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乐清集团化办学改革在全省工作交流会上作经验分享
|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秀静 张孟涛 5月9日,浙江省义务教育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区暨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工作交流会在乐清举行。会上,一组数据引发关注:2024年乐清教师交流人数同比增长52.7%,骨干教师交流占比达24.1%。这座地处浙南的县级市,正以创新机制破解教育均衡难题,为全省提供县域教育改革的“乐清样本”。 乐清市域地理狭长,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历史难题长期存在。过去教师流动常陷入“被动循环”——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坦言:“流动教师多为末尾淘汰对象,优质师资难以下沉。” 这种状况随着全域集团化办学试点的推进发生根本转变。通过构建“治理链-资源链-保障链”三位一体改革框架,创设学区内组建教育集团、学区间组成集团联盟的双层架构新模式,就近促成“强校+弱校”“名校+新校”等集团化模式,共组建融合型和共建型教育集团57个;学区间创建24个跨学区集团联盟。 乐清创新推出“三向交流”轮岗机制:集团外竞聘激活人才市场,集团内轮岗实现资源共享,联盟间骨干交流强化示范引领。以硬性指标确保实效,规定小学、初中毕业班教师轮岗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15%,每校交流人数不少于1人。2024年全市463名交流教师中,236人实现集团内(间)流动,有效缓解农村专业教师短缺问题。 青年教师朱晓欧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从城区建设路小学的普通教师变身蒲岐镇二小的语文学科教研带头人。“去年暑假,我看到学校发布了集团内教师轮岗和集团联盟间骨干交流的通知,集团联盟的蒲岐镇小学恰好提出了语文教师的交流需求,我就报名参加了。”朱晓欧说。随后,相关部门对朱晓欧办理手续、专题培训,一套工作流程后,最终确定交流。 其背后是乐清构建的关于专业发展、待遇保障、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五重激励八大“惠师礼遇”体系——通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560万元、职称评审“三优先”政策、研训赛一体化平台等组合拳,彻底打消教师后顾之忧。 “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并重是轮岗机制的关键。”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除规定交流年限、程序外,更注重发展支持。2024年开展集团教研超千场,共享优质课程735件,交流教师优先获得高端研修机会。待遇保障方面,交流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可享津贴补助,骨干交流对象实行学年考核奖励,根据考核结果发放1-2万元/年不等的奖励。 改革成效通过数据清晰显现:校际骨干教师差异系数小学下降13%、初中下降15.4%,音体美教师配置差异最大降幅20.8%。城区骨干支教人数激增170%,带动农村学校实现成绩突破。 比如,朱晓欧与00后徒弟组队参加乐清市语文团队赛课,获得佳绩,实现了蒲岐镇小学教研“历史性突破”。说到近一年的交流,朱晓欧说:“于我个人而言,是一段美好的成长,也希望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模式,正在重塑乐清教育生态。乐清拟通过“双层架构、多向交流”集团化办学改革,用10-12年时间实现符合条件教师100%轮岗目标,推动师资“优在全域,均在城乡”。 从被动流动到主动作为,从资源不均到协同共进,乐清正以制度创新打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局面。这场涉及1.5万名教师、23.5万学生的改革实践,不仅改写了个体教师的职业轨迹,更在重塑乐清基础教育发展的未来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