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 十三五规划
  • 成文日期:

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22- 08- 02 09 : 19 浏览次数: 字体:[ ]

《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简称《乐清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乐清市委关于制定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规划,也是未来五年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第一节 “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发展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集工贸旅游港口为一体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大城市”定位,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砥砺奋进,扎实有为,圆满完成“十二五”的既定发展目标和任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6.8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59728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十二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8.3%和7.4%,经济发展下行见底早、反弹快,新常态下“中高速”换挡逐步到位。发展效益较好,财政总收入124.08亿元,年均增长12.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15亿元,年均增长13.3%。发展后劲较大、活力较好,五年累计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078.8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8倍,2015年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占限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达75.8%和40.0%。

说明: http://zjjcmspublic.oss-cn-hangzhou-zwynet-d01-a.internet.cloud.zj.gov.cn/jcms_files/jcms1/web2678/site/picture/-1/190114092803783387.jpg

2、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3.3:59.8:36.9调整为2015年的2.7:51.0:46.4,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双轮驱动格局初现。工业强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温台地区率先创成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位居温州市首位,2015年在全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升至第5位,其中结构调整指标首获第1位,绿色发展指标居第3位。服务业全面进入10%左右的高增长轨道,南虹广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相继建成,正大新生活城市中心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开工,城市商业人居氛围持续集聚,文化产业培育成绩显著,“互联网+”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成功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铁皮石斛产业成为温台地区首个产值超10亿元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集群。

3、城市建设获得新成效

城市框架逐步拉开,综合功能和品质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八纵十横”道路网、五大中心和“一环二横三纵”城市绿带基本建成。柳白新区规划建设实质性启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围垦造地和低效土地再利用,建成乐海围垦、胜利塘北片围垦、乐清湾港区南区一期围(海)涂,全面拓展发展空间。交通、水利、市政、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完善,乐清湾港区一期2个5万吨级多用途码头、雁楠公路乐清段、雁荡山旅游环线、市区中心公园、客货运中心、体育中心、220kV乐成变等一批项目相继竣工,沈海高速复线、疏港公路、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104国道虹桥至乐成段、文化综合体文化公园、旧城改造“二区五路”安置房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

4、社会民生实现新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镇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为1.86: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深化,截至2015年底,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1.2%,新型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参合率达到98.8%。市场物价总水平和社会粮情保持稳定。通过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一系列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实,切实提升了社会和谐文明水平。顺利通过省、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评估验收,全市实现社区学校100%全覆盖。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评,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强市、省级慢病防控示范区和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市。周昌谷艺术馆等建成开放,实现农村体育场地100%全覆盖,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5、生态建设开创新局面

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三沿整治”为引领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完成“三改”面积156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6.62万亩,成功创建省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经济低碳化、循环化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削减16.0%、20.9%、16.5%、14.1%,均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6、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16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改革红利不断显现。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和住房财产权抵押转让、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受立案制度等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农村住房权抵押试点县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五张清单一张网”加快实施;成功列入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扩面试点县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6家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要素配置机制改革稳妥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柳市小城市培育试点扎实推进,成功列入国家首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乐清湾港区水陆域开放获批,一期南区正式开港。

总体看,“十二五”时期乐清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在经济下行时力促实体经济回归,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二是始终坚持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在新常态背景下用好转型升级组合拳,作为温州赶超发展排头兵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三是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从产业优化、城市建设、人民增富等多角度统筹推进开发建设,力促“九镇八街道”走一条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错位发展之路。四是始终坚持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活力的改革导向,进一步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乐商资源培育成为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的强大动力。

说明: http://zjjcmspublic.oss-cn-hangzhou-zwynet-d01-a.internet.cloud.zj.gov.cn/jcms_files/jcms1/web2678/site/picture/-1/190114092803838170.png

第二节 发展背景

“十三五”时期,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但是,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全球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和区域贸易规则的主导权争夺加剧。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需要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我市看,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县域治理模式再造的创新期,发展速度仍将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内运行,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为主加快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转变,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加快向投资和创新双轮驱动转变,城市经济形态由县域经济加快向都市区经济转变,要素支撑体系从主要依靠土地扩张、劳动红利、间接融资等传统粗放型方式,加快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直接融资等集约型的支撑方式转变。

总的看,“十三五”时期,我市面临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完全可以有所作为,集中力量办好既该干成、又能干成的大事,不断厚植新优势、开拓新境界、创造新格局。展望未来,我市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加快重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厚积薄发,未来五年优势更加突出,机遇前所未有,但劣势必须直面、挑战亦不容忽视。

1、优势

综合实力雄厚。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利润占温州全市比重分别达到1/6、1/6、1/5、1/4和1/3以上,是温州第一强县(市、区),也是全省14个工业产值千亿县市之一。2015年,全市产值亿元及以上工业企业达204家,“十二五”期间新增3家A股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和6家上海股权托管中心挂牌企业,为“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财税基础和增长潜力。

禀赋资源独特。拥有浙江重要的湾区之一乐清湾,铁公水交通网络便捷畅通,北通宁波-舟山港、南连温州大都市区主轴,东达日、韩、台湾,向西辐射浙西南的交通联系,区位优势独特。拥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雁荡山和4A级旅游景区中雁荡山,连同乐清湾、楠溪江和众多美丽乡村,形成集山海风情、江南水乡和人文气息为一体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独特。

人文资源丰富。乐商资源和人脉资源丰富,40余万乐清人外出经商办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外乐商创造了相当于乐清本地两倍的生产总值,在全国累计投资1500亿元以上,创办企业4000余家,现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1.8万多人,是推动我市转型发展强大的资源支撑。历史文化悠久,有千年建县史,人文荟萃,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先锋城市,为“温州模式”的开创做出重要贡献,民营经济发达、社会创业氛围浓厚,高度契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导向。

2、劣势

产业优势消退。工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在短缺经济时代依托低廉劳动力、低端产品和低价竞争形成的竞争优势,正在退化为竞争劣势,定价权和话语权缺乏,存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倾向。服务业还处在鱼龙混杂、各自为政状态,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体现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受要素制约因素影响,大量低小散企业升级困难,一些大企业产生外迁意向,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档次服务业龙头企业匮乏。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自主创新方面的指标大部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城市集聚不足。城市核心区辐射力不强,规划管理和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功能与其他同等规模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市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常住人口对城市化成果的享受程度较低,全市近一半人生活在农村和半城市化地区,60余万外来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城中村和城边村,“小城市、大农村”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体制难题未解。政府投融资体制还延续着“财政管吃饭、建设靠土地”的传统模式,在国有资源、资本整合,融资平台搭建、优化,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还存在重前置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和项目履约评价的问题,低效企业淘汰退出机制和全市范围内要素交易机制有待建立。基层社会治理中渠道协商对话机制有待完善,需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发挥更大作用。

