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竹岭古道
|
筋竹岭古道东起雁荡镇小岙村,西至芙蓉镇筋竹村,全程1.01公里,路宽1.5米,块石垒成。筋竹岭头为古道沿途最高点,是芙蓉与雁荡的交界处,海拔198米 筋竹岭古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芙蓉镇志》记载:“筋竹岭,位于筋竹村北,岭以村名,是温台驿道的咽喉地段之一。北宋年间,自大荆盘山岭经白箬、筋竹二岭入芙蓉驿。南宋初年,北段驿道改从雁荡山山中出入,自雁东经谢公岭、马鞍岭、能仁寺过丹芳岭经陌西、西门进入芙蓉驿。南宋末年,山中驿路废去,仍由大荆经白箬、筋竹二岭至芙蓉驿。”《道光乐清县志》记载:“筋竹岭,一名笔峰岭,西通芙蓉,东通大荆。”清代乐清文人施元孚在《雁山志》里记:“由县治东行,道白沙,竹屿,过虹桥,逾窑岙岭,凡六十里,抵大芙蓉。自芙蓉东逾筋竹、白箬二岭,抵大荆营。自大荆北四十里至盘山岭为邑界。逾岭入台之黄岩,此山外东西驿道,温台通衢也。” 古时筋竹岭过岭者甚众,筋竹岭路宽而坡缓,基本满足当年行人挑重担、搬大件货物时换肩的需要。以前各方乡民背树,就常翻筋竹岭。携着挡柱,扛着一根长木头,筋竹岭缓和的弯道,也让背夫们省力了许多。尤其千百年来,筋竹岭给雁荡——芙蓉一带的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极大便利,两侧民间来往颇为频繁。岭两头的居民在早年通婚比较普遍,在筋竹、樟下、小岙等村尤为常见,一些家族甚至几代人都是岭东岭西居民联姻。虽然岭两侧的方言发音差别较大,东侧的基本是大荆雁荡方言,西侧的接近芙蓉虹桥方言,但亲上加亲的联姻模式也比比皆是。 在乐清,筋竹岭太过著名,很多人只知筋竹岭而不知山之名。据老人说,小岙这边筋竹岭所在的山叫盛茅山,山上早年有老虎出没。古时,这山上可能以茅草居多。在筋竹村,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天光起个早,筋竹岭头割茅草。碰着一头大猫,打打倒,是头黄猫。”可见筋竹岭多茅草,也多野生动物。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验证。筋竹村60岁的村民孔宪祥介绍,他的父亲孔心泰是1938年入党的老革命,为地下党交通员。1940年代的一天,天还没亮,孔新泰挑着豆腐担送信,经过筋竹岭时,恍惚间,看到一头老虎扑面而来,他顾不得豆腐担子,一扁担使劲斫了过去,却发现扁担斫在了岩石上。也难怪,有老虎时常出没的山上,行人发生错觉最正常不过了。当年地下党送信,也不是随随便便挑个豆腐担子就过岭的,之所以挑豆腐担,是因为孔心泰本身就是做豆腐的小生意人,常挑到白溪一带叫卖。这样,借机送信,才不致被国民党当局怀疑。 从东往西走,筋竹岭的起点是小岙村,原路是从小岙村的后边山开始,现在已被雁楠公路建隧道时削去了一段,要在隧道左侧的土坎上,仔细看才能发现这几级新挖的泥台阶,这就是入口。进入口,居高临下观之,匍匐在岭脚的便是筋竹岭隧道。一段上百米的泥路之后,道路与筋竹岭古驿道对接上了。筋竹岭古道树木葱笼,浓荫蔽日。石岭两侧,以三角枫居多,间有杂树,还散落着一山紫紫蓝蓝的各种小花。 春天的筋竹岭,芳香沁人心脾。而深秋的筋竹岭,依然清新如斯,秋叶如春华,这是亚热带地区森林的普遍现象。