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及其他规划
  • 成文日期:

乐清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乐清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2- 01- 03 17 : 10 浏览次数: 字体:[ ]

前 言

实现大跨越,基础在“三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也是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攻坚期,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长足进展。“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规划,恰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等重要历史节点。“十四五”时期是乐清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融入温州大都市区主中心、加快建设“五市五区”、全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最前列、奋进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县域标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窗口期,也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五年,全市将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编制本规划意义重大。

为更好地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依据浙江省、温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规划以及《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职与决策“三农”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本规划涉及范围为乐清市全域,起止年限为2021-2025年。

一、继往开来,把握现实基础与发展新要求

(一)“十三五”时期乐清农业农村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乐清市完成脱贫攻坚、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深化城乡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期。面对“十三五”时期各种复杂环境,全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改变,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底,已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乐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在农业综合实力提升、新型主体培育、农业产业融合、农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创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扶贫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1.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时期,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约30.6万亩,总产量约12.29万吨,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13.06万亩,总产量18.23万吨。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8122公顷,水产品总产量75415吨,同比增长2.6%,2020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为4.19亿元,生猪存栏9.51万头,年出栏6.28万头,家禽存栏130.95万只,年出栏253.84万只,均比“十二五”末期有稳定增长。“十三五”时期,农业总产值占GDP相对占比呈下降趋势,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02亿元,同比增长2.35%;农业增加值21.23亿元,同比增长2.2%,与“十二五”末期相比总体保持稳定。

2.农业产业升级深入推进

现代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创成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列入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市,拥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温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8个,入选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获评浙江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居温州首位。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铁皮石斛、茶叶等精深加工,推进特色加工集中区建设,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提升区域特色产业附加值。大荆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石斛田园综合体”列入省级建设名单。推进渔业绿色健康发展,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省级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25家以上。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得到加强。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区域公共品牌创建,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计划,扩大培育“乐耕清耘”“雁荡山铁皮石斛”“雁荡毛峰”等农业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累计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国家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1 个。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工程。依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优势,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慢方适”入选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实施“千船整治、百船示范”项目,启动休闲渔业示范船改造3艘,完成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创成农家乐集聚村1个。

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农业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立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创成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创建省级水稻产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4个、示范基地7个,“瓯越鲜风”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65个。推进农业“互联网+”建设,实施“互联网+农机”作业,实现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融合,累计推广农业物联网基地6319亩。加强新品种培育。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大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健全农业新品质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加强农产品认证示范。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和“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累计完成农产品质量风险监测955批次,监测合格率为99.33%。录入温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主体699家。

4.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

大力推进“两带”建设。高标准建成“山水雁楠”乡村振兴跨区域精品示范带、“花果飘香·滨海田园”等乡村振兴示范带9条,下山头村“村企共建、能人带动”项目入选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北塘村“乡贤治村走出强村之路”入选温州乡村振兴十大模式。西部休闲产业带建设成效明显。乐清雁荡“田园溜溜二日游”入选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完成大荆镇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雁荡山内部交通体系建设、显胜门中高山游线开发等54个项目,投入资金85.796亿元。

美丽乡村建设纵深推进。五年来累计建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236个,成功打造省级特色精品村23个,大荆镇下山头村、龙西乡龙溪村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淡溪等6个乡镇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深入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美丽田园建设持续推进。首创全省“天空之眼+三色旗”美丽田园监管模式,累计完成83个7.76万亩美丽田园整治,实现全域环境精管细治。雁荡镇、清江镇入选温州美丽田园六比竞赛前十乡镇,北塘花果飘香美丽田园、环山美丽田园入选温州十大“最美田园”样板。

5.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成功列入省级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市土地流转率77.85%,居全省前列。新时代美丽乡村集成改革经验获得全国范围推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现场会在乐清召开。深入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全力推进农民建房“一件事”网上办。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三资”前置全托监管模式,全面实现新村“三资”直接融合,全市新村“三资”直接完全融合率达100%,增长率和完成率均居温州首位。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比重达43.74%。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6.农民收入福祉明显提高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和校网调整,全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基层就诊率达79.1%,实现低收入农户城乡基本医疗、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创成省级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达标县,获评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成绩突出县,全市有证农贸市场实现星级创建覆盖率达100%。农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943元增长到38070元,年均增长8.9%。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全面推广“下山头”模式,组织370家企业与486个村社结对共建。建立“红黄绿”三色标签管理机制,完成58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发展质量的整体评估,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15万元以上全覆盖。


7.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各部门协同大力推进精准脱贫,促进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74个省定薄弱村全面消薄,获评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不断完善扶贫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实施、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开展多种形式扶贫。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开展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产业扶贫、就业帮扶、结对帮扶等各项帮扶举措,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活动,建立健全困难家庭帮扶工作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加强兜底保障。抓好低收入农户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等各方面保障,切实消除“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8000元现象全面消除,真正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二)“十四五”时期乐清农业农村工作形势

1.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全市将面临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将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压期,农业科技强化和绿色转型巩固提升期,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深化转化期和农民增收动能转换关键期,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1)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动能不足

全市农业生产总值“十三五”期间增幅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程度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乡村旅游同质化发展现象凸显,农旅项目创收效益偏低。受经营模式、土地流转和政策限制等因素制约,造成铁皮石斛、雁荡毛峰等特色产品有优无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处于中下游水平。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凸显,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2)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日益突出

土地较难连片规模发展,将制约规模化、专业化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流通集散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与发展。伴随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二三产业用地指标不足等问题将长期存在。“非粮化”整治等将影响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布局。农业整体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的同时,还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不足,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存在较多历史欠账等。

(3)高素质高技能农民存在短缺

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智能化、信息化对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之主要农产品生产收益相对不足,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甚至倒挂,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导致农村人口结构产生变化,将带来农村劳动力兼业化和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制约。农村劳动力出现年龄断层,农村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4)新模式新业态的培植任重道远

近年来新业态和新零售快速发展,利用三产融合、网络直播等形式促进农产品销售成为新潮流新亮点。但发展动能积攒不足,新业态新模式融合不深,系统功能有待优化,应用拓展欠缺。同质化竞争普遍,挤“独木桥”的多、走“立交桥”的少。“农业+分享经济”以及其他部分农业生产、服务、流通领域等新业态,在短期内较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盈利模式。

2.发展机遇

在合理把握乐清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新挑战的同时,须准确研判存在的新机遇。

(1)国家省市级等层面的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推进的系列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我省实施“两进两回”行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浙江省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枢纽建设和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等 ,将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准确把握乐清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创新等方面的重大机遇,不断放大民营资本、乐清人资源、生态本底、工业反哺等特色优势,将全方位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新背景

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论断的提出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时代背景。坚持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和乐清使命相结合,深度融入“双循环”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新形势下的新竞争优势,实现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与更深层次全面开放,为做好“三农”工作创造了重要机遇,今后五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升,将提升社会消费能力,抓住农村消费需求的变化,开拓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可以创造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机遇。

(3)乐清区域发展大战略的新支撑

“十四五”时期,温州市统筹推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和都市区首位度,乐清提出融入温州大都市区主中心及建设“五市五区”的重要部署,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开新的“筑梦空间”,全市将面临整体的品质优化和能级提升。乐清市拥有山水生态本底、文化元素与城市风貌互融,“两带建设”纵深推进,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将显著受益于绿色经济、美丽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山水人文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

生物技术、数字资源等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弯道超车的加速器。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数字乡村建设、5G 网络建设等,为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通过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生物基因等新一代技术,打造智慧农业,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繁荣,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等,将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总体来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四五”时期,危与机同生共存,机遇寓于挑战、挑战蕴藏机遇。全市将进入高质量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须积极应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构,深刻把握信息技术创新核心,加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重要窗口”的建设贡献乐清力量。

二、务实创新,谋划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乐清开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下的发展理念、发展导向、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等全方位的根本性转变,是产品提质、产业增效、生态改善、要素培优、制度创新等多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和农民生活“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布局。将在供需均衡、要素适配、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等方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农业农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两山理论和“八八战略”为引领,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农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369”行动计划及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以“三园一体”、乡村振兴示范带、未来乡村建设等为载体,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育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强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高质量高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乐清聚力打造“五市五区”,全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最前列、奋进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为乐清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标杆,提供有力的基础性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集约高效。把生态文明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村建设各领域,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集约利用发展空间,健全“两山转换”机制,最大程度提高资源要素产出效率,最大程度以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消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农民增收、融合发展。推进特色农业“接二连三”,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创建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特别是小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多途径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示范引领、统筹推进。科学把握全市乡村现状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合理安排推进时序、节奏和步骤,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集聚提升、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乐清融入温州大都市区主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小村大镇”等空间发展战略,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益地区集聚,促进全域农业空间布局优化。更大力度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形成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坚持共建共享、提质增效。围绕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突出农民主体作用,满足农民的发展需求,全面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争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乐清标杆。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使“重要窗口”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农民,更高水平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三农”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定位,开创产业兴旺、城乡融合、整体智治、美丽宜居、共同富裕的新局面,锚定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三化”同步目标,在新时代浙江“重要窗口”建设中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谱写“产业发展有特质”“美丽乡村有气质”“农民生活有品质”的乡村全面振兴的乐清新篇章。

