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上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执行和落实情况 乐清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上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执行和落实情况 |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和温州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三农”工作的具体部署,持续奋战“1310”,全力推动农业与工业争辉,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努力为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起好步、开好局。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2亿元,同比增长5.1%;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43元,增速7.1%。顺利承办全省冬闲田多熟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现场观摩培训会、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诉仲对接工作座谈会,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连续4年荣获省“产粮大县”,连续2年夺得省“神农鼎”。 一、紧盯增产增效,着力夯实稳产保供底盘。一是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开展春耕备耕、“三夏”技术指导,组建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服务百余次。截至目前,早稻种植面积共9.02万亩,春玉米、土豆、番薯等旱杂粮播种面积5.88万亩,已完成小麦收割1.7万亩,同比增长140%;油菜收割1.897万亩,产量达2312吨。强化“菜篮子”保供,全市能繁母猪存栏1.24万头,累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730亩。渔业产量4.5万吨,同比增长4.2%。二是耕地保护稳步推进。开展抛荒耕地和冬闲田综合整治利用攻坚行动,完成耕地抛荒整治296亩,完成率108%。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小田变大田”工作。开展乐清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完成32个剖面样外业调查采样,在全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我市“我帮农民治酸土、改盐碱”典型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优秀案例。三是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全面指导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选省科学施肥“三新”集成推进县。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早稻统防统治面积达12万亩次,连片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达1.2万亩。抓好秸秆资源化利用,入选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重点项目1个,《“秸”尽其用!乐清探索秸秆循环利用新模式》在浙江潮新闻、中国三农平台上刊登发布。 二、突出项目引领,着力激发现代农业动能。一是扎实推动农业“双强”。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列入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团队项目2个、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项目2个、省农业领域“四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4个。完成2个农业“双强”项目立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23%,连续2年入选水稻机插作业补贴省级试点县。推动农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新增育秧流水线、履带旋耕机、插秧机等61台,报废农机具81台,完成农业设施大棚提升320亩。我市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在全省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做典型交流,蒲岐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获评省级五星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二是突出抓好重大项目。成功签约乐清市翼翔畜牧有限公司、浙江丰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雁荡山铁皮石斛批发市场等3个重大产业项目。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建立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研究院。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丰之源项目设备已进场,进入投产前准备;康一生项目完成1200亩近野生石斛种植;植然方适完成大棚建设20个。三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新增4个团队标准。果蔬产业方面,入选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5个,国家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1个,荣获浙江省农业品牌目录5个。持续打响乐清“土特产”品牌,雁荡山铁皮石斛入选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名单。共同承办石斛花开——之江同心·经济圆桌会议,铁皮石斛产业受到央广网、潮新闻、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携手浙江省农产品绿色发展中心推出《绿色食品 雁荡毛峰》专题宣传片(12分钟)。雁荡毛峰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 三、扮靓乡村环境,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统筹推进城乡提升工程。印发《乐清市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24工作要点》,梳理完善“2+6”指标体系,加强工程项目跟踪调度指导。二是聚力提升农村人居风貌。以“两最”评比活动为载体,不断擦亮和美乡村底色。柳市镇获评温州一季度“最美乡镇”,岭底乡张庄村等4个村获评温州一季度整治优胜村,数量为温州最多。抓好未来乡村的培育提升,打造省级备案项目63个,柳市镇苏吕村、南塘镇东港片、大荆镇荆西片、白石街道中雁片等4个片区(村)入选省级第四批未来乡村,在全省率先上线未来乡村驾驶舱。启动清江“花果飘香·产村共富”一县一带一片建设,投资完成率81%,有效盘活和美乡村区域发展新活力。《乐清“三美融合”推动全域和美乡村建设》典型经验在《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动态》刊发。三是持续优化美丽田园环境。开展美丽田园专项整治,对动车站周边、S2轻轨沿线、高速公路和六环路沿线等重点主干路段开展督查24次,梳理问题点位257个,督促相关乡镇(街道)举一反三做好整改提升,确保田园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四、聚焦变革重塑,着力释放强村富民活力。一是有力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开展闲置农房盘活,已盘活闲置农房156幢,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8910.5万元。集中开竣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00个,总投资15.88亿元,预计建成后增加村级收入9000万元。截至5月底,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5.73亿元,经营性收入11.37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267个,占比达56.57%。二是加快培育现代“新农人”。深化农民素质培训,已举办春耕生产暨早稻生产技术培训班等5期,培育农民306人次,入选部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加快农创客培育发展,积极推出“农创担”金融服务,新培育农创客116人。 五、聚力风险隐患,着力保障三农形势稳定。一是抓严涉海涉渔安全。开展“三无”船舶大起底大整治专项行动,保持海上“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共计开展重点区域港岙口、岸线巡查102次,组织开展海上和内河联合巡航45次;开展清港行动19次,查获“三无”船舶48艘;检查休闲渔船12艘,排查渔船隐患28处;开展清网行动26次,共清理违规网具4243顶;开展海监执法巡查67次,海洋案件立案7起。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应急演练、商渔船船长“互登互学”等活动4次,累计参加活动160人次。郑某某在水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案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渔政亮剑2023”八大执法典型案例。二是抓牢防灾减灾工作。与气象部门开展专题会商7次,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5次,通过微信群、手机短信、农民信箱等向全市种植户、养殖主体(户)、休闲渔船船主等主体发布农业低温、大风、连续阴雨灾害风险预警和安全生产信息9次、30余万条。每月例行排查和节假日专题排查安全隐患和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已出动检查人次131人次,累计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39处,整改率100%。三是抓紧其他农业生产安全。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紧盯水产品、豇豆等重点整治品种开展风险排查和整治行动,已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518批次。加大动植物疫病监测工作力度,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和奶牛“两病”集中监测,设置重大植物疫情监测点9个。加强农家乐安全监管,共出动131人次对13家星级农家乐进行检查,完成第一轮全面检查,发现隐患20处,目前均已整改。出动3次21人次对现存的4处沼气工程开展安全巡查及技术指导。查获本地遗留无牌拖拉机4台,均已报废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