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行动:远离“甜蜜”烦恼,人人做自己的“控糖专家”
|
2021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号召对所有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宣教。 什么是糖尿病?如何抗糖?如何早预防早治疗?连日来,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访卫健部门、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采访多位糖尿病患者,作全方位解读。 患者日趋年轻化 小金是一名小学生,一次学校体育课上,突然呕吐不止,当即老师通知家长,送小金去了医院。儿科医生经过诊查,询问金母:“你们家族有糖尿病人吗?”在得知没有的情况下,金母告诉医生,小金平时特喜欢吃高脂肪食品,一天不吃汉堡、炸鸡之类就不吃饭。 医生确诊小金属于Ⅱ型糖尿病。医生再三嘱咐,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小金的父母惊讶地说:“孩子这么小,怎么会得上糖尿病呢?而且家族里也没有这样的病史。”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病。在传统医学观念上,人们一旦患上糖尿病,便无法根除,因此它也被人们称为“不死癌症”。其引发的高血糖将影响血管、肾脏、眼睛、四肢、心脏、生殖系统等多个器官,导致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统计,2020年,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7218人次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疾病住院患者,其中有近85%的糖尿病患者分流在各个科室。“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血糖存在问题,对血糖控制欠佳。”乐清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臧循雄告诉记者,在医院每年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50-60岁这一年龄段人数最多。这类患者往往“隐糖”多年,在确诊时很大概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血糖控制不达标,对血压、血脂、体重等心血管代谢指标管理不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最为常见。 还有一个现象: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和习惯的改变,糖尿病正在日渐“年轻化”,甚至有不少儿童患糖尿病。“虽然乐清青少年患糖尿病病率较低,大部分小患者是一些胃口好的小胖墩。”臧循雄告诉记者,若不加以重视,这些“小胖墩”将逐渐成为抢占成年糖尿病“地盘”的主力军。 肥胖和遗传是诱因 糖尿病患病的原因是什么?记者了解到,当前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四种类型。有将近90%糖尿病患者患有II型糖尿病,而肥胖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 每天5:30,64岁的吴先生自然醒来,细心洗完手后,他坐到床前,打开健康小包,拿出血糖仪,装好针头,把采血笔刻度调到1,拉好弹簧,“啪”的一声,采血,静等几秒钟后,空腹血糖6.5mmol/L。他没有轻舒一口气,因为血糖达标早在意料之内。即便如此,13年来,他依然保持一周10-16次的血糖监测,并定期把血糖记录反馈给社区药师,如今血糖记录本记录了一摞。 13年前,身高1.72米的吴先生体重85公斤,在单位体检时被查出糖尿病。医生说要控制好血糖,尽可能防止并发症发生。身为小学教师的吴先生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糖尿病知识,看电视讲座、订阅糖尿病相关报刊、积极与医生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不但控制好血糖,体重也从之前的85kg减到70kg。 “医学上有节俭基因一说,原先大家都是体力劳动,食物匮乏,一些人能最大限度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节俭使用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臧循雄介绍,但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大家的体力活动变少,当人们在享受各种美食、摄入过量能量时,节俭基因仍照常工作,将消耗不掉的热量变成脂肪储存起,这导致人们身体越来越胖,胰岛工作量加大,超负荷运行,长此以往,身体便无法正常分解掉血液中的糖分,糖尿病也就随之而来。 除肥胖因素外,遗传因素也是人们患糖尿病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有较强的遗传性,如果家族或父母中有患糖尿病患者,其后代患糖尿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母亲的家族里有7个亲戚有糖尿病史。”大荆的周女士说。早在1999年,她发现自己患上糖尿病,那时工作压力大,内心恐惧,随后碰到好的医生,不懂就问,逐渐接受、积极面对疾病。 周女士说,许多人觉得糖尿病就是吃太好了,其实这是理解上的误区,在她身上体现的并非如此。