3、机遇

科技产业变革的机遇。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个性化定制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已成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变革的主流趋势,我市工业基础好,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已有大量探索,有望再塑先发优势。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正在成为“工业4.0”、“互联网+”背景下产业组织新形态,我市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有望在这种转型中再次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交通区位提升的机遇。“十三五”时期,随着温州市域铁路、高铁和铁路货运支线、高速道路和国道、港口设施等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我市的交通网络将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中速走向高速,为深度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海峡两岸合作和温台都市圈发展提供了更好支撑,有望迎来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优进优出。

全面改革红利的机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改革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空前,以提高供给质量、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为特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将为我市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创造良好的条件。

4、挑战

区域竞争激烈。从长三角看,上海、杭州等先发地区拥有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尤其是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宁波-舟山港成立,我市缺乏高位势、高能级平台的不足将进一步凸显,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从温州全市看,“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总量仍然能保持领先,但是增速优势保持难度增大,“追兵渐近”可能动摇我市的地位。

风险防控艰巨。进入“十二五”中后期以来,我市银行不良贷款和不良率一直高位运行,互保联保产生的资金链危机对民间金融生态和信用生态产生较大冲击,当前金融风险虽然总体稳定、可控,但是潜在风险依然存在,有待在“十三五”时期逐步化解。

要素约束加强。“十三五”时期,随着节能减排降碳和从严用地、用水管理等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我市的产业发展将受到更多资源环境领域的管控,转型升级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劳动人口规模减小,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也将面临更多压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五市六城”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加快转型发展、赶超发展,确保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实现“四翻番”目标,着力打造中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当好温州“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的排头兵,建设富裕、文明、美丽、现代的港湾都市区。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根据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山海联动、产城融合。坚持精准施策补好短板,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形成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产·城·人”深度融合、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发挥雁荡山和乐清湾的资源优势,推动“山上乐清”和“海上乐清”联动发展、开放发展,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集聚辐射能力。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以人为本推进城市与产业的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六城联创”,培育文化软实力,切实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存量提升、增量引领。坚持以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主动力,适应经济新常态调结构促转型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着力培育壮大增量“新动能”,下大决心提升改造存量“旧动能”。瞄准全省乃至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服务模式,加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拓展增量新空间与挖掘存量新潜力并举,加快围垦工程向海洋要地,加快低丘缓坡开发向山区要地;全面推动低效土地再开发利用,通过增量撬动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环境优化、和谐惠民。坚持共享发展,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构建县域治理体系、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切实改善政务环境、营商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努力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有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提高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力争在促进社会和谐包容,市民安居乐业上取得新突破。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乐清。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十三五”时期,我市总体的发展定位是富裕、文明、美丽、现代的港湾都市区。

具体包含五方面内容:

——工业强市。以创建省级工业强市为主载体,坚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现代服务经济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相结合、培育大企业与扶持中小微企业相结合,全面振兴工业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我市打造成国内领先的工业强市。

——港口大市。充分发挥乐清湾港区、七里港港口资源和公铁海空联运优势,以城市发展为依托、港口开发为龙头、临港产业为支撑,促进城市发展和港口建设相互交融,实现湾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海洋环境有效保护,着力打造浙南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大市。

——旅游名市。充分发挥雁荡山龙头带动作用,深度挖掘中雁荡山和乐清千年古县文化底蕴等资源优势,加快推动雁荡山与中雁荡山、山上雁荡与海上雁荡、雁荡山与楠溪江、雁荡山景区与美丽乡村联动发展,构建“大雁荡、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格局,努力建设集旅游休闲、会展演艺、健康养生、人文艺术于一体的优秀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现代都市。以“两美”建设为目标,以新型城市化为引领,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加快“一心两翼”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增强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努力建设城乡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形象鲜明、文化底蕴彰显、人居环境优美的滨海型、智慧型、组团型现代都市。

——活力城市。大力弘扬乐清人“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深化改革凝聚发展动力,以创新驱动释放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创业城市向创新城市转型。依托温州“五大国家级改革试点”,坚持先行先试,积极谋划各具特色的改革新试点,立足产业优势和区域资源,全力构筑创新发展大平台,着力打造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突出、县域治理高效清明的活力城市。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市的奋斗目标是确保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实现“四翻番”,着力打造中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十三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指标在全省各县(市、区)晋级升位。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保持在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12%以上,“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000亿元左右。

——创新能力更优。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成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基本形成,增长动力更多转向创新驱动,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13.2万元/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8%,“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500件。

——城市能级更高。以交通为重点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区位优势、综合承载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大大增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力争全市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提升,重点区块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乡二元结构有效破除,新型城镇化体系加快构建,县域经济加快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民生福祉更好。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就业创业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十三五”期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万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均达到8%以上。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效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生态环境更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单位生产总值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消耗持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顺利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初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工作有力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性改观。

——体制机制更活。“十三五”期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域治理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法治乐清”建设全面深化,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平安建设不断深化,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高。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表2:乐清市“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表2:乐清市“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完成值  

2020年  

目标值  

年均增长率%  

指标  

属性  

创新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66.82  

1165  

8左右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20.40  

24  

2.5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390.97  

535  

6.5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355.46  

606  

10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59728  

87000  

7.1左右  

预期性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24.08  

174  

7左右  

预期性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64.15  

90  

7左右  

预期性  

4  

限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55.15  

980  

12以上  

预期性  

[2078.80]  

[4000]  

—  

预期性  

5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46.4  

50  

—  

预期性  

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53.6  

60以上  

—  

预期性  

7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2  

2.8  

—  

预期性  

8  

发明专利授权量  

件  

[1217]  

[1500]  

—  

预期性  

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14.78  

507  

10左右  

预期性  

10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10.59  

13.2  

4.5左右  

预期性  

协调均衡  

11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  

66  

70以上  

—  

预期性  

12  

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9.6  

19.6  

—  

预期性  

13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乡居民  

元  

38680  

64500  

8.7  

预期性  

城镇  

元  

46352  

74900  

8以上  

预期性  

农村  

元  

24891  

40200  

8以上  

预期性  

14  

互联网普及率  

%  

65  

80  

—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5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6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17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40.65  

18  

单位生产总值耗地量  

平方米/万元  

23.2  

22.9  

—  

约束性  

19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绿色生态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  

吨  

—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吨  

—  

氨氮  

吨  

—  

氮氧化物  

吨  

—  

21  

空气质量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微克/  

立方米  

35  

≤35  

—  

约束性  

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  

%  

94.5  

≥90  

—  

约束性  

22  

主要水系劣V类水质比例  

%  

55  

0  

—  

约束性  

23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  

53.2  

53.5  

—  

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227.84  

264.12  

—  

约束性  

开放合作  

24  

集装箱吞吐量  

万标箱  

46.67  

80  

—  

预期性  

25  

外贸进出口  

总额  

亿美元  

20.98  

26.8  

5左右  

预期性  

出口总额  

亿美元  

20.19  

25.8  

5左右  

预期性  

26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19  

[1]  

—  

预期性  

共建共享  

27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2.02  

[7]  

—  

预期性  

28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人  

3.09  

3.5  

—  

预期性  

29  

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  

张  

30  

50  

—  

预期性  

30  

人均期望寿命  

岁  

80.13  

80.5  

—  

预期性  

31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套  

[1629]  

