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 乐清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 |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确保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一是狠抓组织收入。成立税收、非税、土地出让、资产资源处置等6个专班,强化运行监测、分析、调度,通过挖掘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案件罚没、矿产资源出让等措施增收近30亿元。紧抓政策窗口期,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93.86亿元,创历史新高;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31.5亿元、省市调度资金22.6亿元。二是有效保障支出。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尽早发挥资金和政策效益,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个百分点;民生支出102.8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8.5%,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支出分别增长7.9%、15.1%、10.1%、12.6%。政府性基金支出195.19亿元,其中专项债支出113.8亿元,重点用于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数字化改革、滨海新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等省市重点工作。三是强化支出管理。严控预算追加,非急需非刚性项目一律不予追加。建立过紧日子负面项目清单,通过一般性项目压减、“三公”经费压减、收回部门结转结余等措施,盘活财政资金5.68亿元。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全部市直机关单位扩面开展财政项目支出绩效抽评工作,开展科创平台运营及补助项目、公共医疗设施提升工程、地方特色农业政策保险等14个重点绩效评价项目,移送公安案件1例。 (二)精准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一是统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累计投入80.03亿元资本金,推进S2线、绕城高速、瓯江北口大桥等温州重点项目建设。安排市本级交通重点项目建设资金26亿元,用于支持柳市互通、104国道虹桥至乐成段改建工程、228国道至323省道连接线工程、104国道至325省道连接线柳市段工程、茗山隧道工程等城市内部和城乡道路网工程项目建设。投入5.96亿元推动河道生态化治理、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城市绿道、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和老旧小区改造等。二是顶格执行税费优惠政策。根据国务院中小微企业缓税和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等政策,顶格执行各类“减、免、缓、抵、退”优惠政策。为近万户企业办理留抵退税22.91亿元;累计落实制造业缓缴税费28.34亿元,占温州全市29%;失业保险费返还补助、阶段性失业降率减负累计1.84亿元。落实国有资产租金减免工作,为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屋租金2000多万元。三是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实行涉企政策清单化、条目化管理,在保障“三保”的基础上,优先兑现涉企资金,全年累计兑现各类涉企资金10.22亿元。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小企业预留比例,采购资金中小微企业占比达90.9%。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安排消费券专项资金7600万元,撬动消费额8.94亿元。 (三)健全民生保障长效机制。坚持把有限财力投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领域。一是大力支持稳就业和社会保障。安排1.4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创业带就业、职业技能提升等,引导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增加财政补助14.46亿元,将人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分别提高到265元/月、1450元/年。筹集资金5.2亿元推进敬老院、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中医院扩建一期、第五人民医院迁扩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公立医院建设。二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及生均经费逐年增长。2022年度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1550元/生年和2000元/生年,投入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85亿元支持学校建设等,建成投用公办幼儿园5所、中小学校3所。巩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课后托管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统筹运用预算、债券等资金,构建有效保障县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财政保障机制。整合资金5.22亿元用于新时代美丽乡村和未来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带和美丽城镇建设,安排1.4亿元推进大荆片区“石斛之乡·康养胜境”和乐成“灵山箫台”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安排1.15亿元支持10个乡镇美丽城镇建设,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新风貌。积极推进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数字化改革试点,着力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持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一是深化财政数字化改革。建立公文数字平台,优化线上办公流程,缩减公文流转时间,加快财政资金办理落实。全面上线“浙里报”应用,实现财务报销“零次跑”,全年报销金额及活跃单位数均在温州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创新建立“工程价款结算审查”平台,从受理登记到审查完毕全过程透明化,坚决杜绝“冷、硬、拖、卡”等问题,有力提升工作质效。市本级公款竞争性存放全部实现线上招投标,流程公开透明,有效降低银行投标成本。二是加快国企改革进程。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优化三大集团行业板块,共涉及12家国企纳入本次改革范围。