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及其他规划
  • 成文日期:

乐清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乐清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1- 11- 18 16 : 58 浏览次数: 字体:[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乐清市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也是乐清开启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新征程和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市主动对标全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聚焦聚力忠实 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定扛起温州发展排头兵和顶梁柱的使命担当,奋力续写新时代乐清创新史,全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最前列的关键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乐清气象事业发展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深化“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成果,在我省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省中走在县域气象事业发展的前列。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气象条例》《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浙江省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进行编制,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乐清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乐清气象事业现状及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气象发展成就

乐清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良好,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生态气候安全保障、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气象信息化水平提高等发展领域均取得长足进步,气象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气象保障乐清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效益。

1.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完善。气象工作进一步融入防汛防台、基层综合治理体系,气象大数据实时接入“智慧应急一张图”平台,修订完善《乐清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市政府成立乐清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成国家省市县互通的预警发布平台,实现洪水、地质灾害、环保、森林火险、气象等主要预警信息接入。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纳入全市突发公共事件重点应急联动部门,气象预警信息数字电视全网发布平台覆盖全市所有数字电视终端(50万余户),农村应急广播系统覆盖全市所有自然村组(260个)。气象与应急、国土、水利、农业等20个部门建立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的协同机制,建成污染物扩散联合会商机制。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193个、建成率37%,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部门联络员和重点单位联系人队伍增加到1000余人。“四员”队伍在实时气象信息和气象预警信息分发和传递、灾情信息反馈等方面作用发挥明显,气象预警进网格效益初步显现,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问卷调查显示,90%的公众每天至少关注1次天气预报信息,96%的公众认为气象预警信息更加通俗易懂,94%的公众会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告知家人,传播分发固定设施拥有率达到每万人13.3个。

2.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不断强化决策气象服务,深化农业、环境、交通和电力等专业气象服务,创新公众气象服务,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0%以上。提高传统媒体气象服务的内涵,实现本地电视节目和广播频道常态化播报,气象信息实现气象影视节目主持人播出,推出气象指数预报。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世界青年科学家(乐清)峰会分会场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创新新媒体气象服务渠道,气象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关注用户超过3万,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近2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开展杨梅、枇杷、茶叶等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服务。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系统建设,为抗旱、防火等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30余次,发射增雨火箭弹200多枚,增雨量超2000万吨。深挖生态气候旅游资源,中雁荡山荣获浙江省“气候避暑胜地”称号。创建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所、市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6所。

3.现代气象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改革,气象观测站网覆盖率和气象观测自动化率稳步提高,建成由44个站点组成间隔平均6.3公里的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网。建成负氧离子、土壤水分、雪深观测、气象应急、大气电场等12个特种气象站,初步形成服务生态、交通、民生等观测站网。与相关部门建立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制度,共享外部门气象观测站12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业务运行。应用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由站点预报转变为格点预报,扎实推进暴雨精细化工程建设,应用乡村暴雨次生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城市积涝风险预警系统、台风暴雨预报辅助系统、市级到乡镇县级到村的短临预报平台,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及重大气象灾害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运用智能网格数据,实现从站点预报向网格预报转变,网格预报水平分辨率5公里、预报时效10天。24小时乡镇晴雨预报准确率从85%左右提高到90%以上,灾害性天气监测率95%,突发灾害性天气提前40分钟以上发布预警。

4.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得到加强,科研管理规范化程度和科技研发水平明显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科技人才和管理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年轻化趋势不断增强,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到85%,高级职称2人。6人参加了台风监测预报等创新团队。基本实现中级以上职称全覆盖,初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当、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各级科研项目立8项,发表不同级别期刊论文15篇,核心期刊3篇;获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1项。

5.气象社会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认真履行气象法定职责,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升。落实“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各项任务,向社会公布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顺利完成建设工程防雷许可优化整合改革。《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传播与停课误工规定》《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一批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实施。与应急局、教育局等部门发布联合文件3个,规范和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极端天气学校停课安排、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纳入全科网格管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等工作。气象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融入部门联合检查。市人大开展《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贯彻实施执法检查;危险化学品防雷安全综合治理行动深入推进。深化审批制度、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单位资质认定和防雷设计审核承诺制改革。持续推进气象证明改革,落实相关事项办理免气象证明服务机制,实现群众办理“零跑路”。

