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统计数据 > 统计公报
  • 索引号:
  • 001008003013023/2009-138365
  • 组配分类:
  • 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成文日期:
  • 2009-02-2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2008年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8年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13- 08- 19 14 : 05 浏览次数: 字体:[ ]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迎难而上,坚持围绕省委提出的“两创”总战略,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民生继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一、综 合 

  据初步核算,2008年我市生产总值为404.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8.0%。第一产业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51.8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37.9亿元,增长 1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615元,增长6.8%,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841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63.2:33.3调整为3.6:62.3:34.1,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凸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增速高出第二产业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6%,比上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占国民经济比重达34.1%,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上涨4.5%,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五涨两平一跌”态势。其中: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类价格涨幅最大,分别上涨6.9%和4.0%;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和衣着类分别上涨3.9%、3.1%和1.3%;医疗保健类和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持平;居住类下降2.0%。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秩序基本稳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文卫事业稳步推进。生态创建成绩显著,获 “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称号;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成功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市”。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因金融危机影响,我市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明显,经济结构调整进展较为缓慢;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形势比较严峻;城乡统筹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2.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9%。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为7.75、0.12、4.53和9.70亿元,分别增长3.1%、14.1%、8.5%和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2亿元,增长42.2%。 

  全市总播种面积为39.4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0%,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6.96千公顷,增长0.3%。全年粮食总产量16.31万吨,增长17.2%。在经济作物中,茶叶产量大幅增加,蔬菜水果减产。 

  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全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7305亩,迹地更新6292亩,平原绿化50亩,低产林改造1000亩。同时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加强林政资源管理。 

  畜牧业生产态势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16040吨,增长13.6%;禽蛋产量19995吨,增长14.6%;年末大宗畜禽存出栏均大幅增长,其中生猪年末存栏、年内出栏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 

  

主要畜牧产品产量表 

指 标 

单位 

2008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产量 

#猪肉产量 

牛肉产量 

禽肉产量 

牛奶产量 

禽蛋产量 

年末生猪存栏 

年末牛存栏 

年末羊存栏 

年末家禽存栏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万头 

头 

万头 

万只 

16040    

10825    

326    

4069    

5928    

19995    

11   

5233    

1.31    

264.17    

13.64  

18.94  

38.72  

-1.36  

-5.89  

14.64  

17.65  

31.32  

21.30  

1.53  

 

  渔业生产稳定。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85497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产量略有提高,海水捕捞产量有所下降。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四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全市评定龙头企业56家,带动农户9.78万户,联接基地面积15.26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66家,带动农户4.2万家,联接基地302个,面积6万亩。 

  大力推进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启动实施2个整体改建村和10个局部改建村的建设,完成116个村和3个乡镇(片区)的连片环境整治,“清洁乡村行动”扎实推进,全市500个行政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联网公路完成路基路面21.8公里,完成投资1300万元。客运班车通村数达741个,通达率81.47%。08年千库保安工程钟前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已完工,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3座,在建4座;河道整治工程完成整治河道27.02公里,投资2457万元。防洪堤工程在建项目10处,长度12.261公里,目前已完成90%。 

  三、工   业 

  因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工业经济受较大冲击,增幅快速回落。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85.2亿元,增长7.6%,增幅比上年回落了16.8个百分点。增速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6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45.66亿元,比上年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的支撑力进一步凸现,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77.9%,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工业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有249家,超亿元的企业121家,超10亿元以上企业14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8家、2家和1家。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工业企业,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5.13分,比上年下降了15.9分。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3.57亿元,比上年增长5.9%;利税总额63.12亿元,比上年下降12.1%,其中利润总额36.49亿元,比上年下降18.3%。效益考核企业中亏损企业87家,亏损企业亏损额6.28亿元,比上年扩大了7倍多。 

  推进品牌建设,提高企业创牌意识。至年末,我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2个,浙江名牌产品38个(其中新增9个,复评4个),中国驰名商标累计45件(新增18件),浙江省著名商标累计44件,温州市知名商标累计55件(新增14件),乐清市名牌商标136件(新增70件)。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2.59亿元,比上年下降5.4%,其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8.85亿元,比上年下降12.4%。 