[1874]  

—  

约束性  

3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15  

0.067  

—  

约束性  

注: 1. [    ]内为五年累计数;  

2.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三五”期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累计价格指数分别按1.02、1、1.05计算,居民消费累计价格指数按1.1计算;  

3. 除人均可支配收入3项指标以外,其余人均指标均为户籍人口口径;  

4. 指标同时设置绝对值目标和增速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增速目标为准。  












第三章 着力统筹协调,打造港湾都市功能新品质

深入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多规融合”,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因地制宜推进小城市和特色中心镇建设,加快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全面改善城乡发展环境面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港湾都市区功能品质。

第一节 优化市域空间结构

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切实发挥主体功能区划在市域空间开发中的总控性作用,按照全市“一张图一盘棋”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多规融合”。加强对市域空间的长期谋划和底线管控,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大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镇建设用地控制线三条红线。实施差别化财政、土地、环境等政策,促进产业、人口和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构建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的空间开发格局,切实达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说明: http://zjjcmspublic.oss-cn-hangzhou-zwynet-d01-a.internet.cloud.zj.gov.cn/jcms_files/jcms1/web2678/site/picture/-1/190114092804142106.png


图1: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图

加快市域功能分区建设。依据主体功能区划,根据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式的不同,原则上以甬台温铁路线(乐清段)为界,规划建设南“城”北“游”的市域功能分区。南部次区域沿乐清湾和瓯江向东向南拓展,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产业发展平台、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全力打造沿乐清湾的现代产业与海洋经济走廊。北部次区域以休闲旅游和生态保育为主要功能,依托雁荡山、中雁荡山的山水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生态旅游经济,适度适量安排绿色、无污染工业,全力打造沿雁荡山的旅游经济画廊。  

强化区域协作联动。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科学布局并有力推进“一湾五区”建设,打好“港口经济+湾区经济”组合拳,探索环乐清湾推进湾区基础设施互联、沿湾产业提升、湾区新城建设和湾区环境综合保护,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港产城融合的战略基地和温州迈进“东海时代”的核心增长极。积极融入温州大都市区发展体系,顺应温州城市发展由“沿江”向“滨海”的战略趋势,以交通设施互通互联为先导,促进同城化发展,强化与温州主城区、楠溪江流域、大小门岛在城市空间结构、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等各领域的衔接对接,打造温州大都市区北翼美丽副中心。

第二节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着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以城市转型引领经济转型,重点规划建设面积12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超百万的“一心两翼”现代化中心城市,推动面向乐清湾、瓯江口转身、转向、转型,实现产城深度融合、联动发展。重点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围绕“出精品,树形象,聚人气”,加快推进四个特色小镇、两大慢生活区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务居住、行政办公、文化教育、金融服务等产业,加速形成正大新生活城市中心等一批现代都市核心地标,推进特色街区建设,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南翼柳白新区重点建设中国国际电工电器城会展中心、销售中心和正泰乐清创新创业园等项目,加快打造成为国际电工电气产业城和现代商贸集聚区。北翼虹桥港口新城充分利用和发挥虹桥传统商贸和专业市场优势,推动港城联动发展,加快打造成为集商贸和临港工业于一体的综合型港城。

深入推进功能区建设。乐清经济开发区利用围涂空间拓展发展规模,做实做大产业建成区、做强做优产城融合区、做精做细生态智慧岛,鼓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乐清湾港区积极推进空间拓展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强化招商引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进以乐清湾港区为主平台的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基本形成。雁荡山风景旅游区深入构建“一核、四区、三带”旅游空间格局,以雁荡为核心,引领大荆乡村旅游区、仙溪文化旅游区、芙蓉山水旅游区、清江海洋旅游区协同发展,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带、雁楠山水景观带、沿溪文化体验带,实现联动发展。中雁荡山风景旅游区深入推进中雁荡山、灵山、淡溪景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中雁山水清心旅游、灵山古村休闲旅游和淡溪生态文化旅游三大特色板块。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以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功能等级,加快构筑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柳市镇以国家先进电工电气制造基地和温州都市区副中心重要城市组团两大主体功能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由“镇”向“城”转变。大力推进区域型特色中心镇建设,北白象镇瞄准建设“现代工贸新城和宜居江南水乡”目标,全面建成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现代商贸集聚区和美丽乡村示范区。虹桥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传统电子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淡溪镇以“生态镇、旅游镇、历史文化镇”建设为抓手,建设慢生活小镇。清江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现代物流、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高水平全面小康样板镇。大荆镇发挥区域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打造宜居宜商宜创业的现代化小城市。雁荡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民生惠镇、创新强镇”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旅游名镇”。芙蓉镇充分利用处于“雁楠飞”中轴的有利位置,努力打造集工贸、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城镇。仙溪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强镇”战略,努力打造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生态休闲、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旅游镇。推进磐石、蒲岐、南岳、南塘、湖雾、岭底、智仁、龙西等乡镇有序特色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

第三节 加快城乡一体发展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积极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特色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深入实施美丽乡村“五改五治、五美五增、五好五进”行动。深化“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精品线、示范乡镇(街道)、精品村建设,积极培育美丽乡村样板户,努力打造精品样板,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强化农房设计服务,彰显江南农房特色。有序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和旧村改造工作,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农房集聚区。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展各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推进小城市和中心镇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柳市小城市培育,加快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实施产城融合机制、金融服务机制、土地要素流动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城市管理体制等五大领域创新改革,打造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柳市样板”。深化“强镇扩权”改革,赋予中心镇相应的经济发展、便民服务、综合执法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增强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  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新社区集中、农民向市民过渡、农村向社区转变,实现收入来源非农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市区和各建制镇的落户限制。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严格执行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制度,积极拓展居住证的使用功能。合理引导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第四节 提升城市功能面貌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着力打造“八纵八横入口”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重点加快推进温州市域铁路S2线、甬台温高速复线、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瓯江北口大桥、104国道虹桥至乐成段、228国道乐清段等重大工程建设,实现“0.5-2.5-3.5”小时交通圈。以“强库、固堤、扩排”为重点,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加快建设长石岭水库、樟布岙水库,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坚持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重,科学有序推进翁垟围垦、乐成围垦、乐清湾港区拓展区围垦等项目建设。完善市政道路网、市政管网、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强化能源供应保障,推进浙能电厂三期、甬台温输气(油)管道以及输变电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正泰1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加快城市燃气管道建设。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线的改造建设,推行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继续依法依规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十三五”期间完成“三改”类项目整治面积1000万平方米,完成处置违法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拆改用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农村保障房总面积387万平方米。以“单元细胞”为创建载体,以点带面、积小成多,稳妥推进“无违建”县(市)创建,加强拆后空间改造利用,做好“拆改用”结合。推进城南街道南草垟村和水深村、柳市镇长虹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安置拆迁总户数3646户以上。实施乐成街道东门片C区、南门片A区、西门片通井街区块改造,促进旧城区有机更新。做好占道经营及流动摊贩、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深入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深化“四小车”常态化严管,全力开展交通拥堵治理,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推进公交提速,到2020年,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19.6%。理顺路灯管理体制,实施路灯高效规范化管理。深入实施“绿化、美化、彩化、亮化”工程,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统一城市灯光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设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城市夜间亮化工程,开展街景立面改造,打造城市新景观、新形象。

