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统计数据 > 统计分析
  • 索引号:
  • 001008003013023/2024-265297
  • 组配分类:
  • 统计分析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成文日期:
  • 2024-12-2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改革开放以来乐清市农村居民收支和消费结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乐清市农村居民收支和消费结构研究

发布日期: 2018- 09- 25 15 : 23 浏览次数: 字体:[ ]


摘要:本文以农村住户收支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相关基础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乐清市农村居民收支水平、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指出当前农村居民收支和消费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最后提出持续提高农村居民收支水平、加快消费升级的有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乐清农村居民;收支水平;消费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乐清市农村居民收支水平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全面提升,实现了由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跨越。深入研究农村居民收支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原因,对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乐清市农村居民收支水平、收入结构、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指出当前农村居民收支和消费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持续提高农村居民收支水平、加快消费升级的有关建议和对策。

    一、农村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收入更趋多元化

     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423元,比1978年增长259.38倍,39年年均增长15.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9.2%。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量农村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收入实现爆发式增长,1979年和1980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增长分别为44.4%和51.9%,为历史上增幅最高的两年;1983年、1985年、1986年、1991年、1995年、1996年、2002年、2006年、2014年增速较快,均在10%以上,1997-2000年增速较慢,实际增速分别为1.8%、4.2%、2.5%和2.9%。

(一)收入结构更趋合理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更趋多元化,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表1  2008-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项目情况

                                                                                          单位:元、%

项  目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年均增长

收入   金额

占比

人均可支配收入

11489

12268

13798

15730

17454

19094

22668

24891

26943

29423

100.0

11.0

其中

工资性收入

4605

4592

5699

6344

6845

7610

15444

17056

18513

20229

68.8

17.9

经营性收入

5503

6291

6428

5802

6509

6798

3959

4254

4564

5026

17.1

-1.0

转移性收入

228

297

570

1476

1877

2132

1262

1370

2403

2570

8.7

30.9

财产性收入

1153

1088

1101

2108

2223

2554

2003

2211

1463

1598

5.4

3.7

 

  1.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在企业上班的人数逐年增加,企业工人工资普遍提升,工资性收入超过经营性收入,稳稳地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来源和动力。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20229元,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为68.8%;比2008年增长3.39倍,年均增长17.9%。

  2.经营性收入比重下降

改革开放中的乐清经济以个体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特色,乐清人又历来善于经营理财,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成倍增长拉动了总收入的快速增长。乐清市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为6798元,2014年有所下降,2015年开始回升,2017年达到5026元,在可支配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17.1%,比2008年下降30.8个百分点。特别说明的是,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在1996年达到84%,始终占居第一位置,但从2011年开始,占比第一的位置“让位”于工资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农业种植效益较低,农产品销售价格波动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而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一直在高位徘徊,导致农业生产单位成本上升,在产量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农民想要从传统农业获得较大利益的可能性不大;二是传统农业经营粗放,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户种植结构单一,小规模分散生产多,农村居民在农产品深加工、订单农业、农企对接等方面运作不足,往往会造成盲目发展、跟风种植,失去市场主动性并增加市场风险,产品的附加值难以体现。

3.转移性收入高速增长 

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上调、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标准的提高以及各种惠农政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生产资料补贴等)的出台,加上赡养费与捐赠收入的攀升,转移性收入进入高速增长期。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570元,比2008年增长10.27倍,年均增长30.9%,在4项收入中增幅最快。

4.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受投资观念约束以及投资渠道限制,乐清市农村居民参与投资的相对较少,多数居民将收入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成为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主要途径。伴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投资渠道逐渐拓宽,财产性收入的渠道趋于多元化,炒房、炒股票、投资国债和基金、买卖黄金白银、出租房屋等均被农村居民所涉猎。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598元,比2008年增长38.6%,年均增长3.7%,在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2014年开始下降,2017年降到5.4%。

