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人文乐清 > 文化古迹
  • 成文日期:

寻访南塘“炮台楼”

发布日期: 2013- 06- 07 15 : 55 浏览次数: 字体:[ ]

  我是无意之中读到一段关于南塘古堡的文字,说南塘古堡是乐清南塘镇一处特色古民居,始建于1885年。寥寥几字让我大吃一惊,特别是1885!于是就有了我这次寻访南塘古堡之行。 

  汽车在104国道南塘段亨乾口拐下,南塘古堡其实就耸立在乾东公路一二公里处与温台高速公路高架桥旁交叉的地方。那天我们在南塘朝霞村附近转了一圈,蓦然回首间,古堡就在路边。一座百年古堡,能和我们“捉迷藏”,原因之一古堡夹杂在民居丛中,石头墙的颜色与周围的房屋很接近;之二是古堡的外部形状就像我们这边“单间式”的房子。 

  古堡有三层楼那么高,略呈长方形,基底长宽各5米左右,看上去像是平顶房,其实上面是盖瓦的;古堡顶端的四周,沿墙外挑二十多公分宽的纹路装饰,古朴又大方。整个古堡由砖石构建而成,墙体厚度底层有一米,顶层半米左右。出入古堡只有一个门,门框用四块巨大的条石构成,遗留的几个方形石孔还在,只是那扇原配的门早已不知去向。 

  古堡里住着一位阿婆,年纪有七十多了,她说自己十九岁时一家人开始住到这里,现在几个儿女都搬到外面去了,阿公也过世了。古堡里黑黑的,沿着狭窄的楼梯我摸黑而上,第二层、第三层室内的四周分别开窗,但窗户很狭小,不到一尺见方,看来这样结构的窗主要考虑防匪;北面的墙外有两个圆窗,直径十多厘米,但从内往外看,呈长方形倒喇叭状,这就是枪眼了。走在古堡内,楼板摇摇欲坠。阿婆告诉我们,解放初土改时她家分到这座“房子”,门窗的铁栅栏当时很粗很坚实,后来被拆了。 

  根据阿婆的指点,我们在附近找到这座古堡解放前的张姓主人。世事沧桑,张大伯听明我们的来意,说“炮台”是他爷爷当年造的,那时候他大概只有三四岁。这样算来,这座“炮台”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而《乐清市旅游资源资料集》记载这座“古堡”始建时间为1885年。为此,我找了许多人也打了好多电话,还是没有确切的结果,看来还要继续考证了。 

  据张大伯介绍,建造“炮台”的缘由是当年张大伯的爷爷被玉环岛上过来的土匪抓走,过了三个月他爷爷逃了回来。为了防止土匪再次来袭,在老屋旁盖了这座“炮台”。张大伯说,其实那时候他家里也不富裕,只有几十亩塘田,他说记得一次父亲买了一条不到七八两的鲻鱼,就被他爷爷大骂了一通。 

  在南塘朝霞村,这样的“炮台”有四处,有两处被拆了,剩下两处是完好的。我找到另外一座“炮台”时,正是中午,“炮台”的门开着,楼下的厨房里没有一个人,我叫了几声也没有人答应,斗胆上楼,推开二楼的房门,一位老大爷吹着电风扇,睡得正香,我不忍心喊醒这位大爷就下楼走了。 

  其实,在乐清湾沿海乡村类似的“炮台”应该还有,比如大荆镇水涨的四村就有几个,那个地方因“炮台”的存在,称为炮台里了。我不知道乐清县东一带为什么将这样的建筑物俗称为“炮台”,也许是形容它强大的抵御功能?炮台,顾名思义是为放置火炮而建筑的炮位或平台。记得广东开平侨乡有很多这样的建筑物,称为“碉楼”,今年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乐清湾沿海的“炮台”自然没有那边上规模上档次,但与开平“碉楼”的功用是一致的。我也不知道有关文字为什么将乐清湾这种特色古民居称为“古堡”?堡,一般是指军事上防守的建筑物,比如“堡垒”,但没有地方特色。这样看来,还是乐清县东俗称“炮台”之外加一个“楼”字,称“炮台楼”,更使人感觉亲切和恰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