实现农业高质高效的引领示范: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实现突破。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更高,新型经营主体培植更加优化。到2025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2万吨,打造和提升超亿元农业全产业链5条,年销售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0家,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9%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过500万人。

实现农村宜居宜业的典型示范:村镇规划布局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绿色发展深入人心,乡村特色更加彰显,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新风尚新文化全面弘扬,农民安居乐业。到2025年,建成村域型、镇域型和片区型等未来乡村1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率达100%,省级善治(示范)村覆盖率增到50%以上。

实现农民富裕富足的先行示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加快向农村流动,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到2025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75:1以内,精准帮扶机制更加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不低于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万元级别增加。

表3-1乐清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 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

属性

1

农林牧渔增加值增幅

%

2.4

≥1.5

预期性

2

口粮、猪肉自给率

%

-

50/70

约束性

3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7.54

8.0

预期性

4

一等田标准农田比重

万亩

22.61

按上级指标

预期性

5

高效节水灌溉农田

万亩

2.45

按上级指标

预期性

6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

%

82.47

84

预期性

7

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

64

80

预期性

8

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以上)

121

150

预期性

9

家庭农场数量

76

115

预期性

10

农村土地流转率

%

76.9%

80%

预期性

11

新建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化改造规模种养基地累计数

%

4/20

预期性

12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

68

预期性

13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4.1

5.5

预期性

14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泄物综合利用率

%

92

95

预期性

15

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19

25

预期性

16

单位播种面积施肥、用药强度

千克/亩

24.98、/0.16

23.5/0.17

预期性

17

省级“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

255

421

预期性

18

规模农业主体“肥药两制”改革覆盖率

%

65.9

90%

预期性

19

农产品地理标志

2

4

预期性

20

“瓯越鲜风”“乐耕清耘”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示范基地

58

300

预期性

2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覆盖面

%

85

≥95

预期性

22

森林覆盖率

%

54.59

55

约束性

23

省级“善治村”

142

200

预期性

24

新时代美丽乡村

%

236个

100

预期性

25

未来乡村示范点

--

10

预期性

26

500人以上文化村农村文化礼堂

%

460个

90

预期性

27

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

%

--

≥50

约束性

28

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3.8

99

预期性

2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元

38070

55900

预期性

30

低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15

≥15

预期性

31

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速

%

20.26

≥20

预期性

32

城乡居民收入比

1.76:1

1.75:1

预期性

3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87

96.5

预期性




三、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区域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乐清市“十四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2021-2025)中构建“一心两廊三组团”市域空间总体格局的要求以及乐清市三产融合发展建设规划(2020-2030)精神,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及未来乡村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六千六万”行动,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乐清打造成温州市乡村振兴重要示范区。

(一)构建“三带三区多群组”的发展格局

结合温州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和乐清市能级提升,在全面融入温州大都市区主中心一体化战略布局、加快构建“一心两廊三组团”的市域空间总体格局的空间架构基础上,优化建立“三带三区多群组”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带”: 西北部山区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中南部平原粮蔬与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东部沿海水产养殖与滨海休闲产业带。西部北部山区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以雁荡山为核心的西部北部丘陵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铁皮石斛、茶叶、笋竹、花卉苗木、旱粮等种植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与休闲观光农业。打造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重点推进休闲旅游、生态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和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大荆片区跨越式高质量协同发展,全力把西部北部地区初步建成为“环境美、产业优、交通畅、百姓富”的样板区。重点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A级景区村、特色旅游休闲小镇等。借助名山转型升级新引擎,树立“大雁荡”发展格局,围绕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构建环雁荡农旅融合发展带,推进芙蓉池、羊角洞、仙桥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做好雁荡山滨海文旅康养特色小镇、雁荡山研学营地、兰田茶湾博览园、灵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芙蓉池游憩区游览服务基地、雁荡山大唐旅游度假村、龙西石斛谷康养基地等项目。建成“山水雁楠”跨区域精品示范带(乐清段)。发挥现有山水森林资源,打造诗意居旅美丽乡村带。中南部平原粮蔬与休闲农业产业带:中部区域农业空间重点发展以粮食为基础的粮蔬结合、水旱轮作、农牧配套的高效农业。重点保障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支持乐柳虹平原万亩良田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村庄布局优化调整。统筹全域耕地保护与利用,鼓励实施整合归并、提质改造等土地综合整治手段,提升耕地质量,构建集中连片、质量更优的生产格局;推动农田复合化、生态化、景观化利用。环绕乐成等核心城镇及其他主要街镇,依托都市休闲农业,建设一批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现代绿色农业基地,打造都市休闲美丽乡村带。新建柳市镇、虹桥镇、北白象镇等3条示范带。发挥沿主要水网、河道,打造江南水乡、滨水慢生活美丽乡村带。东部沿海水产养殖与滨海休闲产业带:沿海地区积极融入温州海岸综合发展带、海洋生态涵养带等上位规划。沿乐清湾布置水产养殖带,以清江、雁荡、大荆等镇为重点规划全市15万亩海水养殖面积。在保障渔业生产基本功能前提下,可适度开展滨海旅游、垂钓、水族观赏、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业态的休闲产业。以乐清湾浅海滩涂开发为重点,积极发展网箱养殖、围塘养殖,促进渔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集观光、海浴、垂钓、品尝海鲜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园区,续建蒲岐镇示范带,打造特色乡村景观廊道,打响乐清休闲渔业的旅游品牌。

三区: 北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中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南部现代农业观光区。依据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基础上规划建设“北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中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南部现代农业观光区”,形成粮油生产核心区、经济作物生产优势区、养殖产品优势区和农业观光休闲区。在此基础上,布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

多群组:除上述三带建设重点街镇,优化粮食果蔬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分布,以及美丽田园、未来乡村的重点建设区域,呈现多群组点状分布态势。按照存量空间提效开发和增量空间集约建设的双重要求,加强整合提升和集聚发展。以发展精品精致农业为重点,建设产业特色鲜明、集约化水平较高、生态循环农业基础扎实,有技术能力、有经济实力、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业精品园50个。

(二)构建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

以城乡融合、全域振兴为导向加快构建以城镇区为主体形态,街道(镇)、村为补充的乡村协调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打造集生态山水休闲、乡村度假体验于一体的温州大都市区主中心后花园。应挖掘优越的自然人文资源,承载历史文化和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合理利用低效土地和山坡地资源,结合乡村振兴工程,促进传统农业产业提升与融合发展。

探索集“农业、旅游、文化、运动”等产业融合业态,打造乐清特色旅游度假区和都市微旅游目的地。依托全市核心生态文化资源、美丽乡村资源和产业经济资源,培育建设“乐活风情”乡村旅游组团等“72小时”山海乐清乡村旅游圈。以大荆镇、湖雾镇为核心载体,重点打造“乐活风情”乡村旅游集聚区;以雁荡镇、芙蓉镇为核心载体,打造“人文风度”乡村旅游集聚区;以清江镇、虹桥镇、南塘镇、南岳镇为核心载体,打造“生态风韵”乡村旅游集聚区;以北白象镇、柳市镇、翁垟街道为核心载体,打造“创新风尚”乡村旅游集聚区等四大集聚区。聚力变“零星盆景”为“全域美景”,打造成为标志性乡村旅游成果。四大组团借助空间资源优势、轨道交通优势、滨海人文优势和产业溢出优势,带领整个乡村地区实现变道超车,成为乐清未来发展新的战略增长极,打造“江南韵、乡愁味、时尚风、活力劲”的全域大美文化和旅游示范样板和乡村旅游的新版图。

按照乐清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的目标,合理调整村庄空间布局,实施小村大镇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重点村聚集发展。基本消除小规模自然村。促进撤并村庄全面融合,提升乡镇作为乡村经济中心、治理中心、服务中心的功能,助力全市“一城三廊三片”全域美格局构建。

 

四、突出优势特色,高质量实施乡村产业振兴

重点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挖掘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11个左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重点培育铁皮石斛、茶叶、贝类养殖等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培育现代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9大现代乡村主导产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与集群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到2025年,乡村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经营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一)促进主要农产品提质增效

粮食蔬菜生产: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稳定农民种粮补贴。深化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着力提高种粮效益,促进粮食生产向优、向绿转变。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创建活动”,加快主粮生产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稳面积、稳产量,粮食年均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量约12万吨。优化蔬菜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构建品种互补、档期合理、品质优良的供应结构。高质量建设大荆的黄瓜、清江与芙蓉的花菜与草莓、虹桥的韭菜、柳市-翁垟的叶菜等一批蔬菜供应基地,打造清江花椰菜浙江农产品优质区,播种面积稳定在11.2万亩。

