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 十二五规划
  • 成文日期:

乐政发〔2011〕39号·乐清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乐清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主动公开)

发布日期: 2022- 08- 01 21 : 32 浏览次数: 字体:[ ]


乐政发〔2011〕39号



乐清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乐清市“十二五”科学技术

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乐清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十四届市政府第四十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乐清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纲要。纲要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分析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各项科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GDP年均增长12.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9%。2010年我市GDP达到495.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68.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34.36亿元。2007年产值1008.7亿元,为温州市首个工业产值超千亿的县(市、区),同年成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县(市);2008年成为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15位;2009年我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优秀县(市);2008-2010连续三年获温州市县(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等殊荣。到“十一五”末,拥有11张国字号工业产业金名片、3张国字号农业产业金名片。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第十一位。

2.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010年我市共有各类科技机构121个,是2005年的5.5倍。地方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6800人。全社会科技活动人员8258人,其中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3643人。

3.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5.3%,比同期GDP年均增长高3.2个百分点。2010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12.34亿元,企业已成为科技活动投入的主体。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6.1%,2010年达9725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4.56%。

4.科技创新平台扎实推进

至2010年底,我市政府和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电科所、中科院上海技术转移中心、河北工业大学、温州大学等15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共建高层次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2006年建成乐清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并投入运行,已成功孵化45个高新技术项目,获专利122项,毕业企业17家,累计产值达9.05亿元。同时,建立并有效运行浙江省温州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河北工业大学乐清电气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服务平台。

5.创新主体能力逐步提高

我市企业基本确立了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增强。“十一五”以来,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973计划1项、火炬计划38项、国家、省级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22项,开发省级新产品752项,获得温州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专利授权量达到8099项,其中发明专利386项,居全省各县(市)第八位。目前,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与试点创建单位各1家。

6.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2010年我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87.8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64%,全省第三。五年来,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6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7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科研机构25家、温州市和乐清市级企业研发中心94家,并成立浙江省低压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火炬计划乐清智能电器产业基地、乐清智能电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形成了智能电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初步形成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7.农业科技进一步加强

五年来,我市培育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9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5家,承担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47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6项。攻克了一批海洋生物医药、水产养殖育苗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获得了“中国铁皮石斛之乡”等称号;创建了清江镇北塘村等69个市级科普示范村、150个科技示范基地(户)。

表1          “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实际值

1

国家、省、市认定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

121

其中省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25

2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含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

5

3

专利授权量

8099

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386

4

实施国家级项目(火炬、星火、创新基金等)

98

开发省级新产品

752

5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

亿元

687.88

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32

6

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

%

4.56

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

%

1.16

(二)存在问题

回顾“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科技成绩并认清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科技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存在的现实问题。

1.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长期以来,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入与投资拉动,以技术推动发展的科技型企业严重偏少,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从总体上看我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不够强。众多企业生产的仍是传统低档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乐清创造”产品较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市规模以上企业设有技术研发机构的仅占6.43%,大部分企业仍然习惯于被动模仿或者依赖外部技术力量解决自身的技术需求。重规模轻科技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3.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2010年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仅占生产总值的1.16%,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还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的提升。

4.科技和管理人才匮乏

我市本土技术人才很少,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基本依靠外来人才。由于存在区域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影响,引进和留住外来人才都较困难。另一方面周边区域也都越来越重视集聚科技资源,特别是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争夺,使我市吸引优秀人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工等三类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5.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市现有产业科技服务平台仅有省级孵化器、省级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没有高校院所,且中介服务机构稀少,企业创新缺乏有力的技术依托。同时我市技术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以技术产权为核心的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尚未成熟,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融资机制尚在谋划探索之中。

6.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我市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刚起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涉及不多,发育迟缓、发展滞后。

(三)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正在酝酿新一轮技术革命,新一轮产业升级和转移正在继续。“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将快速崛起,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速发展。我市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联动、沿海产业带开发、海洋经济发展等挑战和机遇。如何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增强产业优势;如何大力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产业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市科技工作的紧迫任务。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营造科技进步环境为重点,认真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要求和主导产业科技提升计划,进一步强化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省级科技强市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建设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和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为建设“集工贸旅游港口为一体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大城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紧紧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遵循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3.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围绕重点发展产业的核心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产业,保持和发展具有我市自身特色的产业优势。

4.倡导合作,开放集成。鼓励和引导企业开放合作,联合创新。着力构建“产、学、研、政、金、介”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嫁接、合作研发、战略联盟等多种途径,不断积累创新能力、打造竞争优势。

5.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科技创新,统筹兼顾农业农村、服务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在加快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同时,重视加强欠发达地区的科技进步。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基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省率先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县(市)的前列。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科技进步和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实施“科技提升千百万计划”,即五年内开发新产品1000项,实施国家火炬、星火、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新基金项目150项,获授权专利数15000项,其中发明专利800项以上。

(2)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达到10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5%以上。