  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3.90亿元,下降7.1%。除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24.1%外,其他行业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比上年下降了43.9%。第二产业投资43.90亿元;第三产业投资30亿元。投资规模进一步向第三产业扩展,三产投资比重达到40.6%,比上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7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9个。重点项目33个,总投资规模为22.99亿元,同比增长19. 9%。 

  房地产业在困境中前进,完成投资15.93亿元,同比增长16.5%,在低迷的投资形势中成为新的亮点。但是商品房销售市场疲软,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面积为6.45万平方米,下降79.4%,其中住宅面积为5.30万平方米,下降82.5%。商品房屋销售额3.53亿元,下降82.6%。 

  五、交通、邮电和电力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城乡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三大在建重点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2亿元。危桥改造和县乡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加快,确保了道路交通安全。年末公路总里程达1239.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77公里,一级公路45.24公里,二、三级公路14.42万公里。公路绿化率为50.51%。全市通公路建制村812个,通车率81.47%。 

  邮政电信业务不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5.17亿元。全年函件总量274.12万件,包裹总量8.50万件,汇票70.63万笔,特快专递62.77万件,订阅报纸2335.73万份,杂志41.59万份。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53.65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17.59万户。 

  供电能力持续增强。浙能乐清电厂一期实现并网发电,500千伏温乐线、110千伏吕庄线、110千伏两岸输变电等工程已竣工投运,220千伏茗山输变电工程年内开工建设。全年用电量33.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2%。其中工业用电21.69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85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2%和12.0%。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 

  2008年,我市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消费品零售市场繁荣活跃,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53亿元,增长18.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93.91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0.62亿元,分别增长18.6%和19.8%。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319.33亿元,增长26.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80.65亿元,增长56.3%。 

  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分类情况看,增长最快的为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速度为301.7%。其他依次为化妆品类增长68.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3.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9%。其中汽车类增长26.9%,但增幅比上半年回落了38.3个百分点。 

  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66个,实现年成交额76.73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2个。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塑造景区品牌形象,雁荡山景区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最受关注景区”。我市获得“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称号。农家乐、休闲渔业等特色旅游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总人数440.43万人次, 增长16.3%。其中,国内旅游者435.3万人次, 增长16.0%。全年旅游收入35.71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4.82亿元,增长47.4%。创汇1298.9万美元,增长41.19%。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60174万美元,增长31.9%。其中,出口141930万美元,增长25.3%。出口结构出现积极的变化,全年加工贸易出口11217万美元,增长271.9%,占出口总额比重由去年的2.7 %提高到7.9%。出口产品结构继续改善,低压电器类仍占主导地位,出口额为7253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的比重51.1%。进口18244万美元,增长124.3%。 

  招商选资喜忧参半,国外选资形势严峻,国内招商有序进行。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138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47万美元。全年实际到位内资8.19亿,增长27.9%,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个。支持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全年已完成设立境外机构5家,投资总额达4990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 

  受宏观经济影响,2008年我市财政收入呈“高开低走”态势,但总体仍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收入跨上新台阶,达到54.62亿元,增长1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07亿元,增长15.9%。在收入总量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支出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支出。主要体现在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促进就业富民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上。全年地方财政总支出26.78亿元,增长13.3%。其中,预算内农业水事务支出2.91亿元,增长23.7%;医疗卫生支出1.77亿元,增长27.8%;教育支出9.37亿元,增长2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3亿元,增长29.3%。 

  全年金融信贷先紧后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人民币口径)398.49亿元,同比增长16.0%,分别比3月末(13.6%)、6月末(10.0%)、9月末(12.8%)提高了2.4、6.0和3.2个百分点。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投资者信心不足,居民储蓄意愿加大,存款余额陡然上升。12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73.88亿元,同比增长2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58.64亿元,同比增长35.1%,增幅比上年增长了21.9个百分点,而企业存款同比增长12.1%,增幅下滑了13.5个百分点。 

  九、教育和科技 

  全市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245所。其中,小学149所,普通中学81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拥有专任教师11044人。其中,小学4826人,普通中学5504人,职业学校714人。各级教师学历合格率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得到加强,幼儿园313所,在园幼儿4.46万人,3-5周岁幼儿园入园率97.61%。6-11周岁初等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升初中比例均达100%。12-14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99.46%,在校生巩固率99.96%。 