水果产业:依托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大力推广水果避雨设施、肥水一体化、绿色生态、标准化、机械化省力化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建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扩建、改造、提升生产基地、创建农业专属品牌、建立新型产业合作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做优柑桔、杨梅、枇杷、葡萄、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产业,打造淡溪杨梅、岭底枇杷、湖雾葡萄等水果生产优势区。到2025年水果种植总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实现总产值3.5亿元。

铁皮石斛产业:力争“药食同源”政策突破,推进雁荡山铁皮石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推进雁荡山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发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起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品牌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依托雁荡山铁皮石斛国家现代产业园、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平台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食药物质”试点,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铁皮石斛产业群。提升铁皮石斛初深加工水平,加快药食同源产品批量生产。全面实现铁皮石斛栽培品种良种化、规模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生产质量管理可追溯体系。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争创全国一流的雁荡山铁皮石斛区域品牌,实现由资源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变,重点规划大荆、龙西、淡溪、芙蓉等4个乡镇,辐射雁荡、智仁、仙溪、湖雾、南塘、经济开发区等铁皮石斛种植区和深加工区。建设雁荡山铁皮石斛交易市场。到2025年,雁荡山铁皮石斛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其中近野生栽培4000亩),创建50个标准化示范园,力争实现产值50亿元。

 


雁荡毛峰产业:以挖掘开发雁荡毛峰为重点,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制定实施产业标准与团体标准,划定茶叶生产优势区,开展适制品种选育,创新提升加工技艺。深入挖掘雁荡毛峰千年贡茶文化内涵,加强加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与传承,打造“雁荡毛峰贡茶产业带”,提升文化影响力。致力于文化兴茶、品牌兴茶、科技兴茶、旅游兴茶、龙头兴茶,做大做强“雁荡毛峰”区域公共品牌,发挥茶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落实消费升级战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茶产业,进一步推广茶树良种、绿色高效技术及现代茶叶加工技术,注重质量安全,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基本实现加工清洁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到2025年茶产业实现年均产值1亿元,茶园面积稳定在1.8万亩左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形成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茶叶龙头企业3家,引导建设一批创意独特的茶馆、茶庄、茶博园和茶主题公园。

 

渔业:坚持科学统筹引领渔业发展,立足本地实际,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要抓手,巩固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水产品质安全监管,以加快产业绿色发展、提高产业质量效益为重点,全面提升水产养殖核心竞争力。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分类落实管控措施,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科学布局绿色发展空间,逐步调减近岸港湾传统小网箱养殖,鼓励发展浅海抗风浪网箱、贝类及藻类养殖。推进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建设,大力采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深入实施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行动计划,实施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鼓励发展集约化、设施化水产养殖,努力提升广大业主科学养渔技术水平,提高养殖水体增氧设施等机械化配置功率。到2025年总产量达到8万吨,年增长率2%以上。

畜禽业: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布局建设一批万头规模的现代化猪场,重点发展乐清市华统牧业有限公司(淡溪镇玛瑙村)15万头规模化生态生猪养殖基地,乐清市骐顺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城东街道云海村)、乐清市乐阳畜牧有限公司(虹桥镇南阳村)等万头猪场建设,到2025年实现全市年均生猪存栏约17万头、出栏约35万头。推广全旱养、半旱养蛋鸭生态养殖模式,科学引导水禽场转型发展,稳定蛋鸭产值8000万元左右。


(二)加快各类农业产业平台建设

立足优势和资源禀赋,瞄准农业全产业链开发,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构建以产业强镇为基础、产业园为引擎、产业集群为核心,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建设,创建和提升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平台。以规模种养为基础,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集聚现代要素和经营主体,着力打造引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引擎”。依托旅游风情小镇、景区村庄,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平台。集中资源向各类农业龙头农企综合培植平台、产业联盟、农合联框架下的各类平台(如产业联合体、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以及三园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集聚。

推进大荆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打造清江北塘花果飘香现代农业园,湖雾石里萄源、岭底拾光里等田园综合体、玉禾庄园千亩田园综合体、城南街道南山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到2025年,建成田园综合体20个,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强镇1-3个,省级农业园区3个。

培植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聚焦优势特色品种,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转变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散”转变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打造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乐清目前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粮食加工、铁皮石斛、蔬果、茶叶、渔业、畜禽等产业,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培育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延长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发挥要素集聚和融合平台作用。打造雁荡山铁皮石斛、能仁茶叶、雁荡山茶厂茶叶集群等项目。到2025年,培育产值超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左右。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方式,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建设各类示范性加工基地,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鼓励开拓提升铁皮石斛饮料、中成药、功能性饮片和日化用品等领域,推进产品深加工与产业多元化开发。补齐农村冷链物流补短板,支持果蔬、水产品等农产品主产地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区域性产地冷链物流园区、乡镇冷链仓储配送、村级田头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实施嘉禾农业智能冷链物流和农副产品物流配送项目(经开区)、冠佳食品水产品冷链物流项目(蒲岐)、区域性农产品仓储冷链批发零售基础设施工程(石帆街道)和农副产品销售、加工、冷链配送、仓储四位一体交易中心项目(石帆街道)等。加快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形成蒲岐水产品加工基地、城南百岱、七里港交易市场为一体的一批水产品加工物流体系。依托 “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向重点专业村聚集,促进产村融合。到2025年,形成“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建成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2个,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0亿元。


(三)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生产、供销、信用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体系,着力构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紧密联系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

加快龙头农企建设:对农业龙头企业在土地、税收、技术等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农企+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更加普及,带动效应更加明显。扶持壮大虹丰粮油集团、铁枫堂、百川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利益联结体。到2025年,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稳步增加,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5家以上。

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数量稳步增加,市(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15家,到2025年,生产经营能力和带动能力得到巩固提升。  

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县)级以上示范社创建150家,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大幅提高,到2025年,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聚焦薄弱环节和服务普通农户,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着力培育构建立体多元、功能互补、复合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5年,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链条进一步延伸,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

(四)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产业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可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产品,大力发展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提供观光农业、游憩休闲、生态教育等服务,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GDP转化率。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开发药旅结合线路,依托区位优势、山水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生态、人文、休闲”三大特色。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特色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研学体验、科普教育、研学禅修等多种形式休闲观光农业。

树立“大雁荡”发展格局,围绕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构建环雁荡农旅融合发展带,推进芙蓉池、羊角洞、仙桥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做好雁荡山滨海文旅康养特色小镇、雁荡山研学营地、兰田茶湾博览园、灵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芙蓉池游憩区游览服务基地、雁荡山大唐旅游度假村、龙西石斛谷康养基地等项目。

以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综合园为依托,发展以铁皮石斛为主的,包括雁荡毛峰等当地特产在内的,以二产带动一产、三产的文旅小镇。发展下坭生态园、富兴牡丹园与中雁梯田、玉甑茶园等,打造精品品牌民宿,形成“民宿+旅游”的乡村振兴闭环。扶持蒲岐华秋源渔业皇冠黑白魟鱼观赏鱼繁殖项目,开发以芙蓉镇和岭底乡为中心的农旅文化休闲区,以清江镇为中心的水果采摘休闲区,以南岳镇和蒲岐镇为中心的渔事体验区,以柳市镇为中心的现代农业观光区。深度挖掘和创新传统文化基因,持续改造提升仙溪南北閤、淡溪状元故里、岭底红色基地、翁垟南怀瑾故居等历史文化景观,提升改造蒲岐古城、山马盐场等景观设施,不断优化旅游产品、丰富农文旅融合业态,倾力打造“山水诗路,诗画乐清”。

到2025年,培育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示范项目15个,全市实现农家乐休闲农业直接营业收入达到2.13亿元,游客人数达500万人次,实现休闲观光农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五)加强农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

加快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创新发展共享农业、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旅游资源,结合未来乡村建设和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提升农家乐(民宿)休闲农业、休闲旅游特色村、示范点等精品项目。打造“道家养生园”、“人文生态园”、“农业体验园”、“农旅风情区”等产业新业态。

利用乐清融入温州大都市区主中心的优势,布局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培育加工业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探索发展智能“车间农业”,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利用高科技温控设施等,发展垂直农业。

