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才女钱文婉
|
两道蟠溪锁碧山,飘如仙带绿回环。 千林茂树沟渠下,万顷沧田指顾间。 霜月无边清兴远,金钟云里梦魂闲。 夕阳归步频回首,懒拂烟萝下玉关。 这是宋代乐清白石才女钱文婉描绘中雁荡山的一首诗,题目叫《登白石岩》。自南朝谢灵运到白石行田赋诗至民国前的1600年间,荟萃《乐清县志》题咏中雁的近两百首诗中,钱文婉这首《登白石岩》,公认是最优秀的诗作之一。该诗形象生动,意境鲜明,文辞清丽,琅琅上口,读着把人带进优美的山水世界。 据《白石钱氏宗谱·钱文子传》载,累官宗正少卿的钱文子,早在醴陵知县任上,为曾祖姑钱文婉刊印《箫台集》三卷,辑诗300余首。并为之作序,称其诗“隐约深厚,宗礼不自放,有古幽闲淑女之风”,“后世文人或不能及”。 钱文婉生卒年月不详,既为钱文子的曾祖姑,钱文子系吴越王钱镠十一世孙,那么她应是钱王八世孙了。依此排辈,钱文婉无疑是白石钱氏始祖、钱镠五世孙金紫光禄大夫钱呈的曾孙女。钱呈乃以叔钱惟演任温州剌史之便,“因游乐清白石,爱风土之嘉”,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举家从钱塘迁徙白石。至今已繁衍了三十九世,后裔遍布温州全市,人口达33000多(据1998年钱氏重修宗谱资料显示)。 钱文婉撰写的《箫台集》,目前发现仅存《登白石岩》一首诗,那么还有300余首诗到哪里去了呢?当然是失散了。但这样回答能叫人接受么?未必。因此我们还须从钱文婉的家学渊源和生活环境,探讨《箫台集》的虚实。 钱文婉是钱呈的曾孙女,也就是钱惟演的玄孙女了。钱惟演乃北宋著名文学家,风靡一时的“西崑体”诗,便是他与杨亿、刘筠等人开创的。西崑体以“追求词藻,好用典故,文字绮丽,而语意轻浅”招人喜欢,曾出现“诗家总爱西崑好”,“后进学者争效之”的轰动。钱文婉在这个名儒大家族中长大,自然受到乃祖文脉的滋养,春去秋来,一枝“幽兰”悄悄地破土而出。而且又沾着乃祖的诗风,她作的那首《登白石岩》,就饶有西崑体的韵味。 钱氏自移居白石,继承崇尚文化的家学精神,设馆教育子弟,才俊辈出,先后登进士和入太学者便有6人。当年的“白石塾”名重州县,“四方从游者甚众”,凡官员经此必下马停轿咨访。钱文婉虽为女流,在封建时代无权与男子等同求学,但近朱者赤,她不断得益于书乡门第的熏陶,那出土的“幽兰”茁壮成长,渐见芬芳。 成年后的钱文婉嫁到虹桥贾岙,为司理参军贾如规的伯父妻房(早先只知“为虹桥贾氏妇”,现经多方考证确定)。那时贾岙叫鹿岩,文风鼎盛,设在本村的“鹿岩乡塾”,敦聘“贯通诸子百家之书”的潘翼先生执教,还有诗宿贾太儒帮助讲学,声望很高。王十朋少年时就在此习读,后登进士的刘方叔等人,亦出自鹿岩乡塾。性嗜诗文的钱文婉,在如此良好的文教气息中呼吸,才智益臻,精通吟诗之道,积累素材,集腋成裘,于是一部《箫台集》诞生,完全是可信的了。 可惜今人读不到这位才女“隐约深厚,宗礼不自放”的大量诗作,深感失落。这无疑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好在滴水见太阳,我们从《登白石岩》诗中,终于领略钱文婉的超俗诗艺,并且获知乐清诗坛历史上有这么一颗璀璨的明星。 (责任编辑 王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