(二)城乡居民收入比开始缩小

      1995-2017年,乐清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10.2%和 9.6%,农村居民低于城镇居民0.6个百分点。但从2010年开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2013-2015年分别高出1.1、14.7和1.0个百分点,2016年低于城镇居民0.2个百分点,2017年又超过城镇居民0.8个百分点。

乐清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995-1998年在1.6:1左右,从1999年开始有所扩大,1999-2003年在2.02:1左右徘徊,2004年开始差距逐年扩大,到2010年时扩大到2.21:1,2011年开始逐年回落,2017年降到1.85:1。


    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步入小康水平

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达20688元,比1982年增长83.6倍,年均增长13.5%;比2000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4.9倍和10.5%。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消费领域逐渐拓宽,高档耐用消费品逐渐进入居民家庭并不断更新换代,在外饮食、家庭服务、文教医疗、交通通信等服务性消费比重逐步扩大,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体现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一)食品消费注重营养,恩格尔系数降低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主要的食品消费凭粮票、食用油票等配额供给,吃饱是居民饮食的最大目的。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人们在生存资料上的消费在消费总额中占较大比例。1982年,乐清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244.53元,吃、穿和烧等基本生活支出占78.5%,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151.41元,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61.9%,发展和享受消费的支出非常有限,是属于温饱型的消费结构。90年代以后,农村居民饮食观念逐渐从“有啥吃啥”转变到“想啥吃啥”。199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487元,2000年为1826元,2010年为3394元,2017年达到7741元,1982-2017年年均增长11.9%。同时,膳食结构中的植物性消费比重逐步下降而动物性消费比重逐步上升,肉类、家禽、蛋、鲜奶、贝壳海鲜类的消费量不断增加,食物营养价值越来越高。

乐清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是呈下降趋势(虽然在2008-2010年有所回升)。201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4%,比1982年下降24.5个百分点。

(二)衣着消费注重品味,追求时尚和个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衣着方面的消费先后经历了由“穿暖”至“穿美”转变;由“一衣多季”至“一季多衣”转变;由“制作衣服”至“购买衣服”的转变。同时,居民衣着消费更加注重色彩、款式的搭配,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装化、名牌化,穿着的得体、时尚成为城乡居民追求美的重要方面。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54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总额的7.5%,比1982年增长65.5倍,年均增长12.7%;比2000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7.5倍和10.7%。  

(三)耐用消费品不断更新换代,智能家电成为消费新宠

上世纪80年代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件”为代表,而90年代则以洗衣机、冰箱、彩电“新三件”为代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家电、电子产品逐渐成为消费新宠。目前,大屏幕高清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绿色环保型冰箱等产品逐渐进入居民家庭,极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空调数量分别为100.4台、104.2台、189.5台和132台,比2000年分别增加29.4台、35.2台、96.5台和118台,分别增长41.4%、51.0%、103.8%和8.4倍。

(四)网络购物成为消费亮点,占比逐年提高

随着家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居民网络消费从无到有,并在近十年迅速增长。网络购物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所青睐,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快速增长。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计算机上网率为99.6%,移动电话上网率为95.8%;人均网络消费支出258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25%。

(五)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生活环境更加优越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旧城旧村改造和农房集聚的推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住房面积不断扩大。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7.69平方米,比1982年扩大2.8倍,比2000年增加21.8平方米,增长60.7%。随着住房商品化的深化,部分富有居民家庭开始投资房地产,一户多宅占有的比例不断上升。房屋装修水平趋于高档,生活环境更加优越,农村居民将社会环境公园化、室内装修宾馆化作为对生活环境的一项重要追求。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居住方面支出为5136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4.8%,仅次于食品支出;比1982年增长288.8倍,年均增长17.6%,在消费项目中增速最快;比2000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18.4倍和10.6%。

(六)交通通讯方式有了质的提升,网络信息消费增长较快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出行和通讯的便利要求越来越高,对交通和通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017年,乐清市每百户农村居民中拥有家用汽车32.6辆、计算机88.9台、移动电话279.9部,比2000年分别增长31.6倍、28.6倍和8倍;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达到2326元,比2000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11.5倍和15.7%。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网络信息消费,人均通讯支出1137元,比2016年增长15.4%。

