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清教育局 > 教育信息 > 媒体关注
中国教育报:这所小学把科学教育做成了“成长实验室”
时间: 2025- 08- 01 信息来源: 信息中心 字体:[ ]

“老师,离心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呀?”在浙江省乐清市丹霞路小学本部的一间科创实验室里,一个学生好奇地发问。阳光洒在她的桌面上,照亮了她刚刚完成的“甩干机”模型,小小的装置正在孩子们的手中散发出科学的魔力。这样的情景正是这所小学对“未来课程”的勇敢探索。  

“课后服务,不应只是‘看护’,而是一次再教育、再成长的机会。”丹霞路小学校长孙娇在谈及学校课程建设时,语气温和却坚定。  

近年来,丹霞路小学立足“全童年”教育构想,以“未来课程”为蓝本,提出了“4.5+0.5”课程模型:在五天的基础学习中,腾出每天“0.5”节的空间,让兴趣与成长共舞,科技与素养同行。“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也是学校课程最鲜明的特色。  在“飞飞博士造物记”的课堂上,学生们在学习了离心力的基本原理后,通过剪裁、拼接、组装,不断发问、不断尝试。一个个小手忙碌地旋转着零部件,一个个小脑袋在思考结构与原理。甩干机终于“转”了起来。“这时候的‘科学’,是有体温的!”学生家长黄姗姗由衷感叹,在这样的课堂上,科学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而是与生活、兴趣、情感深度连接的“真实体验”。   

“火箭为什么能冲出大气层?它是怎么多级推进的?”在学校东山校区的“AI与智慧生活”课上,这些复杂问题被化解为一次次模型构建和实验操作。学生们自己设计、组装火箭模型,配合AI互动平台上的PK题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自然融合,在游戏化环境中不断强化知识印象,课堂生动又充满挑战。  

“我以后想当宇航员。”一个孩子在记录本上写下了梦想的职业。科学老师方慧红说:“在科学教育里,我们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在培养一种面对未来世界的勇气。”  

在“集团校”联动机制下,丹霞路小学东山校区与本部实现了陶艺、民乐等特色课程的资源共享,采用“校际走教”的方式,真正将“兴趣”落地为“能力”,将“特色”发展为“素养”。“让孩子爱上科学、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做所有努力的初衷。”学校党总支书记叶卫军的这句话,在孩子们自信的笑容中找到了最真实的回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