6. 气象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气象工作纳入“平安浙江”、“乡村振兴”、“五水共治”等考核,纳入政府对乡镇街道绩效考评及安全生产责任制考评。积极落实双重计划财政体制和人力资源体制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和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十三五”期间地方设立地方公益一类气象事业机构1个,设立全额拨款地方气象机构1个,核定落实地方气象事业编制达5名。规范和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加快了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协调发展的步伐。先后开展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气象应急服务保障工程、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按照“一流台站”建设要求,完成盐盆山国家气象观测站搬迁升级,乐清市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完成升级改造并投入使用。强化党的领导,推动党建“红心”引领业务“匠心”,创建党建品牌1个,组建党建服务团队5个。10个集体、15个人次获省、市局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表彰。

(二)“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新征程和建设气象防灾救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乐清气象发展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服务体系,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1.气象灾害突发频发重发的新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乐清气象灾害呈现出四个“新特征”:气象灾害损失趋重,极端灾害出现增多;登陆台风强度趋强,严重影响台风趋多;暴雨出现时间趋早,雨量和日数呈双增;防台重点由沿海转为内陆,山区次生灾害频发。城乡气象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气象灾害引发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生态安全、农业病虫害等次生衍生灾害增加,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乐清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随着经济持续增长,财富积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风险加大,气象灾害防御面临新挑战。

2.乐清建设“五市”的新需求。“十四五”时期是乐清主动对标全省“重要窗口”续写新时代“创新史”的关键期,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机遇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决胜期,融入温州创建全国首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系统谋划防汛防台抢险救灾能力提升50条,气象工作要求高责任重,气象服务需求旺要求高。充分发挥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职能,“十四五”时期,乐清需要在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模式下开展创新,满足细分行业对气象服务的专业性、针对性、定制化要求,同时在现有政府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气象服务市场,组织引导社会资源和力量发展气象事业,按照开放有序的原则,激发和释放气象服务社会化的活力。

3.国家战略发展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更高期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气象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已发生新变化、呈现新特征,面临着新的更大机遇、更好的发展环境。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综合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等都对气象发展提出了更高期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气象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紧密对接重大需求,进一步深化气象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气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4.数字化改革应用对乐清气象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区块链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数字化、智慧化技术应用快速深化,信息技术与气象工作的融合正日益紧密,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成为业务常态,由此带来气象服务理念、模式和技术方法的持续变革,正成为推动气象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气象服务方式变革。

为此,乐清需要进一步加大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投入,助力“第一道防线”早日建成;需要全力推进“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把“示范区”各项任务落实好,拿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乐清“代表作”,为全省、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探索出一条值得推广借鉴的路子,推动乐清成为浙江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三)“十四五”期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乐清经济社会发展重新布局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气象工作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乐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链重构、产城融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中,蕴涵着大量的气象服务需求。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气象发展方式与乐清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各部门间联合监测、联合预警、联合服务机制仍需完善。基层社区(村)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的覆盖率不够高,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未建立。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重点行业行动方案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是气象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难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细化需求。面向“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内涵外延亟需完善和拓展,趋利避害的气象“精细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度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要求不相适应,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还不完善,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应急中的职责和义务还未有效落实。

三是灾害性天气“精密监测”“精准预报”能力与防灾减灾需求还有差距,监测预警能力及关键技术应用有待提高。现有地面气象监测网覆盖不均匀、要素不齐全、垂直气象探测的低空覆盖度不够、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发展缓慢,灾害性天气精准预警、分区分类预警能力还不足,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尚未完全破解决。

四是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等关键核心技术薄弱。智能网格预报的准确率和分辨率有待提高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特别是乐清地形地貌复杂,特殊地形对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和极端降水预报的认知还不够,灾害性天气落区和量级的预报误差仍较大。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与气象事业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人才队伍紧缺。

五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数据价值有待深入挖掘。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与政府数字化转型要求仍有差距,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活力不足,气象服务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统筹部门、市场、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气象发展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乐清市委、市政府和温州市气象局各项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固筑起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加快气象数字化改革驱动乐清气象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赋能乐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乐清全力打造“智造强市、港口大市、文旅名市、现代都市、幸福城市”,勇当“重要窗口”建设排头兵优等生,发挥强有力的气象保障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引领。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事业发展最根本保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确保乐清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各项改革发展任务遵循正确的方向。

2.坚持防线意识,保障民生福祉。坚持气象工作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底线意识,充分发挥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和科普宣传等工作在减轻气象灾害风险中的作用,推动以气象防灾减灾为重心向趋利避害并举转变。全力推进“创建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保障民生福祉。

