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乐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
今年以来,在疫情反复等“三重压力”叠加“两大变量”下,乐清市经信系统围绕制造业立市、强市、兴市、富民理念,以电气产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作为战略基石,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以超常规举措构建数字经济引领带动、传统产业重塑再造、新兴产业主导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奋力交出工业经济高分报表。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抓经济稳进提质。认真贯彻落实刘小涛书记关于“以‘两新两联’加快推进电气产业迭代升级”重要指示精神,起草《乐清市推进电气产业“两新两联”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系列文件。推进“稳企业强主体”、“畅循环稳工业”两大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一心一意为企服务”,化解企业发展问题919个、化解率达99.24%。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等指标持续好转;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95.53亿,同比增长8.8%,占温州数字经济总量的45.2%;新增招引落地数字经济亿元以上项目12个,总量和完成率均居温州第1,获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县市”、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革试点县,在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主会场作典型发言。经济运行呈现从“承压负重”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 (二)抓产业能级跃升。一方面,夯实传统产业“稳底”。实施“1+4+1”产业链链长制,入选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5个,居全省第2;乐清装备制造(电工电气)基地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举办省“十链百场万企”之智能电气产业链专场,完成项目签约490亿元,被列为全国首个电力电气供应链低碳建设试点,与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达成跨省联盟合作。另一方面,锻造新兴产业“发力”。电气产业融合新能源产业发展,贝良风能与金风科技合作建设风能数据采集终端;高企氢能获国内外订单3.6亿元;兰普电器投资建设年产10亿元自动化储能生产线。深入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6家;抓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国家中低压电气工业设计研究院累计完成国省级课题9项,发明与实用专利19项,集聚设计企业581家;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350个,居全省前列。 (三)抓项目攻坚克难。实行重大项目“四个一”攻坚机制,市四套班子挂钩联系97个亿元以上项目、乡镇领导挂钩联系117个亿元以下项目。推行“拿地即开工”机制,1-11月已供地项目57个,40个已经实现开工,剩余17个项目年底将全部开工。新增智能化技改项目310个;增资扩产项目谋划158个(完成率166.3%)、开工120个(完成率139.5%)、竣工投产54个(完成率103.8%),三项指标总量均居温州第1,综合排名第2。 (四)抓企业梯队培育。构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梯度培育帮扶体系,出台120条真金白银惠企政策、《关于强化要素保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十条意见》《乐清市工业用地项目预评审办法(试行)》等政策,对于优质中小微企业在用地、用能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力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原有67家基础上新增110家,新增国家“小巨人”企业15家,总量25家,居温州第1、全省第6。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率全省之先开展县市级绿色工厂、零碳工厂创建,上报国家级绿色低碳工厂5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5个(前四年总量分别为5家、11个);上报省级绿色低碳工厂7家(原有总量8家)。积极推进“无疫工厂”建设,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无疫工厂”覆盖率达86.91%。 二、存在困难问题 (一)工业持续回升压力较大。国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企业效益持续下降,利润同比下降15.1%,低于全省平均2.6个百分点。虽然三季度开始保持一定幅度回升态势,但基础还不牢固,尤其是四季度基数较大,持续回升面临较大压力。 (二)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今年新增入库202个项目总体规模不大,亿元以上项目仅35个,70个项目计划投资额低于1000万。虽然下半年持续加大工业供地力度,但部分项目尚处于开工初期,拉动效应还未完全显现。 (三)老旧区块改造任务艰巨。温州9月底给乐清下达拆除900亩、再供地700的任务,截至目前,我市老旧工业区块拆除面积424.57亩,完成率47.17%;拆后供地198.97亩,完成率28.42%;完成拆后开工建设面积48.58万平方米,完成率53.97%。 三、2023年工作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2023年,乐清市经信局将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两新两联”,加快推进电气产业迭代升级,全力攻坚明年“开门红”,力争一季度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制造业投资增速10%。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聚焦创新赋能,全力推进产业能级跃升。突出数字化。按照产品、生产、管理三个数字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加快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智造体系,充分发挥华为、SAP、西门子等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效能,全力推进全省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规上电气企业产品数字化转型占比达50%以上,加快推进云谷大数据中心二期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4%以上,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梯队前列。突出融合化。发挥新能源产业联盟作用,推动电气产业向光伏、风能、氢能等新能源领域延伸,正泰光伏组件百亿项目一期厂房、贝良风能数据采集终端项目、兰普新能源年产10亿元自动化储能生产线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建成投用。突出绿色化。要加快构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制造体系,承办全省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作现场会,力争新增国家绿色低碳工厂5家、绿色设计产品5个、绿色低碳园区1个、绿色供应链1个、省级绿色低碳工厂6家。突出服务化。充分发挥国家中低压电气工业设计研究院、省级工业设计基地作用,加强新时代产品技术工艺、包装设计创新。大力发展“制造+服务”新业态,加强与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合作,力争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进一步提升服务型制造发展水平。 (二)聚焦增资扩产,全力推进项目提速增效。紧盯项目谋划。围绕“1+4+1”产业链延链补链关键环节谋划项目,会同投促中心,力争落地百亿产业项目1个以上、新增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个;新增智能化技改备案立项项目300个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项目10个以上;实施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加快柳市东风、北白象西漳2个老旧工业试点区块改造步伐,尽快出形象见实效;争取老旧工业区块改造10个以上、老旧厂房改造50个以上。紧盯动态跟踪。全年新增供地开工制造业项目50个以上,续建91个、投产50个以上,其中,一季度要开工25个;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改革,动态完善项目开工、续建、竣工清单,实行挂图作战,深入实施“预验即试产”改革,加快项目投产达产速度。紧盯要素保障。坚持择优供地和公租厂房相结合,基本解决亿元无地企业的用地需求。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数字化配置应用,明年上半年力争出让工业用地1000亩,全年完成出让1500亩以上;规范工业企业厂房租赁行为,支持国企、村集体投资建设一批公租标准厂房,新增公租标准厂房供应面积42万平方米以上,保障中小微企业的用地用房需求。紧盯技改实效。深入分析前三年智能化技改绩效,探索高端智能制造激励机制,实现从注重量到质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政策兑现效率。 (三)聚焦营商环境,全力推进企业梯队成长。以科学防疫稳民心。全面加强企业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能力,加快“无疫工厂”建设,完善企业防疫机制、物资储备、实操演练等工作,争取规上企业无疫工厂覆盖率超过80%,指导属地加强规下小微企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以梯度培育筑同心。建立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隐形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四级梯度培育体系,搭建对标培育诊断、创新成果转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作等平台,促进企业同向发力、协作发展、梯队成长。以精准施策强信心。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加大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在用地、用能、排污、排放等要素及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完善工业经济惠企纾困“真金白银”奖励政策,实现政策应兑尽兑、直达快享。以优质服务暖人心。举办中国电器文化节暨首届雁荡山•数字经济峰会,汇聚各方优质资源,以“集群+数字”全面提升电气产业发展能级。常态化举行产业链对接活动,全年举办产销对接等活动10场以上。配合组织部门推行助企服务“积分晋升”激励办法,提质提效“一心一意为企服务”专项行动,系统重塑服务理念、机制和作风,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发展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