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这样寄语青少年。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今年2月,《城区学区“三声”校园建设行动方案》中提出,学校要让“读书声”声声入耳,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城区学区各学校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不管走进哪所学校,都会被校园浓厚的书香氛围感染,“书香校园”建设正在蓬勃开展起来。
乐成第一小学
东塔脚下,云雾升腾;东运河畔,书韵飘香。近年来,乐成第一小学一直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让阅读有光,让生命以最美的姿态生长。
一、培养习惯,让阅读常态化
“手拉手,共阅读”“阅读马拉松”“乐怡读书会”“小蚂蚁微电台”……形式多样的读书月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不仅收获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爱上了阅读。
如四(8)班的孩子们,在洪达旦老师的老师引领下一起去参与共读活动,阶段式分享阅读心得,如今他们不仅会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籍,还会拍一段分享阅读心得的视频,互相推荐书籍,现在学生每年平均阅读量为40余本书。
除了构建形式多样的特色阅读,我们还将“学校—教师—家长”多方联动,推进“书香校园”行动的蓬勃发展。如推动亲子共同阅读,进行“爱阅教室”“书香家庭”评选,家长阅读感言征集等,积极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阅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常态化的读书活动,掀起学生阅读的热潮,让校园里飘满着浓浓的书香,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寓教于乐,让阅读趣味化
“林妹妹,走吧走吧,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4月12日中午,在一段琴声中,五(5)班的学生带来了一场课本剧《红楼春趣》,现场还原了宝玉、黛玉等青春年少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为期半个月的五年级课本剧展演面向全校学生,一周一期,以语文教材为范本,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参演的学生从剧本编写到排练,从服装选用到道具制作,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当天,除了《红楼春趣》外,《刘姥姥进大观园》《真假美猴王》等课本剧,也诙谐幽默,笑点频出,充满童趣。一篇篇熟悉的课文被学生们搬到舞台上,学生们化身书中人物,演绎出一幕幕熟悉的经典故事,用自己的精彩表演,诠释了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
生动活泼的课本剧展演精彩绝伦,绘本封面秀和人物模仿秀同样妙趣横生。在基于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模仿着绘本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拍出了一张张相似度极高的人物照,尽显童趣。而在每组人物照下面,都有一段学生的阅读感想。
课本剧和模范秀都是新课程理念主导下的大胆尝试,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增进学生凝聚力,还充分展示了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也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力、创造力、表现力,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深入探究,让阅读课程化
3月14日,乐成第一小学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一同研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如一年级共读的绘本是《小粽子,小粽子》,备课组的老师们为了让小朋友们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看图、读故事、玩故事,做了精心的策划。老师们从学习绘本内容入手,让孩子初步了解有关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体会端午节的“粽文化”。阅读过后,孩子们不仅设计出自己的专属粽子,还能够在玩中学,如吃粽子、做端午手工等实践活动。
学校推动阅读不仅仅是几个活动,更关注孩子读什么、怎么读,如何促进有效阅读,也就是推进阅读进课程,精读进课堂。每个学期,学校都要经过多次研讨,根据课标要求,做好阅读规划,确立适合本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实施方案,推行“有时间、有任务、有检查、有反馈、有交流”的“五有式”阅读。这样让老师们能基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究,把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并运用合适的方式展示阅读收获,分享阅读智慧。
近年来,学校不少学生相继在市级以上报纸期刊发表了百来篇文章,每年均获得上百个阅读方面的奖项。学校去年也成为浙江省中小学阅读共同体学校。
推进儿童阅读、建设书香校园是学校的应有之义。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一定会继续集中精力把阅读抓好,让阅读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