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体育局工作总结和2017工作思路 2016年度体育局工作总结和2017工作思路 |
2016年度,我市体育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和统一部署,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引导体育产业规范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任务,年度考核综合得分位列温州各区市前列。现将2016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群众体育工作稳步推进。 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着力落实省、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全民健身设施和省小康体育村建设任务。一是群众体育活动精彩纷呈。以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为依托,举行了健身日系列活动,设在西门体育中心的体育展示舞台,开幕式启动活动两日就有近万名群众参与,营造了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10月中旬,我市举行了首届机关运动会,全市77个单位近两千名运动员参加了8个大项的角逐;组队参加的省第二届女子体育节、温州市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等综合性赛事中取得多个单项金牌和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全年,共举办本级群众体育赛事24项,承办省级比赛4项,参加市一级比赛29项目,省一级比赛15项,近10万人次参与其中,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二是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开放。继续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的力度和范围。新体育中心的全面开放填补了新城区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空缺。新老两个中心一起抓,功能上各有重点,相互补充:西门老体育中心的改造提升完成后,场馆设施进一步完善,场地进一步得到扩充,每天吸纳近万名群众参与锻炼,突出其普惠于民的“服务效应”;新体育中心凭借其硬件设施好、专业性强、服务优质特点,成为举办高水平竞技活动、文艺演出的中心,“精品效应”日益显现。目前,市区已经形成二公里内设有大型体育中心,步行十分钟内社区体育健身场所相配套的公共体育场所的基本格局;三是体育创强创特和“为民办实事”有序开展。坚持以创建省体育强乡镇(街道)和村级体育俱乐部为抓手,指导仙溪镇创省级体育强镇和石帆、白石街道体育强街道复评工作。申报省级体育特色乡镇1个,省级职工体育俱乐部1个,老年活动中心俱乐部2个,省级村级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幼儿体育示范园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个;全面落实温州市“十大民生实事”体育项目及省体育局健身设施项目建设计划,进一步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完成9个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3个门球场改建和1个笼式足球场、3条登山步道的建设、更新健身器材100套。促进国民体质监测日常化工作,全年实现国民体质监测6875人次;新创建8个乡镇体育联合会;狠抓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普查工作,实现人均体育面积增加0.68平方米,达到人均1.7平方米的温州市局年度考核指标,惠民措施、惠及力度进一步扩大,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体育服务。
二、青少年竞技体育蓄势待发。 2016年训竞工作围绕备战温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的重点,调整项目布局,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做好国内外重大赛事乐请市籍运动员后勤保障工作。一是以赛促训。以办赛参赛为切入点,赛场上选骏马。会同教育部门举办了第十一届乐清市中小学生体育节,从足球、小学生3V3篮球赛等7项从比赛中挖掘优秀体育人才11人,举办各单项选拔赛、友谊赛7次。全年共参加温州市举办的少年儿童年度赛的游泳、男子篮球、男子足球、帆板帆船等17个项目比赛,参加浙江省青少年(儿童)游泳冠军赛和“迎春杯”游泳比赛,省第十三届少年儿童田径冠军赛等重大赛事,实现比赛常态化,在比赛查找短板,以赛促训,确保运动员竞技状态“不掉线”。二是夯实基础。以体校为龙头,体育特色学校为基点,大力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根据补充缺项、补足弱项的要求,充实运动员队伍,扩大规模,我市体校克服各种不利条件,克服困难,圆满完成16个项目招生任务,现在训运动员276人。今年新注册运动员776名,累计注册运动员1408名。在抓好日常训练的同时,除市少体校外,市乐成一中、育英学校等9所特色学校开展了夏季和冬季集训,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年共输送省级运动员9人,输送市一级运动员24名,引进高水平运动员2名;三是创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市少体校顺利通过第二轮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复评验收,并成功创建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市实验小学通过浙江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复评。我市现有29所市本级体育特色学校,5所“温州市体育特色学校”;6所“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3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13个训练点遍布全市,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体系基本完备;四是促进成果转化。10月中旬,我市召开了“乐清市备战温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动员大会”,及时传达了《乐清市体育代表团参加温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奖惩办法》《乐清市竞技体育输送奖励办法》,以政策为依托,力求体育后备人才输送质量和数量上有所突破。今年,涌现了如奥运“铁拳”胡谦逊,全国青年体操锦标赛跳马、自由体操、平衡木冠军黎琪、全国体操冠军赛女子全能冠军罗欢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全国少儿游泳锦标赛中,乐清籍运动员表现亮眼:王丽雅夺得4*50米自由泳、混合泳接力及蝶泳全能冠军,周淇竣获得50米蛙泳、400米自由泳及混合全能冠军,周建分别获得50米自由泳冠军,和队友赵梁州夺得了4*10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进一步确立了我市游泳项目的优势。 