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校园直通车丨温州乐清:看蚯蚓“钻”出大诗意 小学生童诗登上国家级诗刊《星星》 | |||
|
|||
近日,温州乐清小学生李昊伦创作的童诗《蚯蚓》,被国家级诗刊《星星》2025年第6期刊登。在他笔下,蚯蚓化身拯救大地的“小英雄”,以最平凡的举动,维系着土壤的呼吸与生机。这首充满童趣的作品,在寥寥数语间,以别具一格的视角展现了小诗人独特的想象力与观察力,揭示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的深刻哲理。那么,他是怎样在日常中捕捉灵感,构建出如此奇妙的诗意世界的呢?带着好奇,记者走进盐盆小学,寻找这位小诗人的创作密码。 “小诗星”童心闪耀 10岁的李昊伦,是乐清市盐盆小学三(4)班的“小诗人”。清秀的面庞上,灵动的眼眸仿佛藏着无尽的奇思妙想,举手投足间尽显聪慧与灵气。谈及童诗《蚯蚓》入选国家级诗刊《星星》的喜讯,他难掩雀跃:“起初,我只觉得诗歌像会跳舞的歌谣,后来才发现,阅读就是打开诗歌宝库的金钥匙,教会我用不同的眼光触摸生活。” 在妈妈的眼中,李昊伦这份诗意的天赋早有迹可循。幼儿园时期的李昊伦,便对世界充满超乎同龄人的敏锐感知:秋风拂过,看到飘落的树叶他欢呼“小扇子在飞”;漫步溪边,流水叮咚声会引发他的奇妙遐想:“小溪是不是在唱歌?”这些充满童趣的追问,悄然勾勒出他独特的观察视角。 步入小学后,班主任王宝枢的诗文课堂成为李昊伦创作的沃土。当其他孩子专注跟读时,他已化身“诗意捕手”,用诗歌的棱镜解构日常:雨后操场积水倒映的云朵,在他笔下成了“天空掉下的发夹”;奶奶手中的扫帚,幻化为“在给地球梳头发”……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常令王宝枢惊喜不已:“我们班要出一位小诗人了!” 校长引领“诗苗”长 2024年9月,随着校长兼诗人夏成君的到来,诗歌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盐盆小学。作为学科带头人,夏成君不仅带领全体语文教师深耕诗歌教学创新,还开设系列讲座,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揭开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 在以“蔬果”为主题的公开课上,夏成君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用全新视角观察自然,鼓励他们大胆释放想象力。课堂上,李昊伦展现出过人的诗歌天赋,他创作的《西红柿》以独特的意象和灵动的表达,令夏成君眼前一亮。课后深入交流中,夏成君敏锐捕捉到李昊伦对诗歌的炽热情感,他由此成为学校“盐语文学社”的首位成员。在校长的悉心指导下,李昊伦逐渐养成每日研读经典诗集的习惯,《蝴蝶·豌豆花》等一些经典诗集,更成为他汲取灵感的源泉。 在一堂环保主题课上,当“大地需要呼吸”的概念被提出时,李昊伦脑海中瞬间浮现蚯蚓松土的画面,随即创作出获奖作品《蚯蚓》。这首充满童趣与哲思的诗歌,入选校园诗集《摇醒了》,更是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自此,他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写诗:春日绽放的花朵、雨后天边的彩虹、夏夜闪烁的萤火虫,甚至教室里的黑板、街边的路灯,这些平凡的生活碎片,都在他的笔下化作灵动的诗句。 诗化美育结硕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这个诗意盎然的六月,盐盆小学迎来美育硕果丰收季:李昊伦的《蚯蚓》荣登国家级诗刊《星星》,三年级学生蒋雨轩的《夕阳》与二年级学生王景淏的《花生》同步入选省一级期刊《牡丹》。“诗的种子一旦扎根,便会在童真的土壤里野蛮生长。”夏成君欣喜地展示着学生创作成果——短短时间内,全校累计诞生超千首充满童趣哲思的诗歌,让校园化作一片蓬勃的诗之原野。 如今,“每日一诗”阅读活动在各班如火如荼开展,诗歌创作热潮席卷校园。孩子们将对世界的观察与想象化作灵动诗行,从朝露到晚霞,从草木到星辰,每一首作品都闪耀着独特的生命光芒。今年六月,该校精选孩子们的纯真佳作,汇编成诗集《摇醒了》。这本凝结童心的作品集更创新融入教育集团翁垟校区的陶艺作品,当跳跃的诗行遇上温润的陶土,“诗心陶语”的跨界碰撞,奏响了一曲别具韵味的美育交响乐。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盐盆小学深耕“诗化美育”的努力实践。“诗歌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启蒙,更是为孩子铺就幸福人生的精神底色。”夏成君介绍道,学校将持续深化“书香校园”建设,让更多孩子在诗意中发现美、表达美,培育出更多闪耀的“小诗星”,让诗歌的璀璨星光点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