推进“智慧乐清”建设。完善云、网、端三级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以市民和企业服务为核心、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立信息普遍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引导公共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带动大数据挖掘和智能化应用。建立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整合资源,进一步拓展市民卡在商业消费、公共事务中的应用。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化,重点推进智慧城管、智慧城建、智慧水利、智慧环保等一批应用工程,打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民政、智慧旅游等一批服务平台。

第五节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乐清人精神。发扬乐清“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传统,进一步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努力将区域独特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强大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实施核心价值普及、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礼堂建设、最美风尚培育、网络空间清朗、社会诚信建设“六大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着眼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全域文明创建”模式,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继续深化“最美乐清人”主题宣传教育,培育和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建成一批好人广场等基地,打造一批品牌道德活动,设置一批有影响力的民间道德奖,充分发挥“最美”更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和影响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开展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家风家训活动、校训育人活动、新乡贤文化培育活动等,打造区域道德品牌,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强化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加强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掌握看家本领。推动理论普及方式创新,推出“理论宣传+互联网”等一批理论宣传品牌产品,深入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理论宣讲。加强现实问题研究,结合我市改革发展实践,借用国内高层次研究力量,努力形成一批有分量、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打造党委政府的智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乐清+”等一批优质新闻产品和新型主流媒体,提高全媒体宣传能力。制订重大主题宣传预案,建立健全重大主题宣传协调联动机制等“3项制度”。建立媒体监督、网络监督、市民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做大做强“电视问政”、“网络问效”等监督品牌。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监测制度,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加强网上内容建设,团结一批红色意见领袖,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乐清文化形态及内涵,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特色,不断增强我市文化影响力。加强南怀瑾故居、梅溪草堂等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发挥文化名人效应,推进传统文化传承,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合理开发古城区和古运河,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沿乐琯运河打造十里历史文化长廊。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推进南閤牌楼群、高友玑家族墓地等抢救性保护与合理开发工作,强化黄坦硐、南阁、北阁、黄塘村等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做好黄杨木雕、细纹刻纸、蓝夹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打造非遗(主题)小镇,到2020年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分别达5项、22项、100项和150项。

第四章 着力创新驱动,打造“两创战略”示范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完善提升市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

第一节 更大力度推进创新主体培育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创新资源,争取实施一批国家级科技项目,争取创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激励企业开展各层次的合作,加快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到2020年建立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国家、省、温州市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共50家,争取我市企业R&D活动人员数达到2.1万人。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造以智能电器、物联网技术、新能源系统技术为重点领域的企业科技创新集群,切实提高企业在创新成果应用、行业标准制定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和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建立多元化、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工作机制。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推动人才“十条新政”落地实施,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措施。深入实施“雁荡英才计划”和“计划”、特级专家、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定期发布重点人才引进目录,大力引进乐清创新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完善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与高校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强化人才自主培育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支撑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创新转型。大力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三转一市”,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做强一批民营骨干企业,做大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尽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为支撑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从规模优势向影响优势、从质量优势向品牌优势、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加快高端高质民营创业资本、创业团队的引进,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进入更多领域。

强化产业创新平台支撑。围绕四大国家级战略平台、省级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两个分区、特色小镇和小微企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在乐清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产·城·人”融合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新城,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不低于7%,到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2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率23%以上。全力推进六大龙头企业产业园、十大服务业集聚区和一批电商产业园建设。深化“计划”产业园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温州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功能。  第二节 聚力建设创新平台载体

积极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平台。优先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存量建设用地,同时利用海涂围垦、低丘缓坡地开发等新增发展空间,以解决小微企业发展空间为目的,规划建设15个小微企业创业园。同步建设办公、生活、环保、研发、监测等生产性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小微企业创业园打造成集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平台。鼓励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创新,积极筹划大学生创业园等各种形式的创业孵化器,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结合老工业区、企业旧厂区和“退二进三”区域的更新改造,积极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不断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创业孵化器,促进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支持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  全力建设特色小镇。坚持用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打造体现“众创”的乐成中心城区创富港湾小镇;体现“科创”的柳白新区智能电气小镇、经济开发区智慧小镇、医岛小镇和虹桥电子信息小镇;体现“文创”的雁荡山月光小镇和乐成中心城区蝴蝶文创小镇;体现“农创”的铁皮石斛养生小镇。明确产业定位,抓好空间布局,强化项目组合,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努力形成以特色小镇为核心的新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引领电气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六大新兴产业发展。


图2:“十三五”时期八大特色小镇布局图

第三节 倾力营造最优创新创业环境

加快营造万众创业的良好氛围。大力培育勇于创业、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着力构建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支持大学生创业,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完善全民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和创业信息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项目、融资、技术等咨询和指导服务。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资金,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对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把政府采购与支持创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落实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探索建立与企业研发投入相关联的科技经费补贴激励制度,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探索建立科技与新兴产业“拨改投”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引导性。推进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运行规范、诚信高效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积极创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支持交易机构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交流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加快中国(温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乐清分中心建设,加快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审理速度,探索开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法律援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

推进“两创”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快引进各类科技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风投、创投、产业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向创业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发展联合投资等新模式,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促进在我市形成由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组成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协同联动。拓宽创业投资资金供给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大众创业。推动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隔离的前提下,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市场化长期性合作,推动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支持。

第五章 着力转型创新,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深入推进“一六五”产业发展计划,全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现代电气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构建支柱产业引领、新兴产业驱动、特色产业突出、产业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培育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推动电气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电工电气产业的话语权和整合度,加快从单一的低压元器件领域向成套设备、智能电气、智能电网、高压、特高压等高新领域拓展,重点推进绿色电气产业链和智能电气产业链两条主导产业链建设。继续加大对电气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产业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在特定领域拥有技术独特性、较强市场竞争力、能带动产业关联性和示范性的行业标杆企业,补齐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区域品牌创建”两大短板。扶持区域内零部件配套企业成长发展,在块状小行业中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巩固提升电气产业零部件专业化生产的配套优势和物流优势。鼓励电气企业抱团组建联合集团或提供产业链式整体方案,在管理、设施平台、招投标信息等方面实现共享和资源整合。集中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强侵犯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的查处打击。全面遏制低价低质竞争,重视和发挥各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

