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播种、埋灶做饭、海盐晒制…乐清这样的校外劳动教育让人慕了! | |||
|
|||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体系的价值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第一需要。“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勤劳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崇高的,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劳动可以创造幸福、劳动可以创造未来! 近日,来自城南第一小学的400多名五年级学生在雁荡山学生实践学校的组织下,来到铁定溜溜劳动实践基地,围绕“一粒米的故事”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从水稻播种、稻谷成熟到制作发糕,学生们近距离观察每一道工序,亲手触摸泥土和稻子,体验一粒大米从插秧到走上餐桌的全过程,了解农耕历史文化,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也收获劳动的快乐。 “我喜欢劳动课!今天我们体验了抽水灌溉农田,让水流细致地浇灌在田间每个角落,虽然有点累,但很有成就感呢!”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孩子们纷纷和同伴们交头接耳,一个又一个轮流体验灌溉技术,欢欣雀跃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空气中氤氲着愉快的氛围。据了解,雁荡山学生实践学校坚持在以往的研学旅行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包括埋灶做饭、帐篷搭建、捕鱼捉虾、晒制海盐等劳动实践活动,以及家电维修、垃圾分类、家庭节能等日常生活劳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安排不同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各类生活技能,培养劳动兴趣,形成热爱和尊重劳动的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只有真正亲身体验过劳动,才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感受到超出课堂以外的不一样的实践经验。在劳动主题研学旅行中,导游专业讲解自然风景,老师讲解地质知识,学生像旅游般亲近大自然,在行走的课堂中观察学习,增长见识。”雁荡山学生实践学校负责人说,比如,当孩子们在灵峰景区开展劳动教育时,他们会实地调研学习各种洞穴形成的原因、洞穴的特征,让他们敲一敲听听声音,用温度计测量洞内外的温度变化,通过带着任务去游览探索大自然,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引导他们了解生态文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也把劳动的种子植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与此同时,乐清市学生实践学校、四都学生实践学校等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创新学生综合实践形式,全面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建立了特色鲜明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包括市学生实践学校借助社会资源开设的七彩面条、摘橘子、水果罐头制作、种萝卜、萝卜腌制等,以及四都学生实践学校开发的藤编、植物敲染、陶艺、中国结制作等一系列课程,吸引了许多学生积极参加。 在各个实践基地里,孩子们变换成各种角色,化身“小工匠”“小农夫”,认真倾听老师讲解,铆足干劲动手实践,俨然是一个个地道的“劳动者”,阳光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们真真正正走出课堂,用实际行动弘扬劳动精神,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光荣,不仅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乐清市教育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接下来,市教育局将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定期为各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让实践基地成为孩子们的开心农场,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五育融合”的新格局,为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注入新力量。(张晓静/文 各校供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