比如:她吃得差了,血糖会高起来,但饮食营养均衡后,血糖会明显低一点。72岁的周女士常年独居,她鼓励自己多活动、多走路,学习琵琶,在乡镇越剧团也留下自己活跃的身影。在身心愉悦地健康管理配合下,她的血糖去年一年均控制在空腹7mmol/L,餐后8mmol/L左右。 记者了解到,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的后代其实是遗传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在肥胖和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下,这类基因将发挥作用,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的成因很复杂,肥胖和遗传不过是其中的重要诱因,还有因年龄增长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其他疾病这些不可抗的因素。”臧循雄说。 “健康云”助力抗糖 糖尿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少困扰,绝大部分病友积极抗糖,成为对自己和家人负责、赋有正能量的“糖友”。家住银潭社区的“糖友”叶女士抗糖已有25年,她说,从40多岁时发现糖尿病症,当时,她还在做职称培训工作,整天忙于上课,有段时间体重持续减轻,她不以为意,考虑过很多因素,终究还是没逃过家族的遗传史。糖尿病的明显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的多、尿得多,体重下降。为了抗糖,叶女士控制饮食,定期到医院检查,每天早晚注射两次胰岛素,按照医嘱服药,积极配合治疗。“不懂的人,会觉得吃点瓜子没事。实际上坚果类的食物油脂高,吃多会导致血糖升高。”叶女士感叹。若是不按照医嘱,轻易地自行断药,一旦出现并发症,后果是不可逆转的。叶女士回忆,在乐清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她亲眼目睹了一位来自盐盆街道的“糖友”,自行停药后出现并发症,患上眼疾,视力障碍严重,给“糖友”之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山老区信息相对闭塞,有的“糖友”患病后不敢声张,感到自卑,甚至因为无知,以讹传讹,出现“糖尿病会传染”等谣言,这些对于糖尿病治疗和“糖友”人身保护都很不利。抗糖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人和朋友少诱惑,勤监督,鼓励“糖友”抗糖的信心和决心。刚开始,叶女士连水果都不吃,住院后,发现只要对摄入糖分总量合理控制,比如:主食少一点,有效达到摄入和吸收的平衡就可以。积极抗糖后,叶女士的日常血糖均能控制空腹6mmol/L及餐后10mmol/L左右。叶女士毫无保留地分享抗糖秘笈。一是“管住嘴”,家里的柿子树结满了果实,十分诱人,但她坚决不吃。二是“迈开腿”,坚持每日在跑步机上走路锻炼,运动排汗,长达半个月,她的空腹血糖可控制在5.1mmol/L。“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我经常去人民医院参加公益课,普及糖尿病知识。”叶女士说,2020年1月,乐清市人民医院代谢性疾病标准化管理中心(MMC)为其建立档案,定期电话回访,通知检查等,这样的服务很周到,很贴心。为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减少急慢性并发症,乐清市人民医院建立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今年1月22日正式投用,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快捷、全方位、个体化的慢病管理服务。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是由中国医师协会发起,通过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在10年后降低糖尿病患病率1%、降低各种并发症10%的代谢性中心。确诊患者在该中心完成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动脉硬化检测等项目,更精准的筛查并发症并及时干预治疗。“我们现在已经管理近1千例糖尿病患者,其中95%的是2型糖尿病。”臧循雄告诉记者,为了管理好院内内分泌科外其他科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院内成立血糖管理小组,由内分泌科医师每天参与血糖管理、查房等。此外,对院外糖尿病患者,医生可通过MMC健康云系统,实时了解患者血压、血糖、运动、饮食等相关指标,并及时沟通,更精准地为患者调整处方意见。 据统计,自该中心成立以来,管控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已由原先的26%上升至60%,综合代谢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压)达标率也提高20%,极大减少患者得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乐清市人民医院糖尿病专科护士定期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帮助糖尿病患以及其他市民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糖尿病预防知识,走出误区,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