通过集中注入优质经营性资产等途径,积极拓宽经营范围,提升三大集团实体化、市场化的运行能力,目前已新设立10家公司,涉足民生、环保、基建、物业和旅游开发等领域。利用市场利率波动的窗口期,通过多种金融工具的组合方式,实现期限利率最优化,平均融资利率较2021年底下降0.22个百分点。三是守牢财政安全底线。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守牢三保底线,保基本民生26.97亿元、保工资60.88亿元、保基本运转6.26亿元、其他运转类项目33.05亿元。织密扎牢社保风险,保障社保基金运行及补助,全年落实财政对社保基金补助24.66亿元。全力以赴化解隐债风险,通过财政性资金偿还、项目转型化解、核销核减债务等措施化解政府隐性债务59.31亿元。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聚力抓好财政收支管理,实现全市财政稳健运行。一是抓财税增收。压实税务、非税执收部门抓收入责任,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均衡入库;督促执收部门加大非税征缴力度。深化专班运行、部门联动,盘活存量资产,在2022年成功处置绿色停车位、给排水一体化等项目的基础上,广泛深入挖掘资产、资源性收入。协同资规、住建等部门,加大土地出让工作力度,确保实现政府性基金全年收入目标。二是抓资金争取。抢抓政策窗口期,密切关注上级政策走向,找准与我市发展的结合点,会同部门全力开展专项债、转移支付、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项目等向上争取工作。建立“月度统计、季度通报、半年调整”的对上争取工作机制,督促各单位加强跑项争资力度。三是抓支出管理。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建立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不低于10%。严控“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培训费,新增项目资金原则上不得用于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全面落实市主要领导有关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工作批示精神,严控预算追加,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聚力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更高站位服务全市大局。一是保障重点项目支出。统筹财力、科学调度,切实保障好稳进提质、和美乡村建设、文明城市创建、“一老一小”等“三升一优”重大决策部署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建设、数字化改革等重点工作的资金需求。靠前与业主单位做好项目谋划,保障滨海大道、滨江新区、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校区、雁荡山景区、未来车世界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提升国企承接重点项目的能力。整合国企优质资产,争取交通水利集团2023年获批AA+信用评级。规范国投公司内部风控管理与公开发行披露信息质量,推进三大集团财务报表合并工作,推动国企管理数字化转型。推广城投集团资金池管理试点,改善资金统筹能力与使用效益。引进国企人事管理系统,建立实时薪酬绩效考核机制。三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障。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过紧日子要求,强化预算管理,按照“保基本、保运转、保重点”的原则,从严从紧编制部门预算,严肃预算执行,严格落实负面清单,从严预算追加。每月按可用财力,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单位支出计划,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将有限的财力集中花在“刀刃”上,保障好民生领域支出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三)聚力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助力企业纾困解难。高效执行落实中央和省市系列助企纾困惠企政策,优化调整政策效果,按照“全面顶格+第一时间”要求,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或具体措施;顶格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在企业项目投入、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二是进一步深化财金合作。发挥产业基金“引渠入水”作用,吸引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项目及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我市。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及上下级基金联动等方式,提高我市股权投资氛围,精准、高效扩大招商“朋友圈”。规范公款竞争性存放,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用好政策性融资担保、“科技贷”等金融帮扶组合拳,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等问题。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约束和引导性政策积极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会同部门修订完善各项产业政策,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支持培育发展“新品牌”“新消费”“新时尚”。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科技创新工作。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 (四)聚力强化财政风险防控,推动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优化完善政府债券工作体系,构建政府债券资金“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前财政承受能力和债务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抓实项目资金保障、偿债资金来源和风险防控预警,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深入实施“一债一策”化债行动,稳妥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二是健全社保基金风险管控机制。加强社保基金执行情况监测分析,推进社保风险准备金多渠道筹措。加强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分析研判和风险预警机制,把握全省政策动态导向,防范化解社保基金风险。三是健全“三保”风险管控机制。合理测算库款需求做好预案,科学统筹支付时序,防范化解库款支付风险。将“三保”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坚决兜牢“三保”底线,确保“三保”预算逐项足额编制,同时合理把握民生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