(六)加强品牌提升与市场拓展

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积极培育粮油、肉禽等“大而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创建地域特色鲜明“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鼓励和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一标一品”认证等,规范品牌创建标准,拓宽全市农产品销路。继续推进标准化基地创建行动,全力打造“乐耕清耘”“雁荡山铁皮石斛”、“雁荡毛峰”等区域公共品牌。围绕产品特色化、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种质保存和特色品质保持,利用好“雁荡山铁皮石斛”、“雁荡毛峰”等的国家地理标志,打造乐清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新雁荡山五珍”评选,将雁荡山铁皮石斛、雁荡毛峰茶、西门岛虾干等雁荡山特产打包整体营销。多方位宣传“阿醉佬”、 “海中宝”、“海美鲜”、“顶上”、“海德力”等海产品品牌,提高知名度。开发文化茶等产业时尚创意产品,使之成为“乐清礼物”“乐清印象”等时尚消费文化品牌的核心产品。引进知名企业“品牌入股”,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加强数字赋能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高市场份额。通过大数据营销及区块链溯源技术,提升乐清雁荡山石斛等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区分度。打造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业品牌。到2025年全市“一标一品”总量力争达到10个以上。

延伸产业链服务与营销。将品牌建设贯穿农业全产业链,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积极发展各类销售新模式。探索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个性定制等销售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向“产品+服务”转变。探索“农产品+直播”的全场景零售融合模式,构建集溯源直播带货、网红培育孵化等一站式农产品直播平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整合各级批发交易市场和产地信息资源,实现农产品产销无缝对接。完善全国首个石斛电子交易中心--中国石斛交易交收中心,完成年均交易额100多亿元。



专栏4-1: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粮食安全发展的创新驱动体系,多维度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推进粮食产能区项目建设, 粮食年均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量约12万吨。蔬菜:发展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集成应用蔬菜集约化育供苗、水肥一体化等提质增效技术,全市蔬菜面积稳定11.2万亩。

2.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聚焦精深加工,着力优化布局,加快集成创新。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农业加工产业总产值50亿元。

3.休闲农业提升工程:以雁荡山景区为依托,突出自然生态与乡土文化的多样性,大力发展乡村农家游。到2025年,打造等级民宿、文化主题民宿50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3家,农家乐集聚村4个。

4.特色种植业优化工程:铁皮石斛:推进雁荡山铁皮石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到2025实现年均全产业链产值50亿元。茶产业:打造若干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广茶树良种和繁育技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及现代茶叶加工技术,到2025年茶产业总产量增加11%,实现年均产值1.65亿元,茶园面积稳定在2.4万亩左右。水果:因地制宜引导主栽果类向适宜区集中,优化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柑橘杨梅等特色果类,调优果树品种结构。到2025年水果种植总面积稳定在10.5万亩,总产量5.1万吨,总产值3.5亿元。

5.畜禽产业提升工程:生猪业:实现猪肉部分自给,全市生猪存栏达到17万头。促进现有产能提质增产,支持规模生猪养殖场开展防疫设施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养猪场进行改扩建,推动现有猪场按照设计产能科学增加养殖量。禽畜业:鼓励土地备案手续、环评审批手续齐全的有条件地区大力发展规范化、规模化、生态化家禽养殖,引导家禽规模养殖正规化。

6.现代渔业发展提升计划: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发展和渔业健康产业建设,推动水产养殖的数字化程度,实施渔船精密智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水产加工业,多元发展休闲渔业,强化特色品牌创建,促进渔旅融合发展,打造乐清特色三产融合发展重要窗口。

7.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一品一标”认证等,规范品牌创建标准,利用好雁荡山铁皮石斛等国家地理标志,打造乐清特色农产品品牌,力争3~5年,农业品牌化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8.农村电商发展提升计划:利用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对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作用,重点支持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引导电商企业通过流量支持补贴方式,探索电商直播等新模式。力争3~5年,主要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5-8亿元。

五、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着力打造高能级农业科创平台,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全过程可视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动农业物联网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更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安排各地经济作物占用地有序退出还粮。扎实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推进酸化土壤治理, 推进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地力和耕地质量等级。

推进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建设。坚持“农田必须是良田”,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水平为目标,集中力量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改造,完成省下达的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建设任务。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后管护机制,逐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全域化、常态化、长效化。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水利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节肥示范创建活动,持续扩大水肥一体化等生产设施面积。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等技术,鼓励乡镇(街道)、村(居)和社会资本参与小水库、小灌区等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乡村防灾抗灾能力。落实农村水利治理规划,到2025年,完成现有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省里下达分解的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建设任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32。

(二)加强农业装备设施现代化

强化农业关键装备技术更新。以满足现代农业对机械化、设施化、数字化需求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打造粮油、茶叶、畜牧水产、设施农业、数字农机等领域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新标杆,推动全市农机数字化、宜机化、安全化发展,为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夯实装备设施现代化,构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智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探索农业自动化生产加工先进流水线、农业物联网设备、农业机器人、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等智能化装备的引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满足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机械装备的基础性需求。加快发展数字农业、设施农业,建成一批数字化植物工厂、养殖工厂、育种工厂,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进一步促进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大力推广高效植保机械、施肥机械、肥水一体化等设施装备,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通过五年努力,农机装备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和产业发展更加协调,数字农机应用深入推进。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10个(含数字农机应用示范基地2个),创建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农业各产业、产业各环节机械化、设施化、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以上。

(三)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做强农业“两区”绿色发展主平台,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综合体系,促进资源使用节约化、生产全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农产品优质化。高水平推进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促进种养业融合发展,推广粮经结合、农牧结合的节水、节肥、节药型生态循环模式。推广成熟的新型林下经营模式,发展铁皮石斛、林菌、林药、林禽等复合经营。推行渔业健康养殖,加快推进水产、畜牧养殖兽药减量化、饲料环保化。

落实部署“肥药两制”数字化改革。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为基础,严格落实农用药品实名购买,严格执行主要作物化肥定额施用标准,单位播种面积施肥控制在23.5公斤/亩(折百量)、农药施用强度控制在0.16公斤/亩(折百量)以内,开展规模主体免费测土配方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科学处置和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秸秆、沼液还田等技术,加强秸秆粪污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和肥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扩大可降解薄膜应用。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升级改造,到2025年,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到2025年农村居民天然气使用覆盖率达40%以上。

加强农业绿色安全生产。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完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推进高标准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实施农业安全生产专项行动,有效防范遏制渔业、农机、农药使用、畜禽屠宰等重点领域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到2025年,建成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1个、市级先行示范区8个,建设省级“肥药两制”改革示范农资店17家,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166家,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肥药两制”改革覆盖率达到90%。

(四)强化农业科技政策支撑

着力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显著提升科技对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支撑水平。立足乐清工业强市优越条件,以数字赋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目标,围绕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建设创新平台,打造以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增强配套技术支撑,以市场化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针对全市土地使用受限状况,可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垂直农业新技术开展蔬菜规模化种植。鼓励水产企业发展深加工模式,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研发推广“海参肽”等产品。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每年确保不少于5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科技服务一线。2025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农业劳动生产率从4.1万元/人增加到5.5万元/人。

(五)大力发展现代种业

提升现代种业,深入实施良种工程,做强全市现代种业企业。加大种质资源保护,确保种源安全。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优良种类的引育和苗种改良,深化育种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打好贝类种业翻身仗,争创贝类苗种产业园区,努力成为全国滩涂贝类苗种市场中心、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做大做强大荆港龙公司澳洲墨瑞鳕人工育苗技术的研发。保护和利用本土特色品种资源,推广“宇选一号”等葡萄品种,推进花椰菜、雁荡麻鸡、磐石灰鹅等种源的培育。发挥雁荡山铁皮石斛省级公共种质资源库优势,加快“雁荡红杆”、林下种植适栽品种等地域特色良种选育、提纯、鉴定等工作,选育本土化良种3-5个。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




专栏5-1: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工程

生态绿色示范建设计划:积极创建获生态环境部命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获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每年优选?个美丽乐清提升工程项。每年遴选1-3个绿色系列创建类(绿色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项目。每年优选3-5个在推进环保科技新技术应用和清洁生产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

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计划:加快当地特色主导农业标准制修订,制定易学、易懂、易操作生产操作模式图,到2025年农业行业、团体、企业标准增加1项以上。实施产业发展首席专家制度,一个重点产业聘请一位首席专家,一批技术人才和“土专家”,联系一批加盟主体。

农业科技提升计划: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新组建一批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茶叶、水果、蔬菜、水产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动农机化高质高效发展。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广优质、专用、绿色农作物新品种。到2025年,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优质专用率分别超过98.5%、86% , 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10个(含数字农机应用示范基地2个),创建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农业劳动生产率从4.1万元/人增加到5.5万元/人。


六、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按照实施数字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战略的总体部署。以数据链带动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形成多链联动模式,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结合乐清数字农业先进县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努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完善数字乡村新基建

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农业自然资源大数据、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农村宅基地大数据、健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等建设。推动农业资源、美丽乡村、技术装备、产业产品、社会事业等十大数据库建设。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发力农村“新基建”,提升数字乡村振兴效能。加快农村网络升级换代与普及,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完善农村地区与新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快递柜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物流建设。