3.坚持创新驱动,强化首位战略。把数字化改革放在创新发展的首要位置,牢牢抓住数字化转型这个牛鼻子,依托气象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与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实现从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不断提升气象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4.坚持改革开放,强化先行意识。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要全面对标找差距,持续创新着力做强做大,认清肩负的使命责任,切实增强“前列”意识,在工作上充分体现“气象强省、气象强国”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各部门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作用,聚焦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增强公共气象服务智慧化水平,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自动感知、智能制作、按需供给的智慧气象服务,深度对接公众、专业需求,在各项发展指标上体现高质量,为建设“气象强国”注入“乐清力量”。

5.坚持法治观念,强化整体效能。坚持上下一盘棋的理念,加强气象法规规章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国家气象与地方气象协调发展,提升依法管理气象事务的能力。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针对乐清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切实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及保障服务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气象监测基本无盲区,灾害性天气监测率、预报准确率、公众服务满意度走在全省县域前列,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具有乐清辨识度的气象现代化标志性成果,为浙江建成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省贡献乐清力量。

表1 乐清气象“十四五”规划发展指标

序号

目标

主要指标

2020年基值

2025年目标

1

监测

精密

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

6.3公里

4.5公里

2

X波段相控阵雷达

0部

1部

3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

88%

95%

4

气象信息化水平

80%

90%

5

预报

精准

网格预报水平空间分辨率

5公里

1公里

6

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

3小时(1天内);6小时(2-3天内)

1小时(3天内)

7

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

25分钟以上

60分钟左右

8

24小时乡镇晴雨预报准确率

80%

85%

9

24小时乡镇气温预报准确率

75%

82%

10

服务

精细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90%

95%

11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

92%

95%

12

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成率

41%

100%

13

智慧气象服务敏感行业增加数

0

3

14

人工影响天气高水平作业保障区域覆盖率

40%

60%

15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级

0

1

16

省市级

2

6

三、主要任务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面向灾害防御决策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开展台风、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雪灾、雷电等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和区划。加强普查成果应用,依托省市县一体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建立多灾种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依托省市县一体化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案例库,提高数字化产品加工能力。应用省级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云平台,重点增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灾害性天气实况服务和分灾种模块化服务等功能。

2.面向社会的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加强气象与城市运行、生产活动和应急管理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气象风险预警技术,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内涝等灾害以及交通、旅游等行业的气象风险预警部门联动;建立台风、强对流、高温热浪、低温冰冻等成灾模型和致灾阈值指标库。建设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服务平台,实现分类、分级的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产品的智能制作和精准推送。

3.增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完善一体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系统安全性能。集约社会各种信息发布资源的共享共用和有效对接,建成预警信息快速一键式传播“绿色通道”发布平台,探索基于通讯基站、5G等平台技术的精准靶向发布服务。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效率和覆盖面。全面推进“网格+气象”工作,完善预警信息从气象台站到网格“一键直达、随时处置、即时反馈”机制,推动落实“预警信息发布要到村到户到人”。

4.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组织体系。健全市镇村三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方案)体系,推进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向村(社区)覆盖。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村建设提标升级全覆盖,新建标准化村(社区)279个;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规范化监督管理;发挥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等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责任人队伍作用。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属地发布制度,在教育、旅游、交通、建筑、化工等领域进一步推动落实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

5.健全趋利避害的气象科普宣传体系。加强气象宣传阵地、科普基地和宣传科普融媒体平台建设,推进社会化气象宣传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和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融入式发展,推进“社会+部门”气象科普场馆建设。推进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中小学校园气象站扩面提质,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县创建。

(二)提升智能智慧的现代气象业务能力

1. 提升气象监测能力建设。在气象灾害敏感区、灾害高发易发区和监测站点稀疏区加密布设和升级改造气象监测站点,搭建超高频无线微波强降水监测站。建设微波辐射计、X波段相控阵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网密度达4.5公里,并实现灾害高发易发区行政村全覆盖。共享高速公路、公安等行业视频监控数据流,在农业产业区、风景旅游景区、灾害易发区等区域建设智能识别天气高清探头,组建天气现象智能识别观测网。提升乐清国家基本气象站监测能力,建设农田小气候监测站。

2.提升基于智能网格的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技术、分类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技术和短时临近客观预报预警技术业务应用,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提前时效。科学设定乡镇(街道)、风险点雨量预警红线,开展精细到乡镇(街道)的台风、暴雨预报预警,建立精细到村的气象灾害风险“五色图”。开展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建立联合会商和联合预警机制,提升多灾种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建设面向乡镇(街道)责任人和网格员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业务平台。