(3)社会及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GDP比重争取达到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7%,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争取达到5%。

(4)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5家、企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重点行业建有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组织达到10家,主导产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基本适应产业发展创新的要求,科技孵化器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功能齐全。

(5)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争取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个,创建10家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5家农业科技企业,20家温州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户)。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兴农服务体系和投入体系,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程度明显提高。

(6)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经济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软科学研究得到加强,科技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作用明显加强,科技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用显著。我市公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表2             “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值

1

国家、省、市认定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

增至250

其中省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增至35

2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含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

增至10

3

专利授权量

新增15000

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新增800

4

实施国家级项目(火炬、星火、创新基金等)

新增150

开发省级新产品

新增1000

5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015年)

亿元

1200

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15年)

%

35

6

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2015年)

%

5

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2015年)

%

2


三、发展重点

(一)主导产业技术

工业电气和电子元器件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其发展遇到了诸多的瓶颈。为此,必须努力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推动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走特色发展之路。

工业电气产业技术优先主题:

1.以国家智能电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智能配网用的低压电器技术,开发智能低中高压电器产品,开发可通讯的智能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系统。

2.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和专用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发展无功补偿技术、谐波治理技术、大功率电机启动技术、变频技术等。

3.发展楼宇自动化电器技术、雷电防护技术、船用电器技术、防爆电器技术。

电子元器件产业技术优先主题:

1.积极应用传感技术、RFID技术、智能技术及模块制造技术,生产精密计量仪表、通信设备及关键零配件、计算机外部设备及网络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

2.发展低能耗、高性能、微型化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精密接插件的相关技术。

3.加快培育传感器元件、汽车电子等新技术。

(二)新兴产业技术

在提升主导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优先主题:

1.重点支持太阳能光伏技术、风能发电技术、储能技术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延伸风电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具有抗低温、抗风沙、抗台风、抗盐雾腐蚀等特点、单机容量1.5-3MW系列的风力发动机组及其配套件。加快3-10MW风力发动机组技术的合作和开发。

2.大力支持节能光源LED芯片外延片、中高端LED产品封装等技术;大力发展景观照明、LED显示屏、LCD背光源、交通指示灯等传统应用产业技术;积极拓展城市路灯照明、室内装饰灯、汽车用照明等LED新兴应用产业技术;支持LED照明、大尺寸LED背光源、全彩显示屏等产业的发展。

3.支持大型、数控、高速、高精度机床等先进装备的开发。鼓励企业针对我市产业特点开发制造专用机械、自动化生产、检测等设备。引导企业采用光机电一体化、先进液压传动、精密加工制造及检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身装备水平。

4.加快新材料技术的引进,重点研究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结构材料、触点材料和复合材料等生产技术,加快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5.发展废弃物处理设备,研究开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以及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能源可持续供应技术,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主要传统制造业技术

促进船舶产业向总装化、规模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提高船舶工业竞争力;组织实施钻头材料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加工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积极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导企业引进或开发专用机械和工艺设备,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优先主题:

1.船舶制造技术

鼓励应用高新技术改造船厂,重点引进消化吸收模块化舾装、高效焊接切割等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现代化造船生产管理技术,实施造船数字化工程,缩小与国外先进造船技术的差距。依托我市产业基础,积极推进船舶关键部件业发展,加强研制符合国际标准的船用设备产品。支持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小型特种船舶和高速游艇。

2.钻头制造技术

引导钻头生产企业实施产品多元化工程,延伸钻头产品的产业链,发展电动工具等产品。开发钻头金属合金新材料,提高制造工艺水平,缩短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

3.模具制造技术

引导采用高新技术,推进模具标准化和专业化。鼓励重点模具企业采用模具设计 CAD/CAE、加工CAM 等高新技术,推进重点企业模具标准化和专业化。加强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消除模具发展的“瓶颈”,降低模具成本,提高模具寿命。

(四)现代农业技术

围绕我市特色农业产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优先主题:

1.良种推广和示范。重点支持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优质高产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开展铁皮石斛、水产品等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在地方品种选育上取得新进展。

2.农业新技术推广。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安全、高效与节本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攻关。

3.动植物疫病防控与农产品安全。积极开展农产品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保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

4.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产业化。优先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现代服务业技术

大力扶持科技信息服务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以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示范推广为契机,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大力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通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交易、服务管理、服务集成等核心技术,构建专业的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服务平台,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与创新发展能力。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科技提升工程

围绕我市主导优势产业,重点实施“科技提升百千万计划”,促进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竞争力。

1.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普知识的宣传。通过编发政策指南,组织开展大型科技宣传活动,办好《乐清日报》“科技视线”、《乐清科技信息》、乐清科技信息网等载体,继续“炒”热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公众科学素养。

2.培育百家高新技术企业

以国家智能电器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抓住国际新兴产业调整的重大机遇,积极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3.促进企业开发千项新产品

大力发展智能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超前谋划、突出重点、内联外引,培育我市产业发展新引擎。积极支持企业高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千项新产品开发计划”。