(二)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

加快数字农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重点谋划 “1+7+N”应用体系。“1”是推动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7”是数字政府五项:农村“三资”管理服务、渔船精密智控、绿色优质农产品服务、数字畜牧、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系统,数字社会系统两项:推动浙农码应用和跟着节气游乡村。“N”是N个数字应用场景。

前瞻性探索5G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场景,围绕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建设石斛全产业链大数据、智能化水上飘蔬菜大棚等项目,在加大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创建一批智慧基地、智慧园区、智慧农场、智慧养殖场。重点扶持垂直农业建设,开展应用多项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垂直农业新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的智能化,具有示范效应的垂直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项目。推进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开展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铁皮石斛、茶产业等开展园艺作物的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通过石斛在线、现货交易所、微商城、PC端商城等平台,依托互联网,全新构建合作模式。重点扶植石斛产业园区三产农旅融合信息化示范项目,加强石斛生产全过程区块链可追溯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流通营销、农旅产业等数字化改造升级。到2025年,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数据标准体系、应用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三)助力乡村服务数字化

建设数字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乡村大脑+产业地图+未来乡村”建设格局。推动数字乡村“1115”协同应用平台,(1个农业农村数据仓、1张全域地理信息图、1个数字化工具箱、五大领域核心业务应用),提升全市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与服务能力。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特别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配合“乐耕清耘”,实施绿色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迭代优化产销对接、助农惠民、掌上乐耕清耘、农产品名优馆功能模块,实现农产品电商个体流量汇聚共享。实现助农买卖信息精准投放,着力解决农产品卖出去问题,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升级信息服务平台。迭代更新乐e农微信小程序,整合省市县各类涉农数字应用系统,在浙里办体系下打造乐清市美丽乡村数字服务系统二级门户。迭代完善乐e农涉农服务一张图,打造美丽乡村数字服务亮点。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优化提升农村社区网上服务,优化调整益农信息社,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在线服务平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领域的农业生产性服务。

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数字化。围绕农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救助、信息等领域需求,按照“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要求,实施乡村数字服务系统建设工程,数字化赋能农村社会事业。

(四)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

大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新技术和新业态,延伸城市大脑,提高农村居民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自动化的可及性。通过公共服务智能化供给,触发农村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运用信息化技术,将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贫困家庭等群体的基本信息、需求情况数据化、网络化,共享现代远程医疗、教育、救助、就业培训等线上服务,提供资源链接和服务支持。通过精准化监管,加强公共服务的质量保障。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需求两端的活动特征与运行规律,促进服务供需两端的精准匹配。

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农业农村云平台基本建成。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数字经济比重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主体产品质量追溯覆盖率达100%,建成铁皮石斛省级产业发展示范带等农业物联网基地10个、数字牧场5个、数字渔场10个、垂直农业数字工场1个。建成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村1个,浙农码赋码量达1万次以上。


专栏6-1:数字农业农村创建提升工程

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建设行动:1.农业农村数据仓构建。按照数字化改革协同要求和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要求,开展数据资源规划,形成全市统一的“三农”数据资源相关标准规范。2.推动“三农”地理信息图绘制。通过对农业农村土地利用、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农业经济主体、水产养殖禁养限养区划定和管理、畜牧养殖主体、耕地、土壤、水环境要素等的分层次、多维度描述,构建各类农业专题空间数据库。3.五大领域业务应用集成优化。紧紧围绕生产管理、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等五大领域及十大数据库,扩大业务应用。

数字农业创建工程:布局建设标志性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开展智慧农机建设、农产品加工业数字化改造及“肥药两制”数字化改革。系统推进乡村智慧网建设,全面推进“浙农码”建设,提高农村人员、资源、要素精细化管理水平。

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大数据及应用平台建设:利用乐清市铁皮石斛产业在全国独特优势,以乐清市铁皮石斛产业协会为依托,推动形成全国铁皮石斛产业联盟。重点扶植铁皮石斛田园综合体三产农旅融合信息化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挖掘铁皮石斛全产业链产、销、存数据,取得铁皮石斛相关产品时空产销存分布和结构。依托浙农码迭代更新农业产品追溯系统,提供道地身份防伪码,以石斛生产全过程可追溯建设为主线,以实现农事、肥药溯源,体现优质优价。


七、激发内生动力,深化新时代乡村改革

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将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为主线,以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重要遵循,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价值取向,统筹考虑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齐头并进。增强改革的耦合性,激发改革的原动力,在继续深化乐清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试点改革、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等改革基础上,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一)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广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促进土地流转。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全面推开土地经营权抵押。可借鉴义乌等地的农业“标准地”改革经验,创新标准农地制度。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鼓励开展土地统筹经营与托管服务,到2025年底,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地面积80%左右。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稳慎探索农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更丰富的权能实现形式。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到2025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

(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经营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体系。实施农民持股计划,探索集体经济股权流转、抵押等实现形式。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体系,在前期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做好资产赋权和活权,稳步放开农民股权流转范围,探索建立成员有偿退出和有偿进入机制。建立健全 “三资”管理制度,规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重大事项民主决策、集体资产股份量化、集体资产股权管理等运行机制,推进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改革全覆盖。

(三)深化“三位一体”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建立“系统化、关联化、动态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新模式。依托全市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市推进试点改革的前期基础,深化促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改革,推动“三位一体”合作提升。加快农合联数字化转型,加大力度推进生产、供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功能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动社会化服务规范发展。围绕“瓯越鲜风”温州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展优质农产品营销渠道。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主要农作物农业完全成本保险与收入保险,深化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改革,到2025年,建成“三位一体”改革标杆县,打造示范乡镇4个,新建提升一批“三位一体”场景应用示范点,提炼若干“三位一体”改革典型经验。

(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协同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由外出就业向安居乐业转变。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提供机制。深化“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改革,全面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制度,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坚持稳慎原则,探索推进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开展农业转移人口“三权”退出试点改革。

另外,围绕乐清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突出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人居环境、乡村治理、农民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选择若干重点项目启动集成改革。可深化农村金融领域、“三农”新基建示范先行、乡村人才培养示范、城乡融合发展试验、长三角精品农业高地等改革。以及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乡村治理政策体系等,让更多的农业农村改革试验“盆景”变为农业农村发展实践的“风景”。


专栏7-1: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十四五”期间,在四大改革基础上将积极争取承担全国全省性的改革试点、探索示范任务,努力在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制度改革、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农业价值拓展实现机制、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形成创新性、突破性制度成果。利用乐清较好的工业基础开展不同层级的城乡统筹试点改革;开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人居环境、乡村治理、农民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成改革,农房集聚、合村并居改造,城镇化推进中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试点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


八、畅通要素循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着眼于农村现代化,大力推进城乡规划融合、体制融合、产业融合、人才融合、市场融合。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规划机制、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全面展示城乡融合发展成果与实践的乐清示范,实现农村整体美、城乡全域美。

(一)推动城乡要素自由双向流动

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探索股权流转和跨社参股,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基本实现产权交易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继续做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登记工作,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平台,建设一批产值超千万元的农家乐集聚村、景区村等微型平台,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强村、特色农业园等中型平台。

推进乡村振兴“两进两回”行动。在实施科技进乡村行动方面。围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乡村科技人才培养输送,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培养输送乡村科技人才、加强农村生活生态科技支撑。实施资金进乡村行动,遵循资金进入秩序规则等,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推动工商资本“上山下乡”等。实施青年回农村行动,鼓励青年回乡参与乡村振兴、支持青年回乡发展产业、实施 “扬帆工程”,培育青年“农创客”“新农人”等。实施乡贤回村行动,开展乡贤回归工程及“归雁计划”,成立县、乡镇(社区)两级乡贤工作站,建立乡贤人才库和重点乡贤联系制度。总结推广下山头村、北塘村的经验,支持各地制定乡贤回归激励措施,妥善解决回归乡贤及其直系亲属的社保、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需求。高质量建设若干要素集聚、政策集成、服务集合的区域返乡入乡创业园。

打造现代农业农村人才新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教育。需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加快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人才队伍,推动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合力。加强农村本土人才建设,重点遴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农村“能人”和返乡下乡涉农创业者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加大农业人才技能提升,全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推进乡村高端人才建设,大力培育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农村专业人才、新时代乡村企业家队伍,提升乡村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专业人才、乡贤等投身乡村建设。强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飞地”引才模式、农创客等建设。构建农民教育培训长效运行机制。探索以“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论坛+座谈”“技能比拼+训后服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力量,加强跟踪服务,开展农业产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振兴带头人等培训班,“十四五”期间培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5000人次。


专栏8-1:乡村人才振兴激励工程

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依托涉农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分级分类培训。

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工程:培训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培育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培育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培训一批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创业创新人员的生产经营、市场拓展、品牌打造、公司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推进?个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典型推荐评选。举办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大赛。

农村高等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担当和“爱农知农为农”素养强化跨学科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农林人才。依托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开办乡村振兴班。