(三) 优化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1. 提高“富强乐清”气象服务能力

——提升现代经济体系气象服务能力。围绕乐清“1+3+5”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行业+气象”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分析研究新兴行业对气象服务需求,重点针对乐清湾港区产业平台、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特色小镇2.0版等建设,发展多源数据融合、敏感行业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智慧服务模型,建立以行业经济气象服务为目标的行业气象服务平台,开发有针对性的行业气象服务方式、服务产品,逐步开展行业气象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业务。开展乐清湾港铁联运精细化气象服务,面向不同货物装载、仓储、运输全链条进行气象服务。

——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能力。围绕乐清“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强气象条件与农业气象灾害基础研究,建立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指标;研制本地主要作物生育期气象指标应用指引图,建立作物种植及气象灾害防御指引手册;深化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为本地农产品品牌注入气象科技含量;发展农业气象数字化监测预报评估技术,加强主要农业病虫害气象服务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影响预报、风险预估等服务。

——提升优势农产品铁皮石斛气象服务能力。围绕乐清优势农产品铁皮石斛产业,建立智慧气象在乐清本地特色农产品铁皮石斛产业的服务新模式,建设铁皮石斛实验大棚,开展棚内外对比观测,进一步提高石斛全生长期气象服务重点,出台铁皮石斛特色气象服务地方标准;用足院士工作站资源,联合农科院,开展仿野生铁皮石斛气候品质研究,联合国家气候中心、省气候中心开展铁皮石斛“中国气候好产品”的创建。

2. 提高“平安乐清”气象服务能力

——提升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气象服务。运用智能化手段和大数据平台,丰富生活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需求,应用云端智慧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气象服务业务,提高气象服务便捷性和互动性。将气象服务融入未来社区建设,强化气象部门和街镇在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探索开展未来社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运用风险管理技术,提高社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公众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提升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气象服务。将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融入“城市大脑”,实现气象信息对城市生命线工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基层社区的精准服务。探索建立“5G智慧气象+行业”服务新模式,深化气象科技在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建筑工地、海上安全和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敏感行业的智能预警和智慧服务。健全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机制,提升气象保障服务专业化、定制化、精细化。

——提升趋利避害的公众气象科普服务。将气象科普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加强气象宣传阵地、科普基地和宣传科普融媒体平台建设,推进社会化气象宣传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和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以中小学气象科普为重点,新建1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4个温州市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推进气象科技科普实践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气象大楼现有资源,新建以气象科技为主题的城市书房、防雷科技科普展示厅以及气象应急科普体验馆,开展气象研学活动,全面激发气象科普对全社会公众的吸力。

3. 提高“美丽乐清”气象服务能力

——提高生态气象服务能力。保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提高生态保护气象服务能力。建设雁荡山森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气象监测站,开展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加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深化臭氧等精细化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加强生态治理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常态化开展以植被修复、林火预防、水库增蓄水等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探索西门岛红树林海岸带生态修复气象研究。

——提高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围绕“大雁荡、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立足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气象服务需求,积极主动开展本地特色旅游气象保障工作。建成以雁荡山旅游气象服务为核心,围绕其周边旅游、康养、特色景观等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挖掘雁荡山风景旅游区“乡村氧吧、气候宜居村落、气候康养小镇、气象景观最佳观景地”等特色气候品牌;开展雁荡山云下、星下、雾中、日前特色旅游指数研究业务。开展雁荡山5A级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强化景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提高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服务能力。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生态修复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乐清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平台建设,建立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的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加快推进乐清人工影响天气信息化程度;组建乐清、永嘉、温州市区、青田、仙居、黄岩等跨市域跨县域人影作战联盟,实施多点协同增雨作业,形成作业覆盖面广、弹药发射轮次多、增雨时段全覆盖的作业新方法;开展环淡溪水库生态修复型人影基地建设,探索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效果评估。

(四) 强化党建引领完善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

1. 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实施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政治引领行动、思想领航行动、能力提升行动、党建业务品牌建设行动、党建业务部门合作联动行动、党旗飘扬业务一线行动等“六行动”。进一步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建+业务”品牌和党建服务团队建设。完善党建工作评估体系,加强党建工作考核评估的科学化水平。开展“智慧党建”建设,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

