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贵馆有中共括苍中心县委印制的文化课识字本一书吗?那上面有我姥爷的故事,能帮我仔细查找一下吗?”2月7日早上,我们接到了来自北京姜女士彬彬有礼的电话咨询。
经过一番了解,得知姜女士的姥爷杨士德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山西野战部队第3军当过兵。现姜女士因撰写姥爷回忆录四处收集资料。不经意间在百度上搜到一篇题名为《红色印记/一册“学生军”的<文化课识字本>》。看到文章内有提及外公“杨士德”的名字,姜女士激动不已。关于姥爷的榜样事迹《钢铁战士杨士德》载于《文化课丙种课本》一书中,再细看文章发现该《文化课识字合订本》藏于乐清市档案馆。姜女士很想知道姥爷的榜样事迹的具体内容。
通过查找,我馆馆藏中共括苍中心县委134全宗第2目第22卷,正是《文化课识字合订本》,这份档案形成时间为1949年3月。我们打开案卷,发现该合订本的页面很小,如袖珍日记。纸张为毛边纸,字为油印或毛笔手工抄写,经历70个春秋,仍然字迹清晰,里面包含冬学和文化课丁种、戌种、丙种四个小册子。当翻到丙种课文时,看到了一些榜样故事和简陋插图。《钢铁战士杨士德》的榜样事迹就在其中第18页,上面记载着:解放军里有一个班长名叫杨士德。在一次战斗中,他全身的毛发和衣服都被燃烧弹烧光了,满身是伤痕。大家叫他退下火线去休息,他坚决不答应,还继续领导全班,冲进敌人的陈地,占领工事。这个英勇的故事,马上传开去,他就被选为钢铁战士。
姜女士对我们给予的咨询答复和查询结果表示非常满意,她说她的家人从来不知道姥爷还有这么一个故事。紧接着,姜女士通过浙里办APP浙里档案网上查档平台向我们发起了申请。两天后,姜女士如期拿到这份档案的复印件,来电再次表示感谢!
我馆珍藏的这份红色档案非常珍贵,为姜女士撰写姥爷的回忆录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