(七)文化娱乐设施趋于完善,娱乐方式多样化

居民休闲娱乐方式变得丰富多彩,之前人们多通过看电影、看电视休闲娱乐,而目前书屋、咖啡屋、酒吧、茶楼、文化创意园随处可见。瑜伽练功馆、各种健身房、游泳馆、体育馆等成为人们日常锻炼身体的重要去处。居民更加注重子女教育和自身学习,从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到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育走向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学习,在教育上舍得花钱。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为1807元,比1982年增长203.2倍,年均增长16.4 %,增速仅次于居住支出;比2000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3.9倍13.8%。

(八)旅游成为休闲度假新选择,出游方式多种多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居民外出旅游越来越成为度假的首选方式。从短途的城市周边游,周末的乡村游,到长假的国内游、出境游;旅游方式也从简单的跟团游逐步发展到自助游和自驾游。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长,旅游次数不断攀升。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人均团体旅游和参观游览支出为248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2%。旅游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喜爱和推崇,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享受生活的重要途径。 

(九)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快速增长,保健意识增强

近十年来,乐清市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农村医疗条件明显改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出台了门诊医药费报销、大病救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政策,逐步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使更多百姓受益。2017年,乐清市参合人数98.66万人,参合率为98.9%;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873,比2000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5倍和12.3%。医疗保健消费的快速增长,受益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的扩大,也是农村居民自身健康和保健意识增强的表现。

三、当前农村居民收支和消费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占比有待进一步提高

1978-2017年,乐清市GDP(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速12.6%,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速为9.2%,低于GDP增速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仅在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1980、1981、1983年和1990、1995年,以及近期的2012、2013、2014、2015年跑赢GDP。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经济发展产生的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经过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等过程后,居民收入成为主要组成部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受惠程度。

从初次分配看,近14年乐清市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17年达50.5%,但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美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60%左右,欧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在55%65%之间)。从再次分配看,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比重为40.4%。

表2  2004-2017年乐清市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

                                      单位:亿元

年份

GDP(地区生产总值)

劳动者报酬

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

2004

220.65

85.31

38.7

2005

260.60

100.52

38.6

2006

302.93

116.14

38.3

2007

363.55

139.02

38.2

2008

408.36

160.44

39.3

2009

425.54

163.09

38.3

2010

500.44

163.41

32.7

2011

578.63

223.73

38.7

2012

607.12

234.95

38.7

2013

675.93

326.75

48.3

2014

724.69

350.18

48.3

2015

786.16

381.53

48.5

2016

861.52

423.78

49.2

2017

947.26

478.20

50.5

(二)居民消费倾向有所下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消费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消费率为70.3 %,比1980年下降18.8个百分点,但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状态,可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逾80%的消费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随着收入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已经满足,但新的消费热点没有形成,平均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低,近几年受到消费刺激政策出台、消费环境改善等因素刺激,消费需求和消费意愿得到进一步满足,但平均消费倾向仍然处于爬升阶段。

(三)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制约消费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连续提高,有效缩小了高低收入比。但由于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较低,自行创收能力不足,高低收入群体间的绝对收入水平差有所扩大。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最高2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032.32元,最低20%收入组仅为22104.46元,高低收入组收入倍差为2.81:1。高收入人群消费倾向偏低,而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偏低,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显然会制约整体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四)商贸服务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制约着居民消费快速扩张

乐清市零售业和服务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有品牌和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不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还不强,制约着居民消费快速扩张。2017年,乐清市限额以上零售业中,零售额超亿元的企业31家,仅占27.7%,其中汽车销售企业就有20家,而且集中在柳市、城南和城东等地,零售额超5亿元的企业仅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17家,仅占8.6%,营业收入超亿元的8家,仅占4.0%;规模以上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91家,仅占温州全市的10.0%,营业收入30.67亿元,仅占温州全市的6.2%。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及信息软件业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