2. 实施新时代科技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的学历、专业和岗位结构,形成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主动融入浙江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引导气象科技人才申报省、市科技项目。积极参与省、市两级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业务骨干横向交流学习,力争高级职称有新的突破。

3. 强化廉政建设和执纪监督。坚持不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保障制度执行。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落实政治巡察,强化巡察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扎实开展“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行动,实现“五清建设”总体目标。

4.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制定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加强检查督办,确保万无一失。抓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四、重点工程

乐清气象重点围绕基础性、支撑性和应用性三个方向,推进温州创建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以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推进三项重点工程。

(一)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提升工程

围绕“平安乐清”建设,优化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布局,重点加密雁荡、大荆和智仁乡等山老区气象观测站点建设,到2025年,全区自动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达到5km、高风险区3.0km。新建X波段相控阵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建设超高频无线微波强降水监测站、天气现象智能识别观测站,提升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连续监测能力,拓宽监测手段和监测范围,填补大型雷达监测盲区,实现灾害性天气早捕捉、不漏网。

发展基于智能网格的服务产品生成技术应用,突发强天气平均有效预警时效达到60分钟左右。开展精细到乡镇(街道)的台风、暴雨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和精细到村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建设重点区域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业务平台,实现气象预警发布渠道与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无缝对接,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

专栏4.1  温州创建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提升工程(投资估算:2360万元)

实施依据:

按照《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推进温州创建国家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强化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建立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体系,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基础建设。”的要求,实施“温州创建全国防灾减灾示范区提升工程”。

建设内容:

1.建设灾害性天气雷达监测网。建设1部微波辐射计,1部X波段相控阵雷达,1部风廓线雷达,并形成监测组网(1400万元)。

2. 在灾害易发区、高风险区、暴雨易发区、灾害监测盲区等加密建设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加密布设22 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气象监测站点 29个和超高频无线微波强降水监测站120个,自动站每年进行维保,确保数据传输。(650万元)。

3. 细化预报预测颗粒度。建立基于乐清地形的台风降水订正模型。构建0-15天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落区的智能化、网格化预报平台。建立乐清台风暴雨预报辅助系统、乐清格点预报短临决策系统、强天气分级服务平台。(100万元)。

4. 研发预警发布新手段。建立乡镇级强降水实况和3小时预报自动报警平台、预警分区发布平台;建立APP弹窗发布、钉钉推送、基层治理“四个平台”等预警传播手段。(50万元)。

5.人工智能监测水平提升。共享高速公路、公安等行业视频监控数据流,完成天气现象智能识别观测站14个。(60万)

6.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编制完成历史影响乐清台风风雨图集、精细化到乡镇的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乐清主要气象灾害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一遇的灾害风险图集。(100万)

(二)乡村振兴战略气象服务工程

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助力乐清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智慧、高效、时尚、绿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推进“智慧气象”与农业等行业智慧平台的深度融合。应用社会化气象监测网络、格点化气象预报产品、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深化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定向化针对性气象服务,提升乐清现代农业高品质发展的气象服务水平。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发展防灾减灾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1. 立足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气象服务需求,建成以雁荡山旅游气象服务为核心,围绕其周边旅游、康养、特色景观等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挖掘雁荡山风景旅游区“乡村氧吧、气候宜居村落、气候康养小镇、气象景观最佳观景地”等特色气候品牌;开展雁荡山云下、星下、雾中、日前特色旅游指数研究业务。

2.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站网建设,至少新增5个清新空气监测站,为乡村氧吧、气候适宜性村落等气候特色品牌申报提供数据基础。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用水需求,新增人影作业点一个,构建针对性作业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弹增雨和烟炉增雨作业,保障生态用水,满足雁荡山风景区内大龙湫、小龙湫等景点用水;针对不同降水系统,开展烟炉和火箭弹增雨效益评估研究。

3.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大发展战略,开展乐清湾港区精细化气象服务,为乐清湾港区提供港口短临、短期气象服务,着重短时强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为合理安排装卸,远程跨国物流运输提供参考。

专栏4.2  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工程(投资估算:1180万元)

实施依据:

按照《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整合政策法规、市场行情、农业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咨询,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数字农业应用创新高地和示范区”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工程”。

建设内容:

1.雁荡山气候品牌建设。完成雁荡山区“乡村氧吧、气候宜居村落等、气候康养小镇、气象景观最佳观景地”等特色气候品牌创建,开展雁荡山区域气候康养研究,开展雁荡山国家气候品牌创建。(200万元)

