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育发布:音乐:创造乡村学校的另一种可能丨我的教育故事㊿ | |||
|
|||
每个教育者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个故事都会增加人生书页的厚度。一个有故事的教育者,必将更加悉心体悟教育生活,也能探寻到教育的真理。 由温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我的教育故事”——2020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报告会上,又有7位温州本地优秀教师给大家带来了感人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教育故事。温州教育发布特别推出【我的教育故事】专题,将更多温州教师的感人故事分享给大家。今天为大家带来乐清市大荆镇第六小学副校长陈晓雯的教育故事。 个人简介 陈晓雯 陈晓雯,乐清市大荆镇第六小学副校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第六届师德先进个人、温州市第六届名教师等荣誉。扎根乡村教育21年,课外无偿辅导学生在省市县级比赛中获奖。2015年,主动请缨到乐清市大荆镇第六小学支教。她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声音——自制乐器;她启发学生将竖笛演奏方法迁移至其他乐器演奏学习上;她将风靡全球的项目化学习和中央音乐学院素质型音乐教育新体系引进支教学校,撬动支教学校的课堂变革。2018年支教期满,她选择永远留守支教学校任教。她主动承担帮扶支教工作,八年间助力十余位乡村教师成长为市县级骨干教师。 音乐:创造乡村学校的另一种可能 我是一位来自乡村学校的音乐老师。我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我的爷爷、爸爸妈妈都是乡村老师。打从有记忆以来,我每天看着爷爷、爸爸妈妈起早贪黑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这让童年的我有了一个梦想——“长大后,我也要当老师!”大学毕业后,我满怀憧憬地带着我的专业书籍,回到了我的家乡,成为一名乡村音乐老师。 参加工作后,我通过不懈地努力,取得一些成绩,我享受着成长所带来快乐,也为自己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而感到自豪。这一教,就是16年。 第一乐章:迸发教学机智 2015年,迎来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当时,组织需要骨干教师去山区支教。我没有太多的考虑,主动请缨到更薄弱的乡村学校——乐清市大荆镇第六小学支教,成为学校唯一的音乐老师。 刚到这所学校时,我自认为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觉得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与责任心,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可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太远了,这里的孩子音乐基础薄弱,对于歌唱没有音高概念,他们也没有接触过乐器演奏,为生活忙于奔波的家长们也从未想过让孩子去学音乐。我该怎么办呢?我该用什么办法去唤醒他们呢? 为了克服这一切困难,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我请孩子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纸杯、纸箱,锅碗瓢盆作为材料来制作打击乐器,用来演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对乐器的演奏产生深厚的兴趣 ! 我想,现在该是时候让孩子们接触有音高的乐器。这想法一出,我立刻跑去给我们学校二到六年级两百多个孩子每人买了一支竖笛,当孩子拿到竖笛以后,兴奋地围着我问:“老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学竖笛呢?”在音乐课上孩子们用竖笛学会吹奏简单的乐曲时,那一刻,悠扬的笛声飘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鼓励孩子们进行举一反三,去自学更多的乐曲。我邀请自学能力强的孩子来当小老师,在中午时间到各班级去进行竖笛互助式竖笛教学,很快的,学校二到六年级每个孩子都会演奏竖笛了。 于是,我趁热打铁,我在学校百年樟树下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乐樟Show舞台”,作为孩子们在晨间活动、下午放学后,向全校师生和家长们进行公开展示的舞台。当家长们看到自己家的小孩也能像演奏家那样有模有样的演奏,他们的想法彻底改变了!现在,只要学校一说有学什么乐器,家长就会第一时间想办法买到乐器给孩子学! 我们学校孩子的乐器自学能力越来越强,他们能将竖笛的演奏方法迁移到其他乐器的学习和演奏上,我还给乐器自学能力强的孩子开班,请他们来当器乐社团课的小老师,让全校同学们通过自主选课的方式选修到他们所开的乐器班去上课。孩子们通过乐器的学习,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建立了自信心 ,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我学校有个孩子叫小吴,他在上二年级时,我鼓励他学竖笛。下课时,我手把手教他吹奏 “mi re do”,小吴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了这三个音的演奏,他想自学《玛丽有只小羊羔》——这首由三个音创作而成的童谣,他回家去拼命地练习。在音乐课上,我邀请小吴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同学前进行展示,小吴轻松又愉快地完成全曲的演奏后赢得全班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小吴爱上了学竖笛。在后来的音乐课上,我发现从不开口歌唱的小吴,也开始喜欢随同学一起快乐地歌唱了! 