(五)居民收入与GDP显著相关,需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的支撑作用

根据回归方程分析,1978-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986,通过相关性检验SIG=0 <0.0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GDP均显著相关,这说明GDP增长对居民收入增长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为检验这一论点,我们令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因变量Y,GDP为自变量X,设Y=αX+γ,使用1978-2017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GDP的线性函数为Y=0.373X+511.1989。由以上方程可发现,GDP每增加1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0.373元。

四、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工业强市建设,为居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乐清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工业仍然是推动乐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而且对提高居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从战略的高度,正确审视工业强市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工业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一是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切实改变过分依赖低端产业的状况,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压缩附加值低、工资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转型升级中提高高端产业比重,从而带动劳动者报酬水平提升。二是要着力改变企业长期处于低价值链的局面,向创新驱动型企业转变,通过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向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营销、服务延伸,转向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较高层次,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劳动者报酬。三是加大腾笼换鸟的力度,通过治污治水、“大拆大整”等措施,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加大对低端产业、低端项目、低效企业的转移力度,扭转外地低端劳动力大量拥入乐清的状况,改变工业企业过多雇佣外来人口的状况,减轻社会管理负担。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鼓励各类农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连片种植、大规模经营是有效降低农业种植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土地流转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从事非农生产经营或外出务工。推进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可以发挥农业机械操作的最大优势,有效降低农机费、人工费,减少种植业生产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良种选育和先进实用技术创新与运用,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和工商企业等从事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和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通过提高质量,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帮扶引导力度,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大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位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建立家庭农场、农业创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走规模适度、集约生产、专业经营的发展新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二是健全农业保障机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设全社会农业保险、健全信息对接机制等多种手段,增强农业生产经营抗御市场风险、病虫害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三是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公平分享土地收益,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用、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和谐增长。四是加大农村居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向服务业、工业转移,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农村居民就业空间。五是着力改善农村居民从业结构,在稳定现有农民从业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农产品流通、乡镇企业、休闲观光农业、民宿和农家乐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从业层次。六是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加强农村网络宽带、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推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

(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科学的收入分配格局

在保持经济稳增长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扩大消费需求的能力,是解决产能过剩、内需不足、过分对外依赖、经济循环不畅等长期困扰的问题,是优化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关键所在。

一是加强对企业薪酬政策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实行结构性减税让利政策,政府给企业减税,企业给职工让利,切实增加职工收入;贯彻落实《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工资支付监控制度,严格执行企业欠薪责任追究制度。二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经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高质量增长的形势下,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压力较大,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难度大,建议政府加大扶持私营经济发展力度,让更多的新老创客们能够享受到政策性贴息贷款、各种补贴和税费优惠政策,为其增收创造更多条件,助其健康发展,提高经营净收入。三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口减少和门店生意清淡,农村居民房租收入减少,建议政府在引导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同时,规范租赁市场管理,保障居民出租房屋收入,并想方设法增加居民红利、利息及出租其他资产收入,促进资产增值,增加财产性收入。

(五)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一是加强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体、购物广场和大型服务业网点,改善居民消费环境,让居民享受更加便利、更高水平的服务。二是增加有效服务供给,开拓新的服务消费热点。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业,大力发展陪护、保姆、家教、代购、洗染等家政服务业和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教育、绿色循环等新型消费领域,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三是注重扶持新兴服务业,引导传统服务业企业经营模式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大型服务业企业依托优势发展连锁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不断提高服务业规模和水平。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消费性服务,促进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四是积极引导消费金融,加大城乡消费信贷产品体系创新力度。要大力推动信用平台建设,完善消费信贷的个人征信和资信评估体系,积极支持农村居民购买汽车、家庭住房、装修、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文化、教育、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消费信贷需求。要大力开发农村消费贷款产品,挖掘农村市场。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振消费者信心

