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
王明(1911~1992),字则诚,别号九思。乐清县瑞应乡铧锹村(今虹桥镇华一村)人。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道教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研究所主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 少年时代先后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浙江省立高级中学(今杭州高级中学)。民国21年(1932)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马裕藻、钱穆、陶希圣、余嘉锡、罗庸、黄节、顾随诸先生,尤得胡适赏识。28年转考入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课程。期间,对他影响较大的有汤用彤、陈寅恪、唐兰等。在汤用彤的指导下,攻读《道藏》,开始对《太平经》进行整理与研究,30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经典,170卷,到了明代仅存57卷。王明根据唐末节抄本《太平经钞》,并引用其他27种道教古籍予以校补。经历20余年的辛勤耕耘,于1960年出版了《太平经合校》。合校本基本恢复了《太平经》原貌,勾勒出道教发展演变的大致脉络和特色,为道教史和道教思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他因此赢得了“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开拓者”的美誉。《抱朴子内篇》是神仙道教的代表作,他花了大量的心血为这部书作注。1985年出版的《抱朴子内篇校释》,是迄今整理《抱朴子内篇》最精准的校注本,对读者领悟文意颇有裨益,该书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1979年始,王明的研究范围从道教文化扩展到中国文化史领域,将道教史和文化思想史联系起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考察道教文化。通过比较,揭示道家与道教的思想特征。在《道家和传统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出贯穿道教理论思想是变的观念,其宇宙观是变的哲学。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读道教发展过程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革新”理念。这些独到的见解对后世研究道家文化和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200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明集》。这部著作由其学生精挑细选编纂而成,选编的重要论文足以代表他的学术风貌,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对重要道经的考证性文章,下篇主要是先生晚年论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自1978年后,王明先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宗教所培养了两届硕士研究生、一届博士研究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从事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大多是他的门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