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清教育局 > 教育信息 > 校园快报
学做“乐清味”!乐清这所学校把暑期劳动课变成“烟火大课堂”→
时间: 2025- 08- 01 信息来源: 信息中心 字体:[ ]

7月18日上午,虹桥镇第六小学的烘焙教室里蒸汽氤氲、笑声此起彼伏——暑假首期“家乡美食探秘”劳动课正式开课。作为温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该校把课堂直接搬进厨房,30余名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张“持证出炉”的乐清麦饼。

面粉“翻车”现场秒变教学案例

“老师,我的面团变成‘稀泥’啦!”学生周婧怡举着黏糊糊的面盆求助。劳动专职教师陈建英蹲下身,手把手示范:“水要分次加,揉面要像给它做按摩,越揉越有弹性。”十分钟后,原本瘫软的面团被孩子们重新“驯服”,一排圆滚滚的“白胖子”整齐列队,等待“盖章”入炉。填馅环节更是高潮迭起。学生王文俊把咸菜和肉末堆成小山,一捏口,“哗”地全漏了出来,引来哄堂大笑。他灵机一动,把破口折成花边,取名“笑脸饼”。电饼铛“滋啦”作响,金黄麦饼鼓起月牙,香气沿着走廊一路飘到操场,惹得值日教师探头张望:“谁家食堂提前开饭了?”

一张麦饼背后的文化密码

“别小看这张饼,它曾是农民下地干活的‘随身便当’。”陈建英把课堂变成“故事会”。从麦饼到鹅头颈、灯盏糕、油卵,每道小吃都配有“前世今生”卡片:鹅头颈是过年时做的,寓意 “团团圆圆”;灯盏糕名字里有 “灯”,是因为以前人们相信它能带来好运气。从“裹腹干粮”到“非遗美食”,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吃的不只是味道,还有故事呢!”

老手艺有了新课堂

点火、翻面、鼓泡、出炉——金黄麦饼香气四溢。“麦饼要三翻三转,火候凭眼力。”陈建英补充介绍,为了让传统技艺“活”在校园,课程团队提前对接老字号,把配方、火候、手法拆成“儿童版”工序图,并融入STEAM理念:数学组量配比,科学组测温变,语文组写故事。“同学们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劳动素养与文化自信同步生长。”校长王增强说。

据悉,虹桥镇第六小学已构建“1+X”非遗美食劳动课程群:1为校本教材《乐清味道》,X为麦饼、鹅头颈、油泡枣等8个主题工坊。下学期,学校“正心市日”还将联合社区打造“正心少年非遗一条街”,让同学们把课堂里的麦饼、油泡枣、鹅头颈统统摆上摊位,明码标价、现做现卖,真正从“课堂作品”变成“生活商品”。“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做家务,而是把乡土文化种进孩子心里。我们希望用烟火气涵养孩子的乡土情,让教育回归生活,让传统走进未来。”王增强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