    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以及最低生活补助等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减轻农村居民消费负担,提高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心理预期。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破除各种户籍、身份等限制,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参保率和覆盖率。加大对基本医疗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比例。继续完善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减少农村居民对义务教育的消费支出。密切关注低收入户,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贫困的根源问题,做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的积极作用。(赵顺招 薛博锟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人民出版社,2017.10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c].人民出版社,2018.3

[3]林毅夫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c].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4

[4]方腾高郎初华边红霞胡国良吴珺王华山.浙江居民服务消费发展状况研究[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08)

[5]王杰林云徐璐. 浙江工业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研究[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04)

[6]张车伟,张士斌.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J]——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为视角.中国人口科学,2010(5)

[7]占辉.城镇居民生活全面提升——新中国65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二十一[EB/OL].

 

 

 

附件1

1978-2017年乐清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GDP增速

                                                      单位:元、%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人均GDP

金额

名义增速

实际增速

金额

实际增速

1978

113

 

 

219

 

1979

165

46.0

44.4

246

8.5

1980

270

63.6

51.9

322

29.3

1981

298

10.4

7.4

320

-4.4

1982

299

0.4

-0.9

350

7.0

1983

347

15.9

13.2

414

5.7

1984

381

9.8

4.9

488

24.2

1985

534

40.3

21.9

638

26.5

1986

603

12.9

5.2

705

7.5

1987

732

21.3

7.8

828

11.0

1988

950

29.8

2.4

983

13.6

1989

1066

12.2

-4.7

1000

-4.1

1990

1157

8.5

6.5

1001

-7.5

1991

1363

17.8

13.6

1405

17.8

1992

1542

13.1

3.1

2070

37.6

1993

1981

28.5

4.1

2952

35.7

1994

2452

23.8

-1.8

3797

8.1

1995

3797

54.9

32.0

5460

28.1

1996

4727

24.5

12.4

7552

37.7

1997

5028

6.4

1.8

9455

24.6

1998

5219

3.8

4.2

10345

9.1

1999

5250

0.6

2.5

10758

8.1

2000

5438

3.6

2.9

11609

9.4

2001

5781

6.3

7.5

12754

11.2

2002

6326

9.4

10.3

14474

10.4

2003

6795

7.4

7.3

16716

13.5

2004

7547

11.1

8.4

19030

12.8

2005

8388

11.1

8.4

22350

15.3

2006

9322

11.1

10.0

25762

13.5

2007

 10438

12.0

8.2

30577

16.0

2008

11489

10.1

5.1

33961

7.0

2009

12268

6.8

7.9

34967

7.9

2010

13798

12.5

7.8

40597

11.5

2011

15730

14.0

7.4

46276

9.5

2012

17454

11.0

8.5

47958

5.5

2013

19094

9.4

7.4

53025

6.8

2014

22668

18.7

16.6

56501

7.0

2015

24891

9.8

9.0

61234

8.5

2016

26943

8.2

6.7

66880

8.6

2017

29423

9.2

6.6

72891

9.1

注:乐清市从19982年开始进行农村居民收支抽样调查,1978-1981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采用温州市平均水平。

 

附件2

部分年份乐清市农村居民消费率

                                        单位:元、%

年  份

人均收入

人均消费支出

消费率

1980

165

147

89.1

1982

299

245

81.7

1983

347

291

83.9

1984

381

321

84.4

1985

534

454

85.0

1994

2452

1416

57.7

1995

3797

2071

54.6

1996

4727

2677

56.6

1997

5028

2733

54.4

1998

5219

2775

53.2

2000

5438

3517

64.7

2001

5781

3389

58.6

2002

6326

4058

64.1

2003

6795

4682

68.9

2004

7547

4636

61.4

2005

8388

5563

66.3

2010

13798

7197

52.2

2011

15730

10319

65.6

2012

17454

11139

63.8

2013

19094

12283

64.3

2014

22668

15119

66.7

2015

24891

16782

67.4

2016

26943

18721

69.5

2017

29423

20688

70.3

 

 

 

 

 

 

 

 

 



 

附件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