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接轨新时代,看乐清乡村学校如何发力 | |||
|
|||
在括苍山余脉,雁荡山北麓凤凰山前,穿过一座座千年古村南閤牌楼,有一所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仙溪镇第二小学。清晨声声家训诵读入耳,“孝悌”“诚敬”“雍睦”“耕读”“节俭”“守分”“周济”族训句句入心。独特丰富的地域文化,为学校特色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也让这所农村学校悄悄地走进世人眼中,摘得了许多可喜的教育成果,收获了群众的肯定和赞扬,迸发出澎湃的活力。 据悉,仙溪镇第二小学分为两个校区,中心校6个班级188名学生,卓屿校区4个班级,50名学生。学校现有教职工23名,其中专任教师22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有13人,乐清市学科骨干教师5人,乐清市骨干班主任1人,温州市骨干教师1人。 通过与名师结对、校际联谊教研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该校教师积极与优秀教师开展探讨交流,突破农村教师惯有的地域局限性,大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健康促进铜牌校”“温州市德育特色学校家风文化传承教育”“温州市教学常规达标学校”“乐清市平安校园创建优秀单位”“乐清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家风文化韵味浓厚 踏进仙溪二小学校大门,一股浓浓的家风文化韵味迎面而来。仙溪镇第二小学始创于民国初年,有着得天独厚的章氏家风文化,学校80%以上的学生都为章氏后裔。自2013年起,上自学校校长下自普通教师,全员致力校本教材和校本文化研发,立足地方文化,以“传承乡土,绽放精彩”为学校的课程理念,研发带有浓厚家风文化气息的“乡村五色土”课程群,让乡土资源走进学校课程,让学生重温并贴近乡土田园,引导学生回归内心深处最为熟悉的领地,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学校始终坚持“温顺谦恭的德行品性,勤奋进取的学习态度,善思多问的求知能力,宽大厚道的精神”这一培养学生目标,基于课程理念,通过分年级段开展民间游戏、家训吟唱、地方歌谣、地方美食、章纶故事、守护“国宝”等六大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从熟悉的地域、生活经验出发,采取体验、发现、观察、想象、探究等方式,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家风文化与时代接轨,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厚植爱国爱家情怀,提高学生对保护文物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为了给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平台,学校利用跨校联谊教研活动,与名师结对,去年还启动了“互联网+教育”城乡结对帮扶教学活动,让乡村教师融入到优秀教师群体中,形成学科共同体,让教师向身边的同行学,向名师学,向名校学,这些做法都突破了乡村教师惯有的地域局限性,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境界,也让校园文化气息愈发浓厚。 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碰撞 众所周知,南閤古村全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风格、格局较完整的古建筑。其中南閤牌楼群素有“天下牌楼第一街”的美誉。南閤独特丰富的地域文化,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学校《桃源梦乡——南閤》课程入选“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遇见古建筑”剪纸课程是“剪纸里的南閤”课程群中的一个子课程,它以南閤古建筑为依托,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结合剪纸艺术进行课程实施,采用折、剪、贴、画等多种美术技法创作。在参与课程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用心投入创作,融入自己的创意,制作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作品。每次活动过后,学生的剪纸作品不仅会在校园走廊、宣传栏、教室围墙等展出,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还曾在南閤牌楼街、村居展出,编辑成册开发成文创品,受到许多游客赞许。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作品越来越丰富,学生整体美术素养得到发展,数位特长生连续在市艺术节剪纸比赛获一、二等奖。同时,课程研发还丰富了教师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教师整体素养,教师的剪纸论文、剪纸教学设计纷纷获奖,参与编写的剪纸书籍出版发行,剪纸藏书票作品在上海展出等。 不仅如此,学校的项目化儿童音乐剧课程也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在乡村学校,一个班会讲方言的学生极少,地方童谣离开方言是缺乏韵味的。因此,在项目化课程研发初始阶段,老师发现班上的“捣蛋鬼”可以说出一口流利的方言,便请他打个样。该学生的学习态度瞬间变了样,从原先的满教室跑变得控制自己的行为,认真教全班用方言念童谣。后来,该学生还在家里学会了《四字成语》地方歌谣,音乐老师赶快抓住这个机遇,让他将其它几首童谣录音录下来…… 项目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地方文化“活”起来,也让学校的各学科都更加生动。比如,三年级以地方歌谣《十二生肖》为题材结合了科学课《阳光下的影子》和《影子的秘密》,学生利用光影的原理,将《十二生肖争老大》的故事创作成了皮影戏。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碰撞出新的火花,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张晓静/文 学校供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