三、体育产业优化升级。 2016年以来,乐清市体育产业以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文件为契机,以“体育+”为新引擎,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体育领域,大力发展民办体育,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更好发展:一是政策引导。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培育,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休闲旅游、体育培训服务和体育彩票销售等各类体育市场得到健康发展。2016年,组织申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支持项目20个,落实专项资金438.4万元,荐2家乐清本土体育产业公司成功申报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为企业创造和提供载体平台和宣传推介机会。截至16年底,全市体育产业相关企业(包括个体户)361家,民间资本投入体育达到1.55亿元,体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体育彩票销售迅猛回升,2016年实现体育彩票销售2.58亿元,同比增长33%,领跑温州,跻身全省前列,为我市的体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二是依托生态打造精品。初步形成了“雁楠飞”国家级体育户外赛事运动休闲带。体育项目培训成效显著:雁荡山旅游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和浙江省十佳运动休闲地,雁荡山净名谷森林滑道项目成功创建省级运动休闲优秀项目,另外还成功创建温州户外精品线路1条、4星健身房4个、三星健身房1个,温州市运动休闲优秀项目3个、温州市体育产业联系点示范企业1家。体育品牌的培育,大大提升了我市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为我市做好“补齐发展短板”和实现旅游名市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三是依法行政强化监管。2016年是G20安保年,也是体育经营场所安全监管提升年,坚持安全生产为第一要务,重点是抓好了体育经营场所安全监管,严把行政许可关,全年全市游泳场所对外开放43家,新增许可10家。组织参加了温州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场所负责人培训班,召开乐清市游泳场所管理工作会议,开展水上救生员、水质管理员培训,培训人员155人。进一步规范了漂流的管理职责,向安监部门进行了函告。7—9月开展集中整治期间,体育局所有工作人员分三组对涉及的相关场所开展检查35次,提出整改意见21条,确保了安全生产零事故。 四、社会化办赛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草根体育蓬勃发展,截至16年底,全市登记在册各类体育组织有45家,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体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资源,同时,优越的商业资源,为市场化办赛提供了充沛的资金支持。为充分激发市场潜能,弥补政府办赛人力不足,今年以来,我市体育以办重大赛事为抓手,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办赛,精彩赛事活动应接不暇:4月8日、9日,在雁荡山举办了2016全国公路自行车冠军赛(温州站),全国22支队伍,233名运动员参加角逐,社会反响强烈;新体育中心陆续举办了“雁荡山杯”2016年五省羽毛球单项邀请赛、浙江省“建达杯”乒乓球个人积分赛、2016年乐清市“雁荡山啤酒杯”全省气排球联谊赛;浙江省青少年阳光体育羽毛球比赛、浙江省“浩沙杯”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中美男篮对抗赛等多项重大赛事,为我市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10月份,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成功“试水”,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乐清市首届机关运动会的四个项目进行委托购买,真正实现了社会办赛的“合同管理”。通过和社会力量协作,全年共举办国际性赛事1项,全国性赛事1项,省级赛事6项,温州级赛事5项目,乐清本级赛事12项,社会化办赛日趋成熟,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双赢。
第二部分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是温州市第十六届市运会决战之年,体育工作将认真贯彻十八大、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自觉将体育工作融入乐清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五市六城”的整体部署,打造“健康乐清”,全局工作按照“136”整体思路推进: “1”即围绕“一个中心”:全力以赴参加“温州市第十六届市运会”,完成既定的参赛目标,实现金牌数、团体总分双丰收。 “3”即紧盯“三大任务”:一是配合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工作,落实体育民生工程;二是继续扶持体育产业发展,提高体育产业比重;三是创新思路,促进乐清市体育中心商业化进程。 “6”即推进“六项措施”: 一是完成“为民办实事”。新建篮球场20个,登山步道3条,自行车道3条、更新农村健身器材50套,维修50套,建设农村体育休闲公园5个,改造门球场5个。 二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本级比赛16场以上,举办上级比赛3次;组织参加温州比赛20次以上,积极参赛省第三届体育大会。 三是推进社会化办赛进程。进一步激活体育社会组织办赛热情,不断拓宽社会化办赛的范围,大力培育扶持社会体育组织,推进体育协会改革,努力提升体育类社会社团适应市场竞争及规范化运作的能力,今年在办赛数量和质量上都力争实现突破。 四是加快竞技体育成果转化。以我市体校成功创建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契机,不断提升人才输送力度;进一步发挥奖励机制作用,扎实做好大赛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 五是做好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申报工作。扩大政策知晓面,对重点扶持项目进行梳理和引导,最大限度激发民间体育产业投资热情,进而提高我市体育产业占比。 六是办好体育精品赛事活动。巩固一批乐清特色体育项目,培育一批新兴品牌赛事,以赛事为平台,盘活体育场馆,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