  全年新建校舍3.56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1.21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房2.24万平方米。全年教育装备总投入达2165万元。创建省级教育强镇(乡)2个,现有省级教育强镇(乡)达26个。创建温州市示范小学2所,省市级示范学校总数达22所,省、市级重点学校总数8所。 

  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星火计划5项;浙江福特电器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承担的“无油高压并联电容器”列入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优先主题项目共5项,省级新产品128项; 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家,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家。全年专利授权数达1226件,其中发明专利63件,实用新型专利756件,外观设计407项。科技孵化力度加大,成果累累。今年以来筛选入驻11家,累计入驻企业46家。入孵企业研发新产品46个,申报各类专利63项,专利授权30项,列入省科技项目5项,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被授予“浙江青年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化工程稳步推进。全年先后成功举办十七大精神宣传暨乐清村级换届文艺演出、“两会”精品文艺晚会、“迎奥运、庆三八”广场舞蹈大赛、“爱的呼唤”大型赈灾义演等各类演出50多场;放映数字电影6724场。成功创建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2个,村级文化大院40个(累计已达120个)。完成10个行政村、29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有线电视联网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乐清龙档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共拥有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了593个行政村,851个自然村的野外调查工作。市图书馆全年新购藏量20.64千册,总藏量达252.48千册(件),接待读者15.80万人次。 

  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做好手口足病及麻疹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控制工作。稳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市参合人数达86.5万,参合率达到90.5%。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年末拥有全民医疗卫生单位78家,其中医疗单位40家。年末全民医疗单位拥有病床1941张,执业医生1735人,执业助理医师1218人,注册护士1378人。 

  围绕“全民健身喜迎北京奥运”主题,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全年共举办各类比赛和活动139次,积极开展体育创强创特工作,累计已有13个乡镇荣获浙江省体育强镇称号。创建首届省级农村体育俱乐部8个。新创体育特色村10个,累计90个。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大城市建设步伐,市行政管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二环路、三环路基本建成,晨曦路、体育场路等骨干道路建设加快,中心公园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中心区形象进一步显现。旧城改造一期工程5.7万平方米安置房已开工建设,拆迁工作有序推进,建成区新增绿化覆盖面积12公顷。 

  生态创建成效显著,2008年,我市雁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至此,我市拥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温州市级生态乡镇18个,市级生态村57个。污染减排工作逐步推进。在二氧化硫治理减排方面,以锅炉脱硫为抓手,在温州市率先启动浙江英博雁荡山啤酒有限公司3台燃煤锅炉的双碱法脱硫工程,并通过环保验收。关停高耗能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基本完成大荆铸造业污染整治,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上年下降5.1%,但COD排放总量上升了0.9%,其中工业COD下降了8.3%。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城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73元,比上年增长11.1%。人均消费支出为18972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人均食品支出5490元,比上年增长15.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489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5%。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3辆、彩色电视机195台,家用电脑92台。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汽车8辆、彩色电视机138台、家用电脑35台。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45.9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24平方米。 

  

2008年乐清市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量 

名 

单位 

数 量 

品 名 

单位 

数 量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家用汽车 

洗衣机 

电冰箱 

彩 电 

家用电脑 

辆 

台 

台 

台 

台 

23  

100  

100  

195  

92  

8  

88  

96  

138  

35  

摄像机 

微波炉 

照相机 

移动电话 

空调器 

台 

台 

架 

台 

台 

54  

91  

67  

228  

189  

8  

42  

8  

153  

73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70元调整为180元,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70元调整为300元。全市共有低保对象7658户,13613人,发放低保金2025万元。三次启动全市困难群众物价补贴,补贴资金505万元。全市共1081人次享受医疗救助,支出救助资金789万元。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 93%和100%。建成避灾场所171个,可容纳灾民6.89万人。汶川特大地震我市共募集救灾资金8892万元,支援震区抗震救灾工作。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为17.67万人,与上年相比,净增2.32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8万人、30.11万人、8.94万人和4.12万人,分别比上年净增1.53万人、7.44万人、1.44万人、1.10万人。全市共有4.44万人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比上年净增0.64万人。 

  十三、人口和计划生育 

  2008年,全市年末总户数38.2万户,总人口120.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9万人。全市出生人口15513人(其中当年出生为14482人),人口死亡5768人,出生率为12.90‰,死亡率为4.8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0‰。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