约摸半个钟头,便到了筋竹岭头。这里,以前是个驿站,俗称路廊。现在,小岙这边的村民,将这里改为一个名为平安宫的道观。而筋竹村那边岭脚,坐落着一所青龙殿,与平安宫相似。 现在的筋竹岭,少见行人,也正因此,筋竹岭的野趣几近雅致。一过筋竹岭头这个雁芙两镇的临界点,几乎每级台阶的石缝里都铺满了爬山虎。可谓“人迹罕至处,青藤上阶绿”。因为筋竹岭是短线行程,正式行走二十几分钟后就可以走到了终点筋竹岭脚。但以休闲的心态边走边聊,行人就能够从容欣赏岭上风光。山岭上绿树蓊郁,筋竹总是青青;有鸟儿啾啾,有松鼠跳跃。下坡道中,有两处石步矴,每段五六步。看来,雨季时节,岭上也有山水奔流。筋竹岭路边亦有裸露巨崖,却都没有摹岩石刻,这就有点辜负了这条千年古道了。 筋竹岭留传着一则强盗故事。古时筋竹岭头驻扎着一个寨王孔各己,孔各己专干杀人越货的活。那时,小岙这边的筋竹岭脚,是“商贸区”,开着一些饭店客栈。孔各己看上了一家饭店嫂的漂亮女儿,想娶来做妻子。饭店嫂哪肯让女儿落入虎口,但又惧于寨王势力,不敢回绝。饭店嫂口头答应了这门亲事,但提出的条件是,寨王要在山上种三年的白扁豆供给饭店。寨王不知是计,连种了三年的白扁豆供给饭店嫂。到第三年冬天,白扁豆的藤蔓全部枯死了,饭店嫂悄悄点燃了白扁豆藤,山火蔓延,烧掉了孔各己的山寨。孔各己自是放弃了强娶饭店嫂女儿的念头。据说,孔各己在山上越货之后,是要杀人的。在筋竹岭头往右拐一点,有一块岩石,叫作剥皮岩,搭上一个篷子,人们称其为剥皮亭,它是山寨强梁的宰人场所。想不到,缓和的筋竹岭,还隐藏着这么恐怖的往事。 筋竹岭还有一个书生赶考的传说。筋竹岭两端的居民,提起筋竹岭这条古驿道,总是带着一丝骄傲,称这条道上是当年书生赶考的官道。当年,有两个书生,同行考功名。经筋竹村时,一个书生看到筋竹岭头有很多画眉鸟,又得知考官特别喜欢画眉鸟,他就留在此处,想捕些画眉鸟献考官,到时直接以画眉鸟换功名。而另一个就心无旁骛赶考去了。后来,那个赶考的考上回来了,那个捉画眉的也没捉到鸟儿。见同伴金榜题名,那个捉画眉的书生羞愧难当,在筋竹岭头上吊而亡。不管传说如何经不起推敲,多么不符逻辑,但折射了当地人对于认真读书的赞赏和对投机取巧者的鄙夷。这条官道,承载了多少农人对读书的梦想,寄托着他们对远方“京城”的向往。 翻越筋竹岭,全程不到1小时就到筋竹岭西麓山脚,沿筋竹涧向南抵古道终点——筋竹村。明《乐清县志》载,筋竹属山门乡,因村紧靠筋竹涧,故名。筋竹涧由大龙湫锦溪向南延伸的一条涧溪,涧峡全长4公里,两岸峰峦险峻,岩石错落,树木茂密,水流清澈,鸟语花香,十分清幽;涧中有悬瀑飞泉,又有初月、峡门、葫芦、漱玉、下培、菊英、连环等18个潭和涌翠等数条瀑布,游人入境,只觉峰回路转,岚影山光,别有幽趣。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写有《筋竹涧越岭溪行》一诗,流传于世。 筋竹岭见证了浮世的千重变幻,但筋竹岭并未老去。因为行人的稀疏,古道两边的植被保护良好,愈发显得古道的清幽与宁静。随着雁楠公路与筋竹岭隧道的贯通,筋竹岭以后会不会被树木荒草湮灭,很是难说。没有隧道的日子,两端的村民走动,全凭这条古道。发达的交通道路与交通工具呼啸而来,筋竹岭已经渐行渐远,成为一个远离人烟的幽谷。筋竹岭的明天,至多是怀旧者与揽幽探胜者行走计划线路图中的一点。(文/图 王冬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