精湛魅力独具。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桥梁无一不美,而且大多数的桥梁都极为美观。”这个评价充分说明了中国桥梁的审美价值。散布在乐清城乡的桥梁,千姿百态,魅力独特,让人叹赏不绝。

  建桥之举首事为主。根据历代史料和乡间调查来看,从事桥梁建造的桥匠并不是十分突出的群体,桥梁碑志上也少有工匠的记载,如有姓名的镌刻,其必定是在建造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作出过重要贡献。清光绪年间,乐清万桥进行修建,并立碑记其事。难得的是,在这方碑志里,出现了桥匠的记载。据考证,许多古代桥梁工程设计师的角色,实际上由首事担任。可见,在造桥过程中,首事不仅要鸠工庀材,还要负责选址、营造,甚至远赴他乡相度成式,俨然已为津梁工程总设计师。

  从朱质庵墓看明代丧葬文化

  虹桥镇瑶岙是幸运的,这次有两处文保单位获评“省保”。除了瑶溪桥,另一处就是朱质庵墓。光绪《乐清县志·塚墓》记载:赠兵部员外郎朱鴀墓,在十六都灵山。朱质庵名鴀,字元禽,质庵是他的号,乐清瑶岙人。以至孝闻,潜德弗仕,生前并无官职,其长子朱谏入仕为官,因子贵,死后赠为南京兵部员外郎。

  朱谏,字君佐,号荡南,为朱质庵长子。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进士。历任丰城令、武定知州,南京兵部武选郎中。正德年间任赣州、吉安府知府。朱谏之子朱守宣,字言臣,号灵谷,曾授光禄寺大官署丞,湖广郴州知州。

  朱质庵墓是朱谏及其子朱守宣于明嘉靖三年(1524)开始修建,历数年而竣。整体由墓道、拜坛、祭台、墓穴等组成,规模颇大。现存建筑依次有墓道坊、望柱、石羊、石虎、石马、武官俑、更衣亭、碑志、文官俑、供桌、护墙、封包等,全部为青石结构。此墓虽仿照朝廷官品埋葬制度建造,但总体布局和坟饰配置显得非常随意,僭越礼度。石刻雕饰风格简朴粗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朱质庵墓主体为扶椅式墓,由四坛组成,依坡而建,逐级而上。朱质庵墓最大的特点是有一条长而又蜿蜓的墓道,从谷口到墓地200米左右。墓道由墓道坊、望柱、石羊、石虎、石马、武官俑及更衣亭组成。更衣亭,八柱凌空架设,中间用石梁横贯,石板屋面盖顶,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石构仿木建筑,也是朱质庵墓的另一特色。

  朱质庵死后才追封为南京兵部员外郎,大概为五品官,如果按照朱质庵的官位级别是不允许造如此规模的墓,因此很多文史爱好者猜测,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墓总体布局显得非常随意,比如石像生的摆立,武官俑在墓道,文官俑在墓坛,如此摆设让人不得其解。还有就是墓道上的石虎、石马为半成品,如此做法不知何故,值得探讨。

  历史上的“越制”点滴

  所谓的制,说白了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制,从形式上看是一种等级制度,其表面目的是为了分贵贱、内外、亲疏、长幼,根本目的则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定而制定的一种制度,因为礼制从各个方面明晰了一个人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越制就是不该享受的阶层个体,没得到恩准而享受到了更高级的礼遇。越制在皇权社会有着很严重的后果,如果冒犯到皇帝,就可以严重到严重的杀头株连九族。普通的越制,处罚也形形色色,有革职降职,后代不得参加科考从官等等。而越制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例如不同官员的宫衣规定有不同图案和颜色,摆酒和平时吃饭的菜品和菜式。

  以开放的唐朝为例,在衣食住行礼仪等方面也有很多道道。比如住房朝向问题,好多唐朝小说里只有皇宫和官衙可以面南背北,一般百姓只能东西向,房屋的高度不能超过皇宫;房子的大小、几进几出也有要求;出行的马车用几匹马拉车、什么装饰也有讲究;只有皇家可以享用鹿肉,其他人就不许吃等等规定。

  唐朝有很多越制的事发生,发生在公主身上尤其多。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因为有战功,她的葬礼越制用鼓吹。《新唐书》载,公主去世后,葬礼上加了鼓吹等仪式。有官员反对说:“妇人葬,古无鼓吹。”李渊不听,说:“鼓吹,军乐也。公主生前身执金鼓,战场上鞍前马后,宜用之。”

  唐太宗的女儿临川公主,封户的时候也越制了,当时规定公主的封地三百户最多,长公主加三百户,至六百户。不是长公主的临川公主越制封到了三百五十户。

  还有著名的唐高宗女儿太平公主,因是武后所生,食逾于制,据说分封到了一千户;而且太平公主下嫁,大赦京师;后来太平公主生了儿子,又大赦东都。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身上,她从公主封户三百一越到了食封三千,生子满月大赦天下。

  相对于幸运的公主,有些公子就没有这么幸运。被谢灵运称为“才高八斗”的曹植,有一次在曹操东征孙权时,他留守邺城,结果被曹丕劝酒大醉,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大开司马门,从此曹植不见宠于曹操;还有一次,他的第一任妻子崔氏,因“衣绣违制”,而被曹操借口勒令回家。

  “省保”是怎么评的

  浙江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说,文物保护单位的评选,一般5年左右一次。可以各地申报、专家推荐,如果你觉得自家老宅子有价值的,也可以自荐。申报后,会请考古、建筑、规划等各方面专家一起,一轮轮审查、实地考察并投票表决。

  它可是有很多“硬杠杠”的,要一条条标准都合得上,才能“戴”上这个称号。一般来说,要达到历史、科学、艺术3个价值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价值。

  但也不全看年份,反映近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与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有关;在建筑艺术、景观艺术、造型艺术等方面具有突出成就;反映浙江历史某一时期生态保护、灾害防御、工程设计等方面突出成就的,也一样能入选。

  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后,自然好处多多。

  首先,在法律意义上有了一个正式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都是“保护伞”。

  另外,维护会更及时科学。就以286处新省级文保单位来说,接下来,它们要按照省级文保单位的规格,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做好各项保护措施,还要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

  简单来说,以后就可以“名正言顺”享受更高待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