推动“乐清制造”向“乐清智造”转型。紧抓新一轮工业4.0革命的重大机遇,统筹发展电气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四换三名”工程为主抓手,大力实施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战略,努力实现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进两化融合,完成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建设,争取列入省首批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基地)。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努力实现重点产业领域内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覆盖面、智能制造模式覆盖面、云服务平台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智能工厂覆盖程度明显上升。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紧紧抓住国家、省推进机器换人等政策机遇,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关键产品进口替代为发展目标,培育以工业机器人、智能测控装备和成套智能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精密模具、数控机床、气动工具等高端基础装备的精益智造优势。发展信息经济产业,支持应用领域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以专用芯片设计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将我市建成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领先区和创新发展先行区。联合攻关或引进射频识别、新型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物联网络、应用系统集成、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等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电气和信息经济两大产业,以电工合金、高分子、工具合金、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五大方向为目标,着力提高工业电气新材料和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等配套材料的国产率,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核心技术。发展生命健康制造业,大力开发高性能医疗器械和推进生物医药的孵化产业化,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发展临港制造业,结合乐清湾海洋资源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交通装备制造业,推进造船业转型升级,发展游艇制造和配套产业。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发展临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构筑现代港口物流体系,建设具备集装箱物流、散货集散等功能的乐清湾港区现代物流园,推进煤炭、水泥建材、能源化工中下游产品、木材、粮油等交易平台建设。提升现代航运能力,加快开辟集装箱航线,积极推进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海河联运、江河联运等多式联运并举。积极推进邮轮、游艇服务基地建设。发展陆路物流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产业基地型物流、专业市场型物流、快递及电子商务物流和城乡配送物流等四大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两园五中心”物流业空间发展格局。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雁荡山国家首批5A级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的龙头带动作用,建设雁荡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沿山老区旅游画廊(绿道2号线)做精北部山水休闲旅游线,沿104国道做大中部都市休闲旅游线,沿乐清湾193公里海岸线做强南部滨海休闲旅游线,努力创建1-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农(渔)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人文景观旅游,培育旅游新业态。积极推动配套旅游综合体落地,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现代商贸业,改造扩建一批老商贸中心(市场),积极稳妥推进城市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建设,大力培育南虹、正大新生活、浙报·蝴蝶广场等新兴时尚商圈。谋划建设汽车交易中心,鼓励汽车等高端耐用消费品消费。整合提升专业市场,促进塑料、铜、钢铁等生产资料交易流通。开展集中连片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社区商业发展,推进社区便利店、社区菜店建设。大力发展商业自主品牌,开展“中华老字号”和“浙江省老字号”认定工作。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网络经济产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到2020年,全市网络经济零售额达200亿元,培育各类电商平台、专业行业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以及线上线下创新交易平台12个以上。继续推进阿里巴巴乐清产业带发展,到2020年,实现入驻中小型企业3500家以上。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设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开发电子商务特色村。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培育发展微商经济。发展特色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完善投融资担保机制,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发展时尚工业设计和会展业,重点发展有助于提升制造水平的专业设计,培育设计师品牌工作室,支持工艺大师工作室发展壮大。探索建设网上设计师交流平台、网上设计交易服务平台,提升企业时尚设计能力。支持时尚会展产业发展,提升中国电器文化节的品质、档次和知名度。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积极对接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业、酒店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楼宇经济。培植高效优质商务楼宇,鼓励楼宇业主引进发展企业决策、研发、营销和结算等机构,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单位空间面积产出最大化。重点引进区域性总部企业机构,推进总部经济园二期建设。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时尚文化产业,按照“两区两带”发展规划,重点在中心城区打造以“O2O+文创+孵化器”、“创客空间”等为特色的“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柳白片打造以电气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和工艺美术为特色的“柳白智造创意产业集聚区”。在虹桥、淡溪、白石、石帆等镇街打造以农博园、民宿等为特色的“环中心都市慢生活休闲产业带”。依托雁荡山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雁荆文化旅游产业带”,“十三五”期间建成10家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100家以上重点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5%以上。发展生命健康服务业,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重点发挥好温州医科大学的资源优势,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服务领域。通过建立养老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发起设立养老机构。支持实体医院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网络医院,构建以智慧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的健康信息服务产业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鼓励住房消费,稳定住房价格,切实满足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大建筑业发展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积极推动建筑业总部建设及后方基地建设。

第三节 推动都市型农业发展现代化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建成“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联营合作,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到2020年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面达到60%以上,农村土地流转率70%以上,农业“走出去”范围更加宽广,域外农业产值超50亿元。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三带一园两区百村”总体布局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特色效益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持续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特色农业精品园,加快形成特色农业块状经济。着力提升铁皮石斛特色产业,打响“中华仙草、雁荡石斛”的口号,加快铁皮石斛附生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铁皮石斛、茶叶、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渔业)、森林生态旅游业和景观农业等新型业态。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全面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做好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整合优化各类粮食补贴政策。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广高效农作制度和生态种养模式,深入挖掘稳粮扩面增产增效潜力,保持粮食生产面积在38万亩左右。大力发展“订单粮食”,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加强省内外粮食产销合作。加快我市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推进乐清湾港区地方储备粮第二中心库、柳二仓“危仓老库”改造以及部分重要储备粮库区改造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鼓励和引导社会化储粮,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和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实现地方储备粮库容7.98万吨,确保全市粮食应急供应能力72天。

以深化改革凝聚发展动力,以市场决定、政府有为为导向,加快推动一系列具有重要牵引带动作用的改革,切实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大趋势,不断丰富开放发展内涵,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第六章 着力改革开放,打造县域治理能力新优势

第一节 建设现代法治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建设透明高效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五张清单一张网”,进一步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清理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并联高效审批机制,深入推进负面清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改革试点,建立完善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机制,全力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以“数字财政”建设为契机,形成财政大监督制度化管理体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公平准入机制,消除影响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建立公平公开的中介市场竞争机制,规范中介机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推进消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强“法治乐清”建设。坚持法治思维、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增强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坚持严格公正实施法律,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及纠错制度。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深化行政非诉执行案件“裁执分离”府院联动机制,构建“三位一体”执法办案体系,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基层组织、部门、行业依法治理能力,规范“小微权力”运行,发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健全普法和依法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法律工作者的培养力度,有序增加律师从业人数,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政府资金、专项建设债券的引导作用,形成“政府+金融资本”、“政府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机制,吸引境内外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运营。挖掘旧城资产,加快国有公房腾退回收和地块开发,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各类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功能,建立资金池,实施滚动投融资。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市各类资金支持,多渠道解决项目资金筹措。主动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各类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用于旧城、旧村改造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等领域。推进专项资金管理基金化,实现财政资金由点对点直接支持向产业基金引导转变,走出一条财政杠杆撬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新路子。