在小吴上三年级时,他发现学校竖笛自学能力强的同学都可以申请当竖笛小老师。小吴告诉我,他也想当竖笛小老师。小吴通过接下来一年的不懈努力,在四年级时,还真成了竖笛小老师。后来,他还尝试自学葫芦丝、六孔陶笛、十二孔陶笛、电子琴、爵士鼓等乐器。五年级时,他还成了葫芦丝社团的小老师。 孩子们是一颗颗静待花开的种子。我期盼着花开,我愿调用所有力量去唤醒他们!2016年,身为钱瑞华音乐名师工作室学员的我,有幸得到导师的大力引荐,获得在支教学校引进中央音乐学院素质型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实践机会,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课程实践至今,我校已坚持启动四个年段的央院素质型音乐教育新体系实验班。 2019级入学的一(1)班共24个孩子,他们成为我校第四批央院素质型音乐教育新体系实验班学生。孩子们在音乐课他们通过大量的音乐活动体验,积累了许多有趣的音乐经验,他们用跺脚模仿雷声、用手指模仿小松鼠在树枝上跳上跳下采松果的情境学习五线谱读谱、他们会用五声音阶创作几句小曲子,还能在情境角色的扮演中进行合唱,他们还很喜欢唱歌给家人和小伙伴听! 第二乐章 撬动课堂变革 2017年,作为音乐老师的我多了一个角色,我成了我们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一直以来,我想改变我们这所学校,我想改变我们学校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正是这一年,我有幸成了陈素平教科研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在工作室来我校进行送教下乡之际,将项目化学习的种子播撒进我们这所乡村学校。 我尝试将项目化学习引入音乐的学科,我设计的项目通过“我是竖笛小老师,我该如何帮助更多同学学会吹奏竖笛?”这个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展开的学习实践。四年级孩子们在通过不断地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拟定教学方案。她们使用电脑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并且打出乐谱;她们手动编写竖笛演奏的指法口诀和练习曲;为激励同学们,她们在黑板上设计了“你追我赶”评价表,并找来纸张,让同学们自己去设计奖励贴贴本。 她们邀请我们学校没有学过竖笛的老师们来体验竖笛演奏的乐趣,她们还邀请来我们学校参加交流会的各学科老师们来体验竖笛演奏的乐趣。几位参与了体验的老师们告诉我,这几个小老师真的太厉害了!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孩子们都能第一时间想办法帮忙他们。短短40分钟时间,零基础的老师们学会了2首小乐曲的演奏,还学会用柯尔文手势进行读谱。 项目化学习在音乐学科走轨道后,我校成立了项目化学习实践团队,学校鼓励全体老师共同参与其中,我们还开展多形式的项目化学习研讨活动。 《开心串串拼》是我们学校一年级数学学科项目化学习,这个项目是由我们53岁的徐桂芽老师设计、指导的。徐老师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帮助孩子们认识一百以内的数,并知道这些数字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能明确知道“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孩子们通过团队合作,用彩色的珠子拼出自己团队所设计的图案。他们为了能拼出更漂亮、更有趣的图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不断地进行修改,孩子们在反思迭代的过程中愉快地合作交流,学会倾听,他们能从数学的角度对自己所经历的项目进行汇报。 目前,我们学校的项目化学习还走进语文、英语、科学、美术学科。我们学校的项目化学习成果在乐清市小班化研讨会中分享。 项目化学习的魅力让我们学校徐桂芽老师、语文学科曾琳云老师都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她们经常跑去找各学科同事们聊自己设计的项目。在经历项目化学习设计和指导的过程中,两位老师觉得自己都变年轻了!曾琳云老师在2018年被评为乐清市骨干班主任,我们的徐桂芽老师于2019年获得数学学科高级教师职称。 第三乐章 守望乡村教育 2018年6月,我在大荆六小三年的支教转眼即逝,我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我要为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选择留守在这所学校! 支教第五年,我的儿子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他所在的施教区学校就在我家正对面,但他自己填报的学校是大荆六小,去年9月,他真正地成为大荆六小的一员,而我也成为他的音乐老师。 每天天刚亮,我就要出门去学校,穿梭于相隔十里路的两个校区之间。而年幼的儿子无法跟上我的脚步!所以,只能请在大荆二小上班的爸爸送他上学。他是大荆六小所有学生中,上学路最远的一个孩子。看,他和同学们在校园里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啊! 时光飞逝,我已从教21年,人生能有几个21年呢?我把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我的学生们,而在我教过的众多学生中,有5位成为我现在学校的同事!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我深深地相信:这个世界永远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我也知道,每个学科都有他特有的魅力,每个学科都有他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对乡村学校来说,从一个学科延伸到任何一个学科,也是一种可能,而正是这种可能可以变成撬动一所学校变革的力量! https://mp.weixin.qq.com/s/y-PcacxfFmV8aO0WQqvEM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