4.引导开发万项专利技术

继续抓好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市)。完善落实专利奖励政策措施,鼓励原始创新,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十二五”期间,加强“百家专利示范企业建设”,每年培育各级专利示范企业25家以上,专利示范企业累计达到200家以上,专利授权量争取新增15000件。

(二)实施创新体系健全工程

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企业及其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1.加大科技政策引导力度

首先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促进自主创新、科技帮扶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和科技项目经费的扶持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二是加大力度引导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三是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引进,积极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提升产品档次。

2.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继续实施“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数达到10%以上。扶持培育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研发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重点抓好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引导培育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在上海、北京等地以至发达国家设立科技转化平台,吸引大院名校在我市设立合作研发机构。积极完善技术市场,发展科技中介,拓宽成果转化渠道。

3.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联动为核心的技术研发新体制。针对本市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制定和实施技术研发专项计划,组织企业采取院校合作、企业联合、创新联盟等形式瞄准行业高端产品开展研发攻关。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和多家企业联合共建开放共享的共用技术平台,提升技术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和研发创新产品的能力。

4.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组建孵化器专家顾问团,建立成功企业与孵化企业创业辅导机制,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引进大院名校共建载体,加大孵化种子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把乐清科技孵化创业中心打造成国家级孵化器;投资建设第二个百亩孵化器——科技创新园,努力打造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发动各方面力量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使之成为科技企业加速器。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努力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创业——加速发展——产业化的成长路线图计划”。

依托“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低压电器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省派乐清工业电气块状经济专家服务组”,充分借力高校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科技创新服务。切实有效地建设“省低压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强强联合”,将我市低压电器真正做强。争取在“十二五”的末期,将低压电器的省级平台打造成国家级平台。

(三)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各项制度,健全培养、引进人才的体制,建立更加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雄厚的人才智力基础。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打破传统人才管理模式和用人观,淡化人才归属性,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人才观。建立“柔性”用人机制和人才租赁机制,开辟引进特殊人才的“绿色通道”,建立分类专家库、在线科技人才库,搭建企业人才双向交流平台,千方百计培育和引进支柱产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实现引凤筑巢、高位嫁接、共创双赢。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在继续实施“科技进步奖”、“科技人员突出贡献奖”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优秀创新团队奖”评选工作,从不同层面给创新型科技人才以更多的鼓励,更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强化人才环境建设,提高人才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3.强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着力把科技研发、服务机构和科技孵化创业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成人才孵化器,将项目技术孵化和人才孵化相结合,以项目孵化引领人才成长,把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成为乐清产业人才聚集的高地、打造成实用型人才的孵化基地。

4.加强分层次人才培养

推进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机制。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开展交流合作等方式,多层次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推进企业“二站二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企业研发、项目对接、技术转移和培养本土人才服务。依托大院名校,坚持组织工业电气等主导产业的企业技术骨干理论系统培训,组织开展骨干企业技术人员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逐步夯实技术研发的队伍基础。

(四)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和扶持方式,营造公平竞争、高效运作的发展环境,为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的延续创造条件。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强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进一步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业务培训,帮助企业培育一批精通知识产权业务、熟悉知识产权法规、了解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人员。

积极开展主导产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逐步探索建立产业专利预警机制。指导和支持企业对具备专利条件的自主知识产权及时申请专利,对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建立保密制度,落实保密责任。

2.优化科技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咨询机构、专利代理和群众科技组织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努力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提供各类服务。积极推动技术市场发展,发挥网上技术市场和各类科技信息网站的作用,为企业开展科技交流,进行技术、成果、专利等交易搭建服务平台。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引导其将服务范围由龙头企业和典型示范户向面上延伸。探索建立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打通科技成果与资本结合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3.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依靠科技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切实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管理和监督工作,全面落实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能力,避免和减轻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充分发挥市遥测地震台作用,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4.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加强科普和人文教育,开展各类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依托各类科普示范基地,以科技图片展、科技讲座、专家咨询等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强民众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理念教育,增强民众的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应用科技知识的能力,使学科学、用科学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形成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良好风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动摇,党政一把手对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负总责。充分发挥市科教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提高科技决策、组织和协调水平;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抓好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管理、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科技信息服务等职能工作;调动各镇、街道的积极性,完善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加强软科学研究,为决策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二)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探索各种科技投融资的有效形式,构筑比较健全的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为支撑、民间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到2015年,市财政科技支出争取达到本级地方财政支出的5%以上。加强与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的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资金的支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运用担保、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各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三)健全政策体系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鼓励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落实国家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激励措施。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建立有效人才激励机制,确保能“引进人、用好人、留住人”。采取“政府直接牵头,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牵头、大院大所负责”、“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政府适当支持”等多种运行机制,推动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的建设。

(四)营造社会氛围

加大对科技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科技企业、科技产品等的宣传,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观,提高人民群众科技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我市上下关注科技、依靠科技和应用科技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创业环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