积极推进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共同发展,强化党管武装,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把后备力量抓紧抓实。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思路,积极发挥民营企业科技优势,保持和推进一批军民共用的科技产品。充分考虑国家经略海洋战略,大力加强以乐清湾港区建设为重点的海上、陆上交通战备建设,部队有需求的工程优先安排。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使国防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发挥军地双方优势,加强军警民协作,为创建平安乐清、美丽乐清作贡献,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第二节 深化县域经济综合体制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湾区经济区域统筹发展机制,设立并规划建设乐清市湾区经济试验区,加快形成“开放引领、区域联动、产城融合”的湾区经济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电气产业集群化、品牌化、标准化、科技化、资本化发展,全面提升电气产品的自主核心技术含量、品质档次水准、品牌文化内涵,推动电气产业集群向高度智能化、精细化制造领域迈进。扎实开展“三去一降一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重组,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逐步去除实体经济中的严重过剩产能;完善土地供应机制,落实税收、房贷和购房补贴政策,逐步化解区域性、结构性房地产库存;继续开展风险企业处置攻坚,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取消、免(停)征、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涉企、社会团体收费,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社保成本、税费负担、财务费用,逐步降低企业成本;建立健全改革机制,着重补齐区域规划、城市功能、基础设施、资源要素配置四大区域统筹发展短板和产业品牌、市场拓展、科技支撑、企业制度创新、金融体系五大产业转型升级短板。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特点,建立公开公正的综合效益评价机制,深入推进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扩面试点工作,配套实施差别化要素供给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推广“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制定低效企业淘汰退出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新增项目准入机制,探索新增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开展工业用电差别化电价加价改革,建立用能总量核定和指标交易制度,完善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建立便捷高效的要素交易机制,推动土地、排污权、用能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市场化配置。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成功列入国家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为契机,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深化农房抵押转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有偿使用机制。开展农村产权交易试点,出台农村产权交易相关制度,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中介组织。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探索开展“政经分离”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途径。深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加快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深化金融综合改革。整合各类金融资源要素,着力构建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体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金融体系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积极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实体企业在资本市场各板块上市和挂牌,打造“乐清板块”,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深化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等新型金融组织试点工作,力争在区域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深化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逐步扩大覆盖面。探索发展跨境融资,开展个人跨境(含台湾)人民币业务试点。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和互联网金融。推进保险业创新发展。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化解企业“两链”风险,构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

第三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强化基层基础、强化责任意识、强化调控能力”导向,完善“一张网”基层治理网络体系,发挥市镇两级基层社会治理指挥中心、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作用。针对突发事件,加强135应急处置规范化建设。深化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健全实有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推广“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模式。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强化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调解、信访、治保“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实现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以物联网管控为核心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问题、重点人群的风险隐患排查化解管控,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禁毒工作。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深化人员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环保搬迁工程,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继续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全面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治理。到2020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0.067,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加快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全力打造“食品安全放心城市”,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逐步探索建立消防监督管理、消防信用数据运用、火灾风险市场化转移等制度,优化公共消防设施布局。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民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监督、倒查和追究,“十三五”期间确保夺得平安“银鼎”。
  规范市场物价和社会信用秩序。稳定价格总水平,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强化价格监管,快速处置群众价格投诉举报咨询,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建成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落实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整合相关部门的法人、其他组织及个人基础信息,推动信用数据在政务、商务、社会及司法等四大领域的应用。构建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奖励和激励守信主体,约束和惩戒失信主体。强化信用主题宣传教育,形成“守信有益,失信受惩”的良好氛围。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实施部门分类归口指导和综合管理,健全业绩考评机制,规范退出机制。改进社会组织登记工作,加强社会组织内部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行为,积极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重点支持和发展一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努力形成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新局面。加强专职化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优化社工人才培养与使用、评价与激励系列机制。

第四节 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

加快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深度谋划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抢抓全省港口一体化机遇,进一步加快乐清湾港区规划建设,全力打造省内亿吨级综合性大港和浙南闽东北地区水公铁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温州港主港区向乐清湾港区战略转移。推进乐清湾港区与其他港区联动发展,强化与状元岙港区和大、小门岛港区的分工协作,争取与宁波-舟山港开展合作,设立支线港、喂给港或干线港,争取与大麦屿港区统一规划、联动开发、错位发展。到2020年,全市港口年吞吐量力争达到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0万标箱。推动乐清湾港区综合保税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物流仓储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形成温台经济带和金丽衢经济圈保税物流企业结算中心。加快乐清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对台航运与贸易,谋划设立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免税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力争获批省级对台经贸合作区。加快推进港区开放报批,实行通关一体化,建设电子口岸,提高通关作业无纸化水平和通关效率,加强与台州、宁波、舟山等口岸的互动联系,实施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化通关模式。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出口平稳较快增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健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体制机制,引导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业创新,加快形成以渠道、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试点发展,为小微企业出口提供信息、通关、融资、退税等服务支持。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与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进口,提升我市主导产业装备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瞄准国内市场热销的国际产品,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努力实现进口替代并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规划和布局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着力培育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或港口设立“海外仓”。到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6.8亿美元左右,其中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5.8亿美元左右。加强对外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投入产出效益好、产业带动强的外资项目,“十三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亿美元。

大力支持乐商全球战略布局。深入实施“乐商回归”工程,紧盯在外知名企业家,通过实施精准招商,开展精准服务,鼓励和引导在外乐商回归创业,积极构筑产业回归、资本回归、总部回归、人才科技回归、贸易回归“五位一体”的回归格局,全力支持正泰太阳能光伏总部回归。推动在外乐清企业在本市设立综合性总部、区域总部、研发机构等功能性机构,引导高端产业环节回归乐清。充分发挥在外乐清人的人脉、信息等资源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大型国企、中国500强企业等来乐投资项目。支持本土企业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化产业链条,推动优质龙头企业和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走出去”,设立加工生产企业、研发平台和承揽境外建设工程,建立覆盖全球市场的营销网络,注册境外商标,增强乐清产品在全球市场销售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第七章 着力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

围绕建设“美丽乐清”目标,深入实施生态化战略,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绿色发展,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森林建设,提高城市动植物多样性。至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3.5%,林木蓄积量达到264.12万立方米。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山区低效林地改造利用,强化雁荡山、中雁荡山等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加快芙蓉池、林宅等湿地公园建设,加强雁荡西门岛红树林滨海湿地系统的保护利用,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淡溪、钟前水源地保护整治提升工程,确保饮用水源100%达标。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大力推广绿色殡葬、生态葬法。构建蓝色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沿海防护林体系,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沿海滩涂、海域海岛的生态修复,提升生态自我调节能力。

深入推进治水治气。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抓好垃圾河、黑臭河治理,推进河网综合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交接断面考核,建设生态河道廊道。加强城乡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到2020年,市域主要水系全面消除劣V类水。控制和削减煤炭消费总量,继续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深入实施“煤改气”和“电能替代”,探索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升燃油品质,控制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禁止秸秆燃烧,深入整治露天垃圾焚烧,“十三五”期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90%。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巩固化工、造纸、铸造、电镀等重污染行业整治成果。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整治,做好土壤污染监测监控,重点加强对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固体废物综合防治与监管力度。加快危废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电镀污泥处理利用项目。全面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推进中心城区及重点城镇垃圾分类,确保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两个100%”。开展环境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乐清湾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入海排污总量,突出抓好氮、磷及重金属等入海污染物减排,加大乐清湾海底垃圾清理力度。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行饲养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度,全面关闭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对非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进行规范化建设和实施污染整治。

