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拆迁房废墟里淘宝 老余说:以后想找都没地方找了
|
猪槽叠加成“组合”鱼缸。 手炉。 花窗。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丽萍 文/摄 这几年,乐清旧城改造、旧村改造如火如荼,在老房被搬空到被拆这一短短的空档期,经常可看到有人在空荡的房子及周围东寻西翻。这些人中,有人来找一些主人扔弃的桌椅等旧家具,拿到租住房使用;还有些人,则是特意来“淘宝”的,老余就是其中一个。 废墟上发现“宝贝” 这段时间,城南街道的老余收获不小,除了几样日用小物件,一张老式的架子床和四个精美的花窗尤让他高兴。年近花甲的老余对收集老物件感兴趣,是出于一次偶然。 那是十多年前了,一次老余到翁垟街道一个村庄看望朋友,村里一户人家正在拆老屋准备改建,无意中,老余看到废墟上躺着一个打磨过的石制的东西。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过去农村里用来喂猪的食槽。老余问主人为何不收拾起来,主人说早不养猪了,这东西不要了。 这个猪槽不大,看起来颇为小巧可爱,老余就把它带了回来。也就是这天,他发现,许多早已被束之高阁的老式生活用具,在老房拆迁或改建的过程中被扔掉。想到这些与自己的童年、青年时代密不可分的老物件将会越来越少,甚至很快消失,他顿感怅惘和不舍。从此,他开始留意这些老物件,只要亲戚朋友的老房子拆迁,他都会跑过去看看。渐渐地,亲友们也都知道了老余的这个爱好,哪里要拆迁,都会告诉他。 给老物件一份呵护 上个月,一个亲戚的老房被征迁,特意给老余来电,说有一张祖辈留下的老床,他若喜欢,就送给他,老余自然喜出望外。没过几天,老余又从一个朋友的祖母那里收到四个从老屋上拆下来的花窗。老婆婆对他说,这些花窗,她家的晚辈觉得是无用之物,要扔掉,她舍不得,可老屋拆了又没地方放,送给老余,也算给它们找到一个好归宿。 当然,有些老物件就没这么幸运。前不久,老余路过市区一片拆迁区域,在一间物品已基本搬空的房子前,看到一个老大妈正将几个鹅兜、汤兜之类的老物件拿到外面,他以为老大妈要将这些东西搬走,没想到老大妈叹了口气说:“这些东西,儿子儿媳都要扔,我本来还有点舍不得,毕竟收拾几十年了,就先放在老房里,还锁好门。谁想夜里有人从窗户爬进来,把上面的铜箍撬走了,大概拿去卖钱。唉,反正东西也坏了,扔了算了。”老余连叫可惜,虽然没了铜箍,东西已残,可老余还是把它们“收留”了。到他手中的老物件,哪怕一块老花瓦,都被他精心呵护。 老余说,这几年陆陆续续“淘”了不少老物件,不过有些都是同一种类的。像猪槽,老余就有大小不一的四个。他别出心裁,把这些猪槽叠加在一起“改装”成组合式鱼缸,养上金鱼,种上水草,并放了个小水泵,让水保持流动。他把这个“鱼缸”置放在自家开的小店门口,吸引了很多过路人的目光。年纪大的人认得猪槽,赞他巧思妙想;年轻人不知这是什么东西,好奇询问,老余就会上前给他们普及一番上世纪农村的养猪常识。 乐成街道的老叶也喜欢收集老物件,与老余不同的是,他更喜欢轻巧的小件物品,比如古朴的筷笼、量米的木升、照明的煤油灯、过去人们冬天用来取暖的手炉……这些东西不占用太多空间,却充满浓浓的昔日生活气息。 老叶说,这些老物件有的是向不熟识的人买的,不过价钱大多不贵。不少人视这些如鸡肋,留之无用,弃之又觉可惜,他明白对方的心思,付几个钱,双方皆大欢喜。 留住祖辈的生活印记 有些人搞收藏,并不纯粹是因为喜欢某种东西,而是为了牟利,而像老余、老叶这样喜欢收集老物件的人不一样,不管是别人送的,还是自己买的,都不是为了转手卖高价。老余说,他收集老物件,不只是出于怀旧情结,更是为了留住过去的民俗记忆和历史记忆,留住祖辈曾经的生活印记。其实这些记忆并不久远,只不过过去了几十年光阴,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它们被人遗忘的步伐。 “如果现在不留住它们,过不了几年,它们就会彻底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那时候想找都没地方找了。”老叶说。他感慨,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家家必备的老物件,近年来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好在有不少有心人在“抢救”它们。 据了解,现在乐清一些村里都有老物件展示馆,有些农家乐里,也会放一些老物件供游人观赏。虽然东西有多有少,但至少说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些老物件的民俗价值和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