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园林城市创建
|
概述 2015年成功创成浙江省园林城市后,乐清市紧扣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借助“大建大美”,坚持大统筹、大投入、大整合,推进创园各项工作。推进绿化建设,相继建成清和公园、胜利塘河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公园绿地遍布城区,提高了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改造提升一大批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景观,城市绿化焕然一新。通过结合“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住房保障、城中村改造、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城市面貌明显改善。2019年10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家组对乐清市进行了现场考评,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56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2020年1月,乐清市正式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组织机制保障 建立组织保障。2014年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要决策部署,2015年制定出台了《乐清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3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园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将创园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并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资金纳入市财政专项,5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7.2亿元,保障创园工作开展;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套班子合力抓”的创建领导机制,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各类创园动员部署和协调推进会,市委常委、副市长分片挂钩联系进行具体指导,四套班子领导专门带队深入一线实地督查,确保创园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实施精细化的规划方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2012年编制了《乐清市中心城区乐盐片绿线控制规划》,为城市全面实施绿线管理奠定了基础;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已有绿地系统与规划绿地相统筹的原则,2014年修编新一轮《乐清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立了“一心、两轴、四带”的绿地结构体系,目标是将乐清打造成山、海、城相融的山水园林城市。同时,统筹区域规划,做实做细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了《城市绿道网规划》《市域紫线规划》《湿地保护规划》《生态修复规划》等系列专项规划,编制实施了《中心城区绿道网规划》,相继建成中运河、胜利塘河等城市绿道,串联起市区各公园,与城市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衔接,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绿色通道和休闲场所。营造创园氛围。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创园宣传发动,通过开设主流媒体创园专栏、LED屏滚动播放、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开展“绿化进小区”“书香换绿植”“创园摄影比赛”等主题宣传活动,在城区各主要路段的户外广告、文化墙、道旗,投放创园公益广告,深入宣传创建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和工作内容,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刊有文字;发动志愿者开展树干刷白、公园保洁、赠送创园环保袋等活动。通过宣传发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使创建活动成为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的自觉行为,激发市民建绿、爱绿、护绿的热情,形成了全民共创氛围。 园林精品打造 持续加大绿地建设投入,新增各类公园绿地249公顷,至2020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01%,绿地率38.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9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强化道路绿化建设,打造城市绿色骨架。坚持道路与绿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高标准打造旭阳路、伯乐路、乐白路、晨曦路等景观道路,通过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了富有层次、色彩分明的植物景观,丰富了道路景观形象。同时,开展绿化美化示范路建设,先后完成宁康路、良港路、清远路、玉箫路等道路绿地改造,道路绿带增植悬铃木、黄山栾树、无患子等色叶乔木,提升了道路绿化特色、提高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98.66%,基本形成了林荫路网络。强化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城市绿肺功能。乐清中心城区持续完善公园绿地配套,相继建成中心公园、双雁公园、市民公园、文化公园、警察文化公园、东山公园、胜利塘河公园、清和公园等公园23处;加快连通城市水系,建成中运河、市场北侧、商贸中心、胜利河、跃进河景观绿带等带状滨水绿地,2019年总占地1700多亩、总投资近20亿元的中央绿轴、东运河公园等四大绿地公园集中开工,将全面提升全市园林绿化水平。同时,推进城市绿地改造提升,2018年—2020年,总投入约1.2亿元,先后完成东塔公园、云浦公园、晨沐广场、胜利塘河公园、清和公园等公共绿地的改造提升,如乐清市首个省级湿地公园—清和公园连续3年举办郁金香花展,提升改造樱花长廊、梅林花海、清和书吧等,提升了公园品质和形象。一大批公园绿地的建成使用,有效改善了城市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局面,为市民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利,让市民充分享受城市绿化成果,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强化居住区绿化建设,营造绿色宜居环境。实施城市绿化细胞工程,推进居住区绿化建设,城市整体绿化面貌改观,相继建成以省园林式小区海德公园、翡翠湾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建居住小区,居住区绿树掩映、环境优美。 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政路网。加快市政道路建设更新,自2017年始,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6.72公里,打通银溪路、晨曦路、县学巷等13条断头路,建成城西大道、三环路延伸段、晨曦路、清东路、六环路等25条市政道路;提升交通管理,建立完善城区交通组织设计及停车管理方案,至2020年末,市区已建成60个公共停车场,停车位共9086个。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运市污水处理厂、虹桥污水处理厂、大荆污水处理厂、清江污水处理厂、翁垟污水处理厂(一期)等5座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日,基本满足全市每日污水处理需求;2020年新建污水管网135公里,全市累计建成污水管网4242公里,基本实现管网全覆盖。完善垃圾处理体系。相继建成投用了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大荆蒲湾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实现了以焚烧发电为主、卫生填埋为辅的无害化处理模式,2018年开工建设了市飞灰填埋场、可填埋固化飞灰117.5万吨,2019年建成了日处理能力300—400吨/日的市区生活垃圾中转站项目,2020年启动餐厨可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项目建设;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运行模式,建立城乡保洁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乡一体化体系,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环境综合整治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综合治理、长效管控,打好“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环境整治组合拳,制定深化“四边三化”行动方案(2015—2020),出台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完成《乐清市环境功能区划》,开展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提升海洋生态保护能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按照《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温州市大气污染防治2014—2017年度工作计划》等要求,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7—2019年乐清优良天数分别为345天、350天、346天(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292天),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推进生态修复。坚持问题治水、全民治水、科学治水,推进“五水共治”、劣Ⅴ类水剿灭攻坚战、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专项工作,平原河网水质明显好转,水体沿岸生态、绿化景观效益显著,619个劣V类小微水体整治验收,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为62.5%,两度夺得全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开展受损山体和废弃地生态修复,完成东山等15处重点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实施苏岙等废弃垃圾堆放场的生态修复。推进城中村改造。自2017年始,紧抓温州推进“大拆大整”“精建精美”的有利契机,推进城中村改造,集中抽调150多名挂职干部挂职城中村改造一线,共完成中心城区共计9个整村、13个区块、12920户的房屋腾空拆除工作,清零清场近3000亩,全面实现了乐清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清零”的目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管理机制完善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绿化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城市绿化条例》《浙江省绿化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定《乐清市城镇绿化管理办法》《乐清市城镇绿化养护保洁长效管理实施意见》等系列绿化管理制度和规范性管理文件,将园林绿化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出台了公园、绿地、行道树等养护技术标准,各个公园均设立城市绿线界牌,向社会公布绿线范围,严格绿线管理。加强综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健全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城市绿线管理制度。依托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和信息中心,加快建立数字化园林管理体系,实现园林绿化的动态监管,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效率。实施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八大行动,开展绿地保洁、苗木修剪、草花更换等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园林绿化养护水平。坚持依法治绿,宣传园林绿化法律法规,加大对毁绿、占绿、损绿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和打击力度,维护园林绿化建设成果。推行园林绿化养护体制改革,实行分类分级养护管理,推进绿地养护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 (何 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