第二节 促进低碳循环绿色发展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常态化编制年度温室气体清单,顺利完成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目标任务。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推进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推广节能设备的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建筑节能标准,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步行、自行车交通环境,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加快充电站(桩)、加气站布局建设,打造低碳交通系统。大力推广低碳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引导消费者抵制过度包装商品。逐步建立从产品供给、市场流通到消费行为全过程的低碳消费模式,创建一批低碳乡镇(街道)、低碳社区(村)。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完成各项节能减排指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守住耕地保护、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比例结构,大力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低丘缓坡荒滩未利用地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有效补充新增耕地,统筹落实重大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各领域节材工作,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大替代性材料、可再生材料的推广力度。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经济生态化,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实现“从绿掘金”。加强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开发应用,推广以园区为依托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环保设备制造业和综合环境服务产业,促进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及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完善城镇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提高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积极发掘城市矿产,加快建立废旧家电、电子产品、电镀污泥等废弃资源的再利用体系,鼓励发展再制造业。

第三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完善生态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将群众最为关心、改善需求最为迫切并有利于统筹全局的重要指标作为环境质量约束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完善空间管控和环境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全面落实环境功能区划,制定不同区域生态保护、环境准入、污染治理、绩效评价等差异化政策,有效调整区域发展方式和开发强度。完善项目准入机制,继续深化落实空间、总量、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战略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切实强化源头防控。探索实行市场化节能减排降碳机制,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司法建设。落实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制度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加快废气、土壤等的监测能力建设。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切实强化公众参与,依法尊重和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构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决策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

第八章 着力共建共享,打造全面小康幸福新生活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一节 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完善就业培训帮扶体系。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需要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困难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进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市、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着力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以就业训练中心为主导,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培训资源,在全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抓好企业急需岗位用工的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全市农村两创人才培训计划。做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工作,积极稳定就业局势。建立面向困难行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关停中小微企业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机制,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精准扶贫,推进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增强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完善扶贫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倾斜。着力推进生产增收,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乡村旅游、农家乐及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跨区域搬迁集聚,在虹桥镇、大荆镇等集聚辐射能力强、就业创业条件优越的中心镇安排集聚区,吸纳欠发达地区农民进城。着力加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推进健康扶贫,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着力实施低保兜底帮扶,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大欠发达地区金融帮扶力度,健全小额扶贫贴息贷款信贷管理机制,争取实现欠发达社区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深化扶贫资金互助会试点工作,探索财政资金折股帮扶。完善挂钩扶贫机制,实现社会扶贫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扶持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不断壮大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探索水库移民村脱贫致富新路子,力争76个移民村中的35个市级扶贫重点村率先脱贫。

第二节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社会保险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依法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根据规定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推进各类医疗保险制度统筹整合,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确保医疗基金安全运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推进城乡一体的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危旧房改造,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扩大住房公积金建制力度,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的住房公积金缴纳工作。

完善公共救助体系。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统筹各类社会救助资源,逐年提高人均筹资标准,有效保障灾民、贫困人口、残疾人、孤儿等人员的生活权益。保障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扶助政策,到2020年,每百名残疾人康复和集中托养床位数达到3张以上。“十三五”期间,实现城镇低保标准达到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45%,低保人口覆盖率达到全市人口的2%。探索多元化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模式,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公益性骨灰堂试点建设,建成淡溪、柳市两个公益性骨灰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托管等服务的养老设施,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增强社区老龄服务功能,培育老龄服务产业。全市完成村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建设约500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推进医养护结合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太阳谷养老示范基地、市福利中心改建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50张,总床位突破10000张,实现居家养老服务15分钟服务圈。

第三节 大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科学合理规划调整中小学空间布局和规模,统筹协调推进农村、集镇、功能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市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5%,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98.2%以上。坚持依法科学制定招生政策,切实解决进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施等级幼儿园工程,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构建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体系,实现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以上,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稳定在99%以上。促进普高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多样化,加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完善特殊教育投入政策,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成人教育。探索发展高等教育,加强面向我市产业需求的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高校与城市“学城联动”机制。按照“扩量、提质、增效、搞活”的要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布局,扩大各校主体专业招生规模,初步构建起设置合理、错位发展的骨干专业集群。推进社区教育,继续开展等级社区学校(分校)创建,扩大终身教育覆盖面,构建灵活开放的社区教育体系。继续开展学习型社区、机关和企业创建活动。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到2020年,人均教育经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力争创成“省教育现代化达标市”。探索“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机制,建立校长(教师)区域间流动机制,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机制。推进城乡薄弱学校质量提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城乡薄弱学校倾斜,着力解决择校问题。深入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规范和完善民办教育教学行为,发展一批优质特色的民办学校。适度超前配置学校教育技术设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共建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提升区域教育特色品牌,推进以书香校园、双语教学、书法教育、科技教育等为品牌的学校特色项目建设。

第四节 加快实施健康乐清战略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完成市人民医院扩建、第五人民医院迁扩建和市中医院扩建等项目建设,提升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努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成磐石、石帆等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设,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才“双下沉”。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大分级诊疗推进力度,积极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努力提升市域内就诊率、基层首诊率和预约诊疗率。全面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2020年规范签约服务率达到50%以上。继续鼓励公立医院与省级、温州市级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协作关系,全力提升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办医,积极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机制,加快温州童乐医院等民办医院建设。到2020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 3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2.35人,人均期望寿命达80.5岁。推进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升级试点工作,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服务和监管系统。全面提升卫生监督能力、疾病防控能力、采供血能力、120急救能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巩固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保持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中央关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进一步改革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提升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推动计生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到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4之内,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5‰之内,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5/10万和8.5‰以下。

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增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增强全社会体育锻炼意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4000人以上。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扶持乡镇(街道)级体育中心和大型室内健身房建设,推动村级体育休闲公园建设。坚持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方针,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休闲、体育用品等体育事业。深度挖掘市体育中心商业价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体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市体育中心每年承办国家级赛事2起、国际级赛事1-2起,提升乐清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统筹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完善以市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将市文化馆、图书馆新馆、档案馆打造成省内一流的县级馆,推进博物馆新馆建设。落实好非遗馆展示及活动场所,建成5个主题文化公园。实现集图书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培训、体育活动于一体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大力加强街区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建设。“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等指标达到温州地区平均水平。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利用文化礼堂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文化娱乐等活动。

积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化“书香乐清·读书之城”建设活动,大力培育群众性读书活动品牌,扶持发展各类读书社团组织。鼓励开展地方性文化活动,办好市民文化节,深化“雁荡山夫妻节”、“雁荡山啤酒文化节”、“淡溪杨梅文化节”等系列文化节活动,丰富和拓展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加大力度扶持基层文艺团队,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支持开展各类积极健康向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乐清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鼓励创作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文艺作品。

加强文化领域管理和创新。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持集中行动与日常监管、网下清缴与网上净化相结合,加大演出备案制度的落实力度。提升执法队伍业务水平,加强全市娱乐场所、互联网经营服务场所、印刷企业负责人培训工作,以行业自律推动行业管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与文化活动组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加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发展项目的力度,通过资助文化项目和活动、政府购买、专项补贴等形式扶持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发展。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第九章 强化四大举措,保障规划顺利有效实施