“两进两回”实施工程:鼓励工商资本重点投向乡村振兴示范带和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项目,参与创办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机构)。支持工商资本与村股份经济组织合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每年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对接全省万名高级农技专家联村强科技行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乡聚工程”、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乡贤回归工程和回乡入乡创业创新平台,打造回乡创业兴村富民平台。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多个、推广“青创联盟”做法,培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5000人次。


(二)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高水平推进农村饮用水提标、电网升级改造、网络进村入户等工程,努力实现城乡主要基础设施同规同网、互联互通。推进“四好农村路”和村内道路建设,规划新改建项目20个,总里程约 50.6 公里,大中修工程改造300公里。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燃气管网、供水管网和数字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健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体系,实现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多站合一、资源共享。促进农贸市场提档升级,谋划建设综合性农批市场。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基本实现5G网络乡镇和重点建制镇覆盖。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同档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城乡教育共同体等为重要载体,深化农村等级幼儿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采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乡村学校办学质量。实施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加强村卫生室功能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同质化对接,推动乡村卫生一体化。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推进健康村镇试点建设,推行全民体检,调整优化体检目录,提升农村居民卫生素质和健康素养水平。结合农村老年人生活居住特点,实施农村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大农村养老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农村养老设施配置均衡可及,完善街镇(乡)有“院”、片区有“所”、组有“点”的设施网络。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快提升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




专栏8-2: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教育事业、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加强村级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培养全科医师,优化公共文化供给网络和服务机制。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生态养生养老基地。到2025年,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100%,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99%以上。力争实现村卫生室(站)规范化率达到80%以上。农民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农民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比例持续保持99%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计划: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计划。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电、排污、垃圾处理、厕所改造、农村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四)释放农村潜能提升消费水平

顺应农村消费梯次升级需要,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引导快销、食品、日化、金融、保险等企业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举办乐清数字新消费直播电商节,培育农村消费热点,挖掘农村网购、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提振大宗消费商品消费,实施家居家装下乡补贴,开展汽车下乡、电器下乡等活动。鼓励向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发放电商消费券、商超消费券、餐饮消费券等。拓展发展代收代缴、代买代卖、小额信贷等服务,提升便民化服务水平。

实施快递“两进一出”进村工程、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工程。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快递网点和电商配送行政村全覆盖。抓好农村现代商业网点建设,促进街道(乡镇)、村商业网络连锁化,推进乐清市农副产品四位一体交易中心等项目。优化超市、乡镇商贸综合体、村综合服务社布局,加强乡村小集市、小门店、小菜场等标准化建设。支持建设农民消费服务综合体,开展“京云跨境电商园消费”新模式,引导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向农村延伸。大力整治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九、深化“千万工程”,全域建设精美乡村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赋予共同富裕新内涵和数字化未来元素,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乡村基本单元。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

(一)提升美丽乡村建设

加快“两带”建设。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结合A 级景区村创建,着力形成区域内横贯南北、联接城乡的美丽画廊。结合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有效串联整合绿色生态、红色文化、特色农业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打造温州北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十四五”期间将提升美丽风景线创建,积极推进“月渔雁沙”“石里萄源”“香茗竹韵”“康养雁北”等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有序新建柳市镇、北白象镇、虹桥镇美丽乡村风景线等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提升“山水雁楠”1条跨区域乡村振兴精品带。

全域升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乐清样板的要求,采取全域覆盖与精品示范打造并重,通过五年的时间,分批分类推进全市行政村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通过元素融入、品味提升,全方位推进特色乡村建设,将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彰显相结合。筛选一批自然生态好、村庄风貌佳、文化底蕴深的村庄,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村庄的个性和特色。推动乡村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业新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风尚美。构建大雁荡能量集聚环,推动大荆片区等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到2025年,努力打造26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和15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村,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厕所和污水“三大革命”,完善乡村风貌和环境卫生长效管控机制,规范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落实村庄规划,继续有步骤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推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行政村基本全覆盖。全面普及无害化卫生户厕,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续建与新建项目,逐步推进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连片实施中小河道整治,探索试点农田径流污染物生态拦截技术,力争实现重要河道上游污染物减少1/3以上。进一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探索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和美丽庭院建设,全面开展“人人做园丁、户户讲文明、村村是花园”美丽庭院创建行动,美丽庭院比例达到35%以上。

(三)全力打造未来乡村

全力打造未来乡村试点,赋予共同富裕新内涵和数字化未来元素,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乡村基本单元。以打造“美丽中国乐清风景”为目标,按照“五化十场景”的要求,分村域型、镇域型、片区型三种类型,开展未来乡村试点建设。按照“美丽经济、生态宜居、文化风貌、四治融合、幸福生活”一体化要求,建设邻里(提供多维度的新老村民交互空间),健康(提供驻村康养保健服务体系),文化(提供乡土文化沉浸式体验服务),低碳(打造“无废村庄”低碳生活模式),生产(提供一二三产创业就业服务支撑平台),建筑(打造瓯派民居的绿色智慧乡村建筑),交通(打造智能便捷的交通网络),智慧(提供乡村全环节网络化服务),治理(提供网格化乡村治理体系),党建(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大场景,将未来乡村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探索未来乡村建设路径,建立健全未来乡村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到2025年,全市打造10个左右未来乡村。

专栏9-1:精美乡村建设行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深化“污水革命”,推进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深化“垃圾革命”建成“无废城市”。深化“厕所革命”实现每个行政村规范化农村公厕全覆盖。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5%,建成小流域生态清洁长效机制。

未来乡村试点打造工程:按照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共享化要求,建设未来邻里、文化、健康、低碳、生产、建筑、交通、智慧、治理、党建等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引领数字智能、生态宜居、共建共享等未来体验的现代化乡村。制定未来乡村建设指导意见。构建协同推进机制,优化建设运营模式,推动政策、资源、要素向未来乡村倾斜。到2025年创建10个左右未来乡村。

十、探索共富机制,夯实富民强村基础

(一)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脱贫群众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把脱贫攻坚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开发性与保障性举措并重,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最大结合点,以“技术扶优、设施扶强、主体扶壮、规模扶大”为方向,实现产业振兴。对收入相对较低地区的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健全帮扶对象动态管理机制。紧扣低收入农户、重点帮扶村重点,健全从扶贫对象识别认定、到帮扶举措落实、再到相互协同发展的全过程衔接机制,形成人群村域县级“三位一体”整体联动的全新格局。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

(二)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引导鼓励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企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就业岗位,优化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健全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实现农民外出打工与本地务工有机结合。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以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为抓手,支持农民在一二三产领域创业,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鼓励发展手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乡土特色产业、小店经济、乡村夜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逐步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推行农民持股计划,引导农民采取农村产权入股、租赁、托管半托管等形式,激活资源资产,逐步提高农民的股金、租金收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大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探索建立先富带动后富、助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完善低收入群体动态精准管理,增强增收能力,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小农户接受新技术培训,通过下乡指导、技术培训、定向帮扶等方式,向小农户集成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引导小农户开展合作与联合。完善农业产业化带农惠农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健全帮扶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统筹推进机制,通过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等方式推进由项目扶助向能力提升转变。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创新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完善多功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壮大集体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变输血为造血,启动新一轮“造血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村集体流转或利用机动地、荒地和村庄整治、宅基地复垦等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的集体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实体。支持村集体创办农业生产类、综合服务类合作社等。推广村庄经营、飞地抱团、连片抱团、强村公司等经验做法,进一步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深入开展结对帮扶行动,深化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落实驻村帮户帮扶制度。增强重点帮扶村自我发展能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巩固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发展“飞地”经济、物业经济,到2025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年均15%以上,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达到50亿元左右,全市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50%左右,全市所有村社年可支配收入都达到15万元以上。

专栏10-1:富民强村工程

“农民收入万元新增”工程:引导农民通过创业、就业、经营等增加各类收入,到2025 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 年增加1.5 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5 以内。

低收入农户发展提升计划:实施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探索建立先富带动后富、助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程:村集体经济总量规模明显扩大,每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速不低于15%。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增收结构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应用提升计划:围绕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动态化、分析预警即时化目标,集成基础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财务管理、资产(资源)管理以及统计分析、监督预警等功能,构建动态管理、实时监管、智能预警的执行链,打造运行流畅、管理规范、监督高效的农村集体“三资”应用场景。

十一、实施共建共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动形成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社会组织协同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结构。围绕“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鼓励各地加强实践和总结,加快创建一批省级善治示范村,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探索新时期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新载体、新经验,推动全市乡村治理全面升级,打造新时期乡村治理县域标杆。

(一)强化党建统领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全域推进党支部建设为牵引,可借鉴淳安“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探索党建统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更好发挥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平台企业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社会组织和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健全完善“一肩挑”后村社治理体系,推动村社班子高效运转。推广基层治理最佳实践,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不断规范和加强农村党组织创建,扩大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深化村民“四治”实践

