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清教育局 > 教育信息 > 媒体关注
浙江新闻客户端:特殊爱好延续70多年 退休教师乐享“扇”情岁月
时间: 2019- 09- 06 信息来源: 信息中心 字体:[ ]

施掌珠老人在观赏她的檀香木大挂扇。张丽萍 摄

盛夏酷暑,要问最离不开的是什么,一般人肯定会答电扇、空调。是的,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中国人用来纳凉的传统物件扇子,已退出大多数人的夏日生活。可是,也有人夏天仍爱用扇子,家住乐成街道的退休教师施掌珠就是这样一个对扇子情有独钟的人。

最爱的夏日伙伴

昨天,记者来到施掌珠老人的家中,她正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看书,一只手拿着一把折扇轻轻地摇,旁边的电扇静静地立在那里。看到记者进来,她忙打开电扇,一边笑道:“只要不是特别热,我夏天一般都用扇子。”

已年过八旬的施掌珠是乐清中学退休教师,她在亲友中间有个出名的爱好:喜欢扇子。现今扇子在一般人家已难觅踪影,在她家中却仍是宠儿。

多年来,扇子一直是施掌珠夏天须臾不离的随身物品。她有好几个包用来出门时用,每个包里都放有一把扇子。上街走热了,就拿出扇子边走边摇。熟人看见了都忍不住打趣:“你和扇子怎么这么有缘啊,一刻都不舍得放下,出门都拿着!”

有一次,施掌珠家来了许多客人,她为客人们打开电扇。正闲聊间,突然停电了。正是酷暑时节,没了电扇,大家都叫热。施掌珠立刻上楼拿下十几把扇子分发给众人,客厅里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声:“施老师,你家怎么有这么多扇子?”“好多年没用扇子了,我似乎回到了童年时代!”

扇子情结源于童年

施掌珠说自己和扇子的缘分来自童年。施掌珠是柳市镇蟾河堡人,小时候,农村里常见的扇子是蒲扇和麦秆扇,而麦秆扇用的人最多。蒲扇虽然价格低廉,毕竟还得花钱买,麦秆扇则是村民自己就可以编制的。每年麦收时节,村民先把晒干的麦秆编绕成圆形作为扇面,再用布条把边缘缝结实,然后将竹片插嵌入下端作为扇柄,一把麦秆扇就做好了。“那时村里每户人家都会做麦秆扇,我也跟我妈妈学着做过,可惜现在都没有保存下来。”施掌珠说。

每年夏天,当全村人都拿着简陋的蒲扇和麦秆扇纳凉时,只有施掌珠的祖父特别“另类”。“我祖父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还会行医。可能是文化人都要有点‘标志’,全村只有他用的扇子与众不同,是一把黑色的纸折扇,上面还题有一首古诗。祖父出诊时,就把折扇放在箱子里带着,取用很方便。那时村里人很少见过折扇,每当夏天晚上大家伙在一起乘凉时,我祖父手中的扇子总是特别显眼,尤其是小孩子,都会好奇地围过来观看。”施掌珠笑道。那把折扇是祖父的专用品,家中其他人是不能用的,尤其是小孩子更不让碰,怕给弄坏了。也就是祖父的这把折扇,给年幼的施掌珠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扇子的特殊情结就是由此而来。

收藏扇子纯为喜好

夏季来临,一般人都会去买凉席之类,施掌珠更留意的却是扇子。新上市的扇子中有样式好看的、花色图案漂亮的,她就会买来。她说不记得自己曾经拥有过多少把扇子,也从没去数过。这天,她取出数十把扇子让记者观赏,记者发现,这些扇子虽然大部分材质都很普通,但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看起来都很漂亮。

施掌珠说,近年来她出去旅游,挑纪念品首选都是扇子。看到有特色的扇子,她一买就是好几把,除了给自己用,还带回赠送亲友。而亲友尤其是家中晚辈知道她喜欢扇子,出差或出游时,也常给她带扇子。她拿起几把漂亮的扇子一一向记者介绍:这把鹅毛扇是几年前到金华诸葛八卦村旅游时买的,它摇起来轻轻的,风吹在脸上很轻柔;那把上面画着仕女、清亮透明的宫扇,是一次去苏州旅游时买的;那把白纸折扇,是前几天孙子孙媳从贵州刚带回来的;还有那把香木扇,是女儿学校的老师送的……记者发现这些扇子中还有几把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苏州檀香扇、杭州王星记扇子,以及绢宫扇等高级扇子。尤其是一把檀香木工艺大挂扇,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全部打开扇面有一米多宽,正反面分别画着老虎和奔马,幽香扑面,让人赏心悦目。施掌珠说,这是在山西平遥古城买的。

不管是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高级扇子,还是普通的扇子,施掌珠都一样喜爱。她开玩笑说,那把檀香木大挂扇漂亮是漂亮,可惜太重太大了,拿在手中都摇不动,还不如小折扇实用。她选购扇子从不报以投资或其他目的,而纯粹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她说,扇子给人带来的是自然风,不仅让人特别舒服,也比电扇空调更节能环保。扇子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时闲暇时展开这些扇子欣赏上面的图画、书法,更是一种美的享受。(通讯员:张丽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