2.乐清“中国气候好产品”创建。围绕乐清优势农产品铁皮石斛产业,建立智慧气象在乐清本地特色农产品铁皮石斛产业的服务新模式,建设铁皮石斛实验大棚,开展棚内外对比观测,进一步提高石斛全生长期气象服务重点,出台铁皮石斛特色气象服务地方标准;用足院士工作站资源,联合农科院,开展仿野生铁皮石斛气候品质研究,联合国家气候中心、省气候中心开展铁皮石斛“中国气候好产品”的创建。(100万元)。

3.生态修复型人影实验基地建设。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生态修复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乐清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平台建设,建立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的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加快推进乐清人工影响天气信息化程度;开展环淡溪水库生态修复型人影基地建设,探索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效果评估。(630万元)

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体系,编制气象为农服务指引图;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应用。(200万元)

5.乐清湾港区水铁联运精细化服务系统。完善乐清湾港区精细化气象服务,为乐清湾港区提供港口短临、短期气象服务产品,着重短时强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为合理安排装卸,远程跨国物流运输提供参考。(50万元)

(三)实施基层气象台站提升工程。为改善乐清气象部门办公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提升乐清国家气象观测站道路和数据传输安全性的需要,开展乐清气象局农业气象大楼和乐清国家气象综合观测站修缮改造。建设以气象科技为主题的城市书房,并在书房内融入防雷科技科普展示厅以及气象应急科普体验馆,并开展气象研学活动。

专栏4.4  基层气象台站提升工程(投资估算:1162万元)

实施依据:

按照《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突出功能布局优化,建设高品质现代都市”的要求,实施“基层气象台站提升工程”。

建设内容:

1.乐清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站修缮改造。观测站上山道路部分护坡修缮;新建观测站柴油发电机房;部署一路与目前不同供电地点的市电,进行双市电备份。(112万元)。

2. 乐清气象局农业气象大楼修缮改造。对大楼开展防水补漏、水电设施检修更新等全面的修缮,充分利用楼道和走廊,统一谋划各层的文化主题,建设县局一流的气象和党建文化的宣传阵地。(450万元)

3.气象科技科普城市书房建设。完成以气象科技为主题的城市书房建设、防雷科技科普展示厅建设以及气象应急科普体验馆建设。(500万元)

4.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点建设。与应急局联合创建科普基地,与教育局联合打造气象科普研学游。至少建成1个全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4个市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0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推进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强气象建设的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二)推进共建共享。主动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的工作汇报,加强和深化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行业、高校、科研业务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合作广度与深度,实现气象与其他行业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在信息共享、联合会商、联合预警、应急联动等机制,在推进气象预报预警技术攻关、气象监测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运用各方面资源,形成气象防灾减灾强大合力。

(三)推动改革转型。紧跟市气象局和地方的改革步伐,立足于气象服务,积极推动乐清气象改革,为乐清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部门数字化转型,聚焦智慧气象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完成“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证照分离”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推动气象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带动气象服务转型发展和深层次变革,促进乐清气象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均衡发展。加强提高气象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重点推进气象融入各行各业,着重打造“智慧气象”与水利、交通、住建、旅游、农业、海事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气象与其他行业的协同发展。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均衡发展,在全市推进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校园气象站、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示范点等全覆盖建设,以点带面提升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附录  乐清市气象事业“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和规模

总投资(万元)


上级

地方

起止年限


温州创建全国气象防灾减灾

示范区提升工程

X波段相控阵雷达

1000

2360

320

680

2021-2023

微波辐射仪、风廓线雷达

400


400

2023-2025

自动监测站加密建设

650


650

2021-2023

细化预报预测颗粒度

100


100

2022-2024

预警发布新手段

50


50

2021-2022

人工智能监测水平提升

60


60

2021-2023

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100


100

2021-2022

乡村振兴战略气象服务工程

雁荡山气候品牌建设

200

1180


200

2022-2025

乐清“中国气候好产品”创建

100


100

2021-2023

生态修复型人影试验基地建设

630


630

2021-2025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数字化

200


200

2021-2024

乐清湾港区水铁联运精细化服务系统

50



50

2022-2024


基层台站提升工程


国家综合观测站提升工程

112

1162

112


2021-2022

气象大楼修缮改造

450

400

50

2020-2021

气象科技科普城市书房建设

500


500

2021-2023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点建设

100


100

2020-2024

合计

4702

832

387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