推进乡村四治融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建统领“四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管理和全科网格建设,整合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推进乡村治理的数字化管理。着力构建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以数字赋能共治为支撑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健全“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全面建设“党建领方向、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智治巧管理”的基层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手段,推动“四治”有效融合。深化全科网格建设,开发推广“村情通”等智能化治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有序对接乡镇(街道)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基层治理四平台”,实现统一指挥、及时响应、协调联动和有序处置,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到2025年,省级善治(示范)村覆盖率增到50%以上。

(三)深化平安乡村建设

深化全科网格建设,开发推广“村情通”等智能化治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有序对接乡镇(街道)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基层治理四平台”,实现统一指挥、及时响应、协调联动和有序处置,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强化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加强对全市农业和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屠宰企业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规模种养基地等重点场所的日常执法检查的力度和频次,重点针对城乡结合部、大型生产基地和主产区,以及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坚持问题导向,对执法检查、投诉举报、媒体披露等渠道发现的违法违规线索进行核查和严肃处理。

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村务公开,鼓励各地建设村务公开平台,逐步实现 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信息全部公开,让“微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规范。

专栏11-1:法治及平安乡村建设工程

1.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开展农产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督促企业严格执行 质量管理、溯源系统应用等各项规章规定,切实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对已取得经营资质的农资经营企业(户)加强监管。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培训工作。邀请农业安全领域 相关专家,定期对农业生产者及单位展开农业安全生产培训,并设置相应的考核,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2.乡村法治德治新形式探索工程。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加强基层人民 调解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推进法律 援助、法律顾问进村。创新运用村规民约的治理方式,充分发挥村民道德评议会的 作用,鼓励开展农村道德“红黑榜”创评活动。

3.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综合信息应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数据共享、系统协同、标准建设、能力支撑,统一系统界面,完善市、街道、乡镇平台建设。加强数字赋能工作研判、矛盾纠纷化解、综合指挥集成、社会风险预测。

(四)开展乡村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探索乡贤+招商引资项目回归、乡贤+社会治理、乡贤+慈孝文化构建等乡贤助推乡村治理新模式,推进“帮扶+教化+扶治”治理创新。

加强农村先进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开展文化驿站建设,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以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着力打造先进文化阵地,全面培养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

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加强乡风民风建设,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注重家庭家教,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强农村科普工作,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实施农民健康促进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农民卫生文明生活方式。

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星级文明户等为载体,突出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和服务优“三美一优”的建设标准,着力打造一批文明示范镇、文明示范村。推动市、镇(乡、街道)、村三级联创,实现城乡文明创建全覆盖。

十二、加强统筹安排,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建立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贯彻落实机制,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五级书记抓振兴”的要求,建立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机制,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协调服务职能。发改、财政、税务、国土、市场监督、环保等部门应加强对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的服务和支持,大力协助相关审批服务事项,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农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投入机制

进一步健全乐清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业主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投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重点支持产业、园区、项目发展,支持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产销对接和精深加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现代农业。推动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增加支农信贷,支持和规范涉农担保机构发展,创新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全面提升金融支农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政策保障

加强对全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研究,不断创新与完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和环境保障,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强化耕地“红线”、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区的保护与管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产生的土地指标,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等要素改革,保障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支持农业发展。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涉农企业负担,有效保护各类投资主体合法权益,稳定投资信心,激发投资活力。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创新农业保险品种和服务,建立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培育、科技示范推广、农业机械设施应用,以及休闲生态循环农业、乡村发展建设等政策,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层次和水平。

(四)严格考核评估

完善规划考核手段和载体,按照导向性、整体性和客观性的原则,科学制定评估办法、指标体系和权重、目标值,将农业农村发展重要指标纳入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严格落实督查督办和责任追溯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政府和公众双向信息反馈机制,搭建信息沟通、意见表达、决策参与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平台,保障规划落实公开透明、全程监督。全面整合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数据资源,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强对农业农村领域各项建设的实时动态监测,发布发展进程报告。鼓励引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公众参与考核评价,以更好促进规划的落地实施。

(五)加强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农民信箱、自媒体等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地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凝聚全市干部群众共识,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加强新闻线索的征集报送,积极推介乐清在推进规划实施、落实规划项目、探索共富机制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讲好乡村振兴乐清好故事,以先进村庄的生动实践,全面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附件

乐清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计划表

1.重大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

建设

类型 

建设期限

建设

地点

主管单位

总投资

(万元)

“十四五”合计投资(万元)



合计

项目数:37个

2396760

1391810


现代农业

项目数:20个

449350

436300


1

石斛全产业链大数据

省级乡村振兴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其中申请省财政资金8000万,县本级财政资金2000 万元,其余由社会资本投入。

续建建成

2020-2022

各相关乡镇(街道)

农业农村局

22050

14700


3

万头猪场项目

城东街道云海村,乐清市骐顺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1万头规模养猪场。

新建

2021

城东街道

农业农村局

3000

3000


4

万头猪场项目

虹桥镇南阳村,乐清市乐阳畜牧有限公司,年出栏1万头规模养猪场。

新建

2021

虹桥镇

农业农村局

3000

3000


5

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建设

建设农废回收中心,秸秆回收利用中心,有机肥制造中心等,严格实施“肥药两制”管控体系。

新建

2022-2025

各相关乡镇(街道)

农业农村局

10000

10000


6

清江北塘现代农业园

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园,包含农产品检验中心,研究中心,推广体验中心,农产及养殖观光博览园,物流配送中心,孵化基地,农资超市等内容,建设以生产、旅游观光、亲子活动等相关配套设施。

续建

2020-2025

清江镇

农业农村局

50000

45000


7

农副产品销售、加工、冷链配送、仓储四位一体交易中心项目(示范三)

建设联通全国的一站式农副产品智慧集散中心,集水果蔬菜、粮油干调、肉类副食、水产冻品、紫菜交易、冷链物流、仓储加工、电子商务、餐饮美食、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功能于一体。

新建

2022-2025

石帆街道

商务局

130000

130000


8

市肉联中心建设项目

由乐清市肉联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一期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计日屠宰生猪1200头,建成后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化、厂区环境整洁化、设施装备标准化、生产经营规范化、排放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力争创建国家级示范场。

新建

2021-2022

蒲岐镇

农业农村局

5000

5000


9

乐清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

建设占地60亩标准厂房,委托乐清 湾港区对外出租,村社按股份收益分成。

新建


2021-2022

相关各乡镇(街道)

农业农村局

28000

28000


10

智能化水上飘蔬菜大棚项目

大棚搭建、播种流水线、智能收获流水线、开沟覆膜。

新建


2022-2024

城东街道

农业农村局

1500

1500


11

乐清市雁荡山茶厂茶叶集群项项目

茶叶基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茶厂改造、基地开工、品牌营销提升、雁荡毛峰非遗文化馆。

新建


2021-2022

雁荡山茶场

农业农村局

1700

1700


12

农业智能冷链物流和农副产品物流配送项目

浙江嘉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农副产品冷冻及保鲜仓储、购置冷链物流配套设施、社区冷链终端。

新建


2022-2024

经开区

农业农村局

1500

1500


13

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建设

促进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按省级创建文件的要求。力争3个产业建设达到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建设标准。

新建

2021-2025

乐清市

农业农村局

1200

1200


14

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

建设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10个(其中:数字农机应用示范基地2个),建设内容和要求达到的规模按省级创建文件的要求。

新建

2021-2025

乐清市

农业农村局

1000

1000


15

乐耕清耘展示展销中心

建设保鲜及冷库农副产品仓储、冷链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农副产品加工车间、物流配送中心等。

续建

2020-2024

柳市镇

城东街道

虹桥镇

农业农村局

3200

2500


16

铁皮石斛产业园

建设集技术研发、种子储备、育苗组培、精深加工、展示展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培育成为30亿元全产业链,2030年力争达到100亿元全产业链。

新建

2021-2025

大荆镇

龙西乡

农业农村局

100000

100000


17

水产育苗中心

采用“国企投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租赁使用”的管理模式,建设水产育苗产业园,吸纳59家育苗企业进园区,总占地面积约570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5亿元,建设尾水统一处理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示范基地。


新建

2021-2025

蒲岐镇

农业农村局

35000

35000


18

“千亩方、万亩方”标准地改造

对11个千亩以上美丽田园示范园和清江、芙蓉万亩方进行改造提升,统一流转,统一种植,实施标准地改造,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

新建

2021-2022

相关乡

镇街道

农业农村局

8000

8000


19

立体种植试验基地

建设50亩以上温室立体种植示范基地,全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新建

2021-2023

待定

农业农村局

2200

2200


20

社会化服务中心

高标准打造柳白片区水稻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中心(金弘农业有限公司),改造提升虹桥镇、蒲岐镇、清江镇、雁荡镇社会化服务中心,新建石帆街道社会化服务中心。

