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人文乐清 > 乐清古道
  • 成文日期:

包山古道

发布日期: 2024- 08- 12 09 : 09 浏览次数: 字体:[ ]

包山岭位于乐清城东,起始于上叶村,经包山村往南,终止于乐清市城东和乐成两街道的分水岭——包山岭头,全长5.2公里,宽约1.2米,最高处包山岭头海拔402米。出包山岭头可通往乐成街道的水飞坑、八金田、十八玍等村,因其路径和难度适中,且紧邻乐清市区,近年成为驴友穿越的首选。   

包山岭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民间考证,五代之前的乐清东部地方多属于海域,如包山岭下的上叶村原属地名为慎海乡,慎海又名白沙湾,又以海岸线曲折而被称之为岐海,大概海路多“岐”,船行需“慎”而故名。直至五代之后因海域淤积,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虹桥平原,才出现了官塘、新塘、坝头等古驿道。古时候从乐清县西往东,人们或畏于变化莫测的岐海,多从山路行,包山岭也就成了沟通乐清县域东、西之间的重要交通干道。   

作为包山岭起点的上叶村一位老人说,在他小的时候,附近村民,乃至虹桥区域的一些客商去乐清城关办事,还都是走包山岭的,也不过两个多小时,比直接走国道线快捷。同样,乐成北部山区的人去虹桥赶集,也都是通过包山岭行走的,甚至包括中雁的一些山民也曾与包山岭结下过“路缘”。在当地还流传着乐清东晋隐士张文君(王羲之曾专程拜访不见)舍宅建寺后,骑白鹿吹萧过乐城县东龙门山(现石帆镇境内)炼丹的故事,与包山岭角连接的叫龙角山,翻过对面就是龙门山,因此有人推测张文君当年骑驴东去,从乐清城关出发走的就是包山岭。   

起点部分的包山岭是沿着上叶村的上叶溪展开的,大约行走十多分钟后,翠云寺水库(官方称作上叶水库)就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据当地村民介绍,著名的翠云寺原址就建在翠云寺水库的最深处,包山岭就是从寺院门前穿过。另据明隆庆《乐清县志》记载,翠云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宋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赐额,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重建。当时主持重建的和尚叫舍辉,他曾给翠云寺留下了一首诗:“翠拥寒山日色曛,烹茗煮蕨自芬芳。林间啼鸟年年似,赠我须持一片云。”这段记载或又见于康熙《乐清县志》。作为包山岭上唯一的一座寺院,且为千年古刹,见证了包山岭的纷繁和衰落。与包山岭的改道一样,翠云寺后来搬迁也是因为建设翠云寺水库的需要。这要上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的村民把翠云寺所供奉的佛像和僧侣迁到了水库上方的一处山坳中,后由信众发愿迁到稍外面的晒谷岩,成为上叶、包山(含冯元角自然村)和黄良等村共同的守护佛。包山岭从翠云寺的眼底蜿蜒而远,也带去了翠云寺的“佛法无边,大爱无疆”。当地村民说,以前的路人走累时,就到翠云寺歇息或用斋,特别是春、夏两季容易发大水,当上叶溪暴涨,包山岭就无法通行,路过的行人只能借宿在翠云寺内,至今在上叶、黄良和包山等村村民中流传着雍正、乾隆下江南时路经包山岭,曾在路边的翠云寺驻脚的传说。可以说,翠云寺是包山岭上的一种愿力,一份坚持,一场缘分,难怪人们说翠云寺和包山岭是不分彼此的,一静一动,穿越千年,也守望千年。   

四十年前的翠云寺已被翠云寺水库淹没,随之淹没的还有多少秘密已无人知晓。绕过水库上行,大约半个小时就抵达包山村原址所在。今天的包山岭石头路段砌得方整,是包山村村民二十余年前重新修建的,从长满了苔痕的石阶上,不难推断一条古道的原来模样,带着当地村民的坚韧和对远方的期待。后来村民还修筑了一条通车山路,可直达包山村,他们下一步还打算铺上水泥路,好让村民偶尔的回家。   

从村民口中得知,包山村是一个只有四百多号人的小行政村,几年前这个村已经全部移民到山下居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弃空村。听说有老板愿意出三个亿买下这个空村,只是村民认为祖宗留下的家园不能丢,且祖宗的坟墓都建在村里,每年的清明时节还是要回家看看的。包山村移民后,剩下的旧村只有一堆残垣断壁。当你仔细观察这个村落的结构,发现还是蛮有风水讲究的,村中央是一个大水塘,村民称之为“风水塘”,也就是翠云寺水库的源头,村居围绕着这个水塘布局。水塘正面是一座山神庙,石头堆砌,一如村落间那些东倒西歪般房子的破败不堪,很容易被人忽略,至于庙里供奉的是何方神灵,也鲜有人去求证了,人们只是从发霉的石头缝中隐约感觉到有几分神秘。其实也无所谓,那个村没有属于自己的神?一条路上所串起来的神祇崇拜,不正是一个文明的记忆吗?今天一个村庄的废弃,也就是一串遗落于山间的声音。包山岭已承载太多这样的声音。   

与上叶村大多数人姓徐不同,包山村的村民习惯性的姓包,其中也有少数姓卢的异姓人,据说迁自乐清城北的黄檀硐,这些异姓人的祖先也许是某一位黄檀硐的卢姓青年经包山岭前往虹桥时,被一位包山村的姑娘看中,入赘留在了这里。沿包山岭展开,附近的山地权属除归于上叶、包山、黄良、冯元角等村所有外,甚至还包括五公里外的城北里章、石帆贾岙、十公里外的淡溪湖边等村,堪称名副其实的“插花山”。今天复杂历史的形成,既有包山村人的女儿出嫁时作为嫁妆带了过去的,也不能否认外村人觊觎包山岭重要的交通地位而“强插一脚”,占据一席之地。包山岭周围的山林权属同时给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说,这段山路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审视,都属于“公共势力”范围。   

沿着包山村继续登行,大约半个小时就登上包山岭头。那是包山村的一个自然村,既然包山本村的村民已经移民,岭头的村民也随之“人去村空”,除了一座默默矗立的杨府庙。据史书记载,杨府庙的神祇姓杨讳精义,唐时人,居安固县(今瑞安)廿八都,传说曾在瑞安陶山修炼,与七子拔宅飞升。又传曾在海上拯救渔民,击退渔贼,在温州有多处庙宇供奉着他的神迹。从包山岭头远眺,乐清湾近在咫尺,包山岭与海的亲密度可见一斑,人们将传说中的杨府侯王庙建于此地,扼守乐清东西往来津要,为村民祈福纳祥、保家安民也就理所当然了。包山岭头不愧是包山岭的制高点,稍一抬头乐清城关就尽收眼底,不难想象百余年前的这里,无数个身影正披星戴月、沐雨栉风,穿过万壑千峦,然后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这是一幅多么诗意而又令人感伤的画面啊。翻过包山岭就是乐成街道地界,大约一个小时后,抵达乐成十八玍……

人们常说路是文明的连接线,一条路上不知串起了多少个文明,无数个村庄的文明组成了一个地域、民族和国家的大文明,乃至人类社会的文明,从这层意义上说,今天的包山岭藏于深山并不寂寞,它在咀嚼昨天辉煌的同时,也在用日渐低沉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文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