第一节 规划一批重点开发区域

着眼于优化空间布局,提高集聚集约水平,围绕重点产业区块和特色优势产业,谋划推进六大重点开发区域。

乐成中心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十三五”时期,可用土地空间约3000亩,计划完成投资610亿元,全面实施“北进、东拓、南延”的空间发展战略,重点推进文化时尚休闲慢生活区、盐盆山-清和公园山水一体化、高速入城口经济圈、城市宜居提升等工程建设,创建创富港湾小镇和蝴蝶文创小镇。

乐清经济开发区。面积40平方公里,“十三五”时期,可用土地空间约12000亩,计划完成投资320亿元,启动乐海围垦区的城市开发,重点推进围垦区北片基础设施、创业人居城、智能科技产业园、生态智慧岛、邻里中心等工程建设,创建智慧小镇和医岛小镇。

乐清湾港区。面积60.8平方公里,“十三五”时期,可用土地空间约3900亩,计划完成投资300亿元,重点推进公共配套设施、港口能力强化、片区拓展开发、港口物流集疏运体系等工程建设。

柳白新区。面积26.8平方公里,“十三五”时期,可用土地空间约2500亩,计划完成投资300亿元,重点推进中国国际电工电器城“一城六中心”、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绿地、新区品质提升等工程建设,创建智能电气小镇。

虹桥港口新城。面积13平方公里,“十三五”时期,可用土地空间约3000亩,计划完成投资210亿元,重点推进道路基础设施、临港配套现代商业、住宅等工程建设,创建电子信息小镇。

雁荡山旅游区。面积54平方公里,“十三五”时期,可用土地空间约2200亩,计划完成投资247亿元,重点推进雁荡山海旅游度假区、西门岛、芙蓉池湿地等区块建设,创建雁荡山月光小镇和铁皮石斛养生小镇。

第二节 实施一批重大建设工程

坚持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的原则,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强化项目推进机制,积极谋划实施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五类重大建设工程共260项,总投资2176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投资1556亿元。

表3:“十三五”规划重大建设工程汇总表

重大产业转型工程。围绕“一六五”产业发展计划,狠抓重大产业转型类项目落地。实施重大项目64个,总投资600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520亿元。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市域设施支撑能力为导向,加快实施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类项目,提高设施配套支撑能力。实施重大项目45个,总投资790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570亿元。

重大城乡统筹工程。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实施一批市政设施建设、中心镇建设提升、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助推城市化进程。实施重大项目42个,总投资398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236亿元。

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实施一批生态基础设施、景观绿化等项目,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实施重大项目43个,总投资145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80亿元。

重大公共服务工程。加快实施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项目,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实施重大项目66个,总投资24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150亿元。

第三节 落地一批重点民生项目

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推进一批重点民生项目,着力破解一批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带动我市社会民生的全面改善。

教育强基项目。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1所,创建等级幼儿园50所。推进全市中小学建设,累计新增50万平方米的中小学校舍,新建公办中小学15所,创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40所。新建音体美等各类功能室100个、数字化校园10所、学生实践基地2个。

健康服务项目。积极推进民营医疗机构建设,新增床位1000张。按照城乡居民“15分钟”步行半径布局建设一批体育健身设施,建成5个乡镇体育中心、50个体育休闲公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建立综合性康复医院,每个基层卫生院配备1人以上康复技术人才。

扶贫解困项目。统筹扶贫资金7亿元,安排扶贫小额贷款6亿元,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实现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基本就业,危房无房家庭住房救助全覆盖。

住房保障项目。通过保障性和政策支持性住房解决2366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其中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保障525户,推出244套经济适用住房,推出限价商品住房900套。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2.96万平方米,其中人才公寓211套3.4万平方米,外来务工人员职工宿舍1563套9.56万平方米。完成旧住宅区综合改造300万平方米。

交通畅通项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新增公交车120辆,规划城乡公交场站7个,中心城区规划各类公交枢纽15个,改造中途站港湾式公交站109处。推进交通拥堵点改造,至2020年基本消除拥堵点。提升改造农村公路33公里,实施安保工程50公里,完成路面大中修264公里,建成港湾式停靠站125个。

文化惠民项目。推进“送书、送戏、送电影”三下乡活动,举办好“百姓舞台”、“柳川杯”、“虹桥杯”、“梅溪讲堂”、“周末剧场”、“公益课堂”等文化品牌,建成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11处,新建100家农村文化礼堂,50家学校文化礼堂,全面丰富城乡居民文化娱乐生活。推进民生档案服务利用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向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延伸。

公共安全项目。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天网”监控系统建设,改造、建设动态视频监控(含卡口建设)5000只,强化派出所“三室合一”基础研判能力建设,积极打造“1+N”社区警务工作模式。构筑按片区布置消防设施,优化消防资源的最佳配置。

食品安全项目。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信息化的手段,建立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库,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新增农产品质量监测点50个,更新(升级)速测设备50台,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绿色食品认证100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小菜场10个,创建星级文明规范市场5个。开展餐饮示范创建,建成餐饮服务示范街3条、示范单位(包括学校食堂)15个。

环境美化项目。“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绿地面积150公顷,将二环路等5条道路打造成绿化美化示范路。创建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精品村、5条风情廊道。建设252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新增受益农户38389户,对建成的68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进行维护管理。

电商服务项目。开展各类大型专业网络经济培训、沙龙、高端论坛5次,加快电商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120个,打造升级电子商务服务点30个,培训高端电子商务人员3000人次以上,普及培训1万人次以上。

第四节 保障一批关键要素供给

高度重视资源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性、基础性作用,深入细致做好谋划布局,确保土地、资金等关键资源要素保障到位。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全力保障“十三五”时期建设用地需求,有效利用新增空间布局指标28500亩,积极主动谋划争取各类用地指标,在正常下达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约5000亩(每年1000亩,其中耕地600亩)的基础上,再争取国家、省留各类专项指标8000亩。充分发挥我市山坡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对相关项目予以优先布局、优先保障。紧紧依托围垦工程,实现建设用海空间布局57000亩,拓展建设用海空间。大力推进23500亩已布局项目的实施,全面推动城镇低效土地的再开发利用,完成供地12000亩。继续实施“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大力实施“占优补优”垦造水田建设,完成“占优补优”垦造水田8000亩和“旱改水”7000亩,切实满足各类项目建设耕地占补平衡需要。

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全力保障“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积极盘活各项财政资金和国有闲置资产,建立健全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补助资金及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推进PPP模式,激活土地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十三五”期间保障公益性和经营性重点工程建设资金800亿元,计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资金100亿元,PPP项目融资200亿元,土地出让金100亿元,资本金融资300亿元,政府性债务贷款100亿元。同时,做大做强政府产业基金,到2020年,我市政府产业基金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争取上级产业基金支持,通过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00亿元。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建立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完善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的规划体系,加强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衔接,把《乐清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纳入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按照规划带项目的原则,先编规划、后定项目、再安排筹措资金,有序推进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主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和监督检查机制,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四翻番”,迈向港湾都市区发展新时代,是历史与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