新建

2021-2023

柳市镇

虹桥镇

蒲岐镇

清江镇

雁荡镇

石帆街道

农业农村局

8000

8000


农旅融合

项目数:17个

合计:1947410元

合计:955510元


1

城南街道南山田园综合体工程

农、林、渔、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

新建

2023-2025

城南街道

城南街道办事处

5000

5000


2

慢方适田园综合体工程

石斛文化园、农耕乐园、溜溜乐园。

续建

2018-2025

大荆镇

大荆镇

农业农村局

210000

150000


3

岭底拾光里田园综合体

建设正江山民宿、正江山森林康养基地(通车道路建设、游步道、森林抚育、七彩滑道、休闲度假村)、正江山网红项目。

续建

2020-2023

岭底乡

岭底乡

农业农村局

5500

5200


4

岭底剑岩田园综合体

建设亲子宠物伊甸园、花海恐龙谷、花海婚纱摄影基地、生态运动康养谷、茅盖民宿。

续建

2020-2023

岭底乡

岭底乡

农业农村局

8100

7500


5

岭底泽基田园综合体

建设红色隐蔽点、军事拓展基地、美丽梯田。

新建

2021-2023

岭底乡

岭底乡

农业农村局

3760

3760


6

岭底雁山田园综合体

建设游客中心、深加工工厂、蓝城堡庄园、悬崖石窟民宿。

新建

2021-2025

岭底乡

岭底乡

农业农村局

4150

4150


7

乐清龙西谷康养基地

以森林康养度假为功能载体,以铁皮石斛为产业依托,以一谷一镇二园三庄为基础,构建“养身、养生、养德”的产品体系,打造成全新的高档度假生活学习旅游胜地。

前期

2024-2028

龙西乡

龙西乡

农业农村局

300000

15000


8

乐清国家滨海风情农业公园工程

总用地面积7200亩,包括管、研、销、展、接待、集散以及种植等相关配套设施。

续建

2023-2026

蒲岐镇

乐清城投公司

35000

15000


9

雁荡山诗路文化名山景区提升(扩容)工程

对南阁牌坊、北阁古村等文化遗址进行保护修复,打造省级十大名山公园品牌,实施景区业态提升项目,推进净名禅悦、雁山书院、文创街区等建设,对集散中心等景区重要节点进行文化改造以及山水诗路精品旅游线路开发。

新建

2021-2023

雁荡镇

雁荡山管委会

4900

4900


10

雁荡山研学营地工程

建设内容包括雁荡山国际研学营地大本营、露营拓展基地、亲子农场、少年军校等。

续建

2021-2028

雁荡镇

雁荡山管委会

125000

69000


11

雁荡山北线综合开发工程

建设集农业旅游观光、生态休闲度假、森林康养、文化娱乐、运动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综合项目,包含雁荡山度假区、筋竹涧开发、雁湖岗景区等项目。

续建

2021-2030

仙溪镇

龙西乡

雁荡山管委会

700000

300000


12

西门岛开发工程

建设风情小镇、文化休闲区、红树林酒店区、生态旅游度假区等。

前期

2024-2028

雁荡镇

雁荡山管委会

200000

30000


13

柳市镇美丽乡村风景线

村内基础设施提升、沿线建筑立面改造工程、沿线道路两侧绿化工程、沿线景观提升工程、农业产业提升、村庄环境整治等。

新建

2021-2022

柳市镇

农业农村局

6000

6000


14

北白象镇美丽乡村风景线

村内基础设施提升、沿线建筑立面改造工程、沿线道路两侧绿化工程、沿线景观提升工程、农业产业提升、村庄环境整治等。

新建

2021-2022

北白象镇

农业农村局

5000

5000


15

虹桥镇美丽乡村风景线

村内基础设施提升、沿线建筑立面改造工程、沿线道路两侧绿化工程、沿线景观提升工程、农业产业提升、村庄环境整治等。

新建

2021-2022

虹桥镇

农业农村局

5000

5000


16

大堂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

依托雁荡山旅游资源和西北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设医疗康养、旅游度假、宜居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社区,努力打造成为共同富裕县域标杆。

新建

2021-2025 

雁荡镇

大荆镇  

仙溪镇

龙西乡

农业农村局

250000

250000


17

祺泰·白云尖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

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通过“农业+工坊+文旅+”有机融合,通过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协调联动,构建一个生态低碳、文旅融合、产业联动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园。

新建

2021-2025

乐成街道

农业农村局

80000

80000







2.重点平台

序号

类别

平台名称

规划范围(发展载体)

发展重点及工作举措

发展目标

备注

1

两山转换平台

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

乐清西、北部山区,覆盖大荆、龙西、淡溪、岭底等乡镇。

推进西部生态休闲重点区块建设,构建以生态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为引领的生态休闲产业体系。

落地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25个以上,撬动社会资本投资 22.73亿元以上。


2

两山转换平台

乡村振兴范带

每条示范带规模范围起点至终点车程约半小时左右,参建行政村不少于5 个。

打造若干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样板。

“十四五”期间将提升美丽风景线创建,有序新建柳市镇、北白象镇、虹桥镇美丽乡村风景线等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提升“山水雁楠”1条跨区域乡村振兴精品带,计划总投资1.8亿元以上。


3

科技孵化平台

铁皮石斛科创园

大荆镇、龙西乡等乡镇

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大数据及应用平台,铁皮石斛生产基地扩建、数字化提升改造,铁皮石斛二产深加工数字化新业态,铁皮石斛三产农旅融合项目,雁荡山铁皮石斛公用品牌体系建设。

到2025年,雁荡山铁皮石斛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其中近野生栽培4000亩),创建50个标准化示范园,力争实现产值50亿元。


4

产业振兴平台

现代农业园区

乐清北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乐清清江省级现代农业产 业园区等

坚持生产、加工与科技一体化,不断培育 壮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聚焦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创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集中打造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样板区和引领区。

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


5

产业振兴平台

特色农业强镇

大荆镇

形成以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雁荡山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发展。

创成省级特色农业产业强镇1个


6

农旅融合发展 平台

民宿集聚区

北雁荡山、中雁荡等地

重点推进以雁荡山为核心的山水观光民宿集聚区

打造5个民宿(农家乐)集聚村


7

农旅融合发展 平台

田园综合体

乐清大荆石斛省级田园综合体、

推进省级、市级田园合体创建试点,不断加强田园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逐步建成一批让农民充分参与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创成市级田园综合体20个。


8

综合发展平台

未来乡村

乐清全域中8个街道,14个镇, 3个乡

按照“五化十场景”的要求,每个未来乡村投资额度约3000万元。

建设代表性的未来乡村10个左右。





3.重大产业

序 号

产业名称

重点工作举措

发展目标

责任单位

1

现代种植业

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稳定 粮食生产和提高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重点发展水稻、蔬菜、铁皮石斛、水果、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

实现现代种植业产值达60亿元。

市农业农村局

2

现代畜牧业

坚持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规模化、数字化、基地化引领,大力发展食草动物产业、家禽业、蜂业,建成一批年岀栏10万头以上规模猪场,生猪存栏达到17万头,出栏约35万头。科学引导水禽场转型,实现鸭蛋产值8000万元左右。

实现现代畜牧业产值4亿元。

市农业农 村局

3

现代渔业

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发展和渔业健康产业建设,推动水产养殖的数字化程度,实施渔船精密智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水产加工业,多元发展休闲渔业,强化特色品牌创建,促进渔旅融合发展。

实现现代渔业产值达

12亿元。

市农业农 村局

4

农产品加工业

突出推进粮食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铁皮石斛等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开发主副食品、药食同源产品、海洋药品、功能性食品等。统筹建设畜禽屠宰场,提高集中屠宰产能。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50亿元。

市农业农 村局

5

乡村休闲旅游业

突出农业多功能开发,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建成一批具有山水田园特色的乡村休 闲旅游基地。

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产值达3亿元。

市农业农 村局

6

乡村"民 宿+”产业

引导民宿与农业、婚庆、康养、研学、科普等产业融 合发展。全市培育发展乡村民宿?家左右、民宿集聚村5个。

实现“乡村民宿+”产业产值达3亿元。

市农业农 村局

7

乡土文化产业

立足本地乡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开发文艺节目、民间艺术、影视作品、传统工艺等乡村旅游文化产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 涵,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文化景点和村镇,厚植乡村旅 游的文化根基,全力将“乡村文化”转化为“乡土产 业”。

实现乡土文化产业产值达2亿元。

市农业农村局

8

乡村商贸流通业

统筹建设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加快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物流网络和生鲜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完善“菜篮子” 产品供应链,培育发展乡村农资批发、商超零售市场。

实现乡村商贸流通业产值达20亿元。

市农业农村局

9

乡村生活服务业

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餐饮家宴、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

实现乡村服务业产值达1亿元。

市农业农村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