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路古道
|
温台古驿道从虹桥石埭山向西沿霞雪山脚经霞雪、绅坊、大界至郭路,循龙门山北的山口,过万东坑、黄良、上叶等地向县城方向蜿蜒,万东坑至郭路一段称郭路古道(郭路岭)。 郭路古道位于乐清市石帆街道西隅,是虹桥平原进入龙门山区的主要通道,起于石帆街道郭路村,经外岙(黄坦)止于万东坑村,东北- 西南走向。郭路村内的古道早已在旧村改造中被毁,难以寻找遗痕。不过村南山坳里仍有一段古道掩蔽在绿树丛中,长约二公里,道宽一米多,岭高仅百米,层层台阶上堆叠着被秋风吹落的金黄色落叶,这落叶似蝴蝶的翅膀,煞是好看。古道已少有行人,“之”字形的水泥公路盘山而上,车来车往,山里不少人有了小汽车,时时有中巴车往来,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山里人结束了背扛肩挑的艰苦跋涉。到了山口,回眺虹桥平原,田畴沃野,水网阡陌,村落棋布,新楼屹立,美不胜收。郭路古村,文化积淀深厚,有一番别样的来历。晋时郡守郭璞,精阴阳、术历、天文、卜筮之术,为择乐成县址,曾来过此村。因此地泥土比乐成轻,失之交臂。后曾将村名取为“郭路庄”。郭路作为乐清县址的候选,有他独特地理位置和清幽的环境。古时候,虹桥平原尚是海湾和涂滩,古驿道从龙门山下通过。车马商旅来往不断,龙门山又是天然屏障,郭路也算是战略要地。 旧乐清县志上曾有一句话:郭路有城。王十朋也有《题郭路庄》一诗赞美郭路,并在郭路毗邻的明庆寺开辟书馆。明庆寺唐天授三年(692)建,原九进带楼。宋祥符五年(1112)赐今额。王十朋、刘黻曾于此读书。刘黻是郭路临村大界人,三十四岁入大学,宋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曾出任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德佑二年(1276)临安被元军攻破,陈宜中、陆秀夫等拥赵昱于福州。后拥端宗渡海赴广东潮州,至广东罗浮患病逝世。夫人林氏举家蹈悔,为国殉难。刘蒙川的衣冠冢在郭路数里的岑头村,郭路西山脚由他所题摩崖石刻“源远泉”系乐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母解氏在宋咸淳十年(1274)在大界捐资建造的慈济桥至今尚在,是乐清著名的古桥之一。 郭路是有城堡的,一座城门在不久前被毁。现在在村北、村西只留下几处断墙残壁的城墙基和圆润光洁块石铺砌的小巷。城墙高4米左右,墙基宽10多米,在塌处露出一块块大石头,重约千斤。古时造城人扛肩桃,可见当年工程之艰难。数座大宅,柱椽歪斜,残瓦欲坠,红门黑柱木雕屏风犹存,方形菱形石板铺就的道坦,硕大的青石磉石,道坦下水道出水口装有花纹的镂空的图案石,一座宅中堂还悬挂着清同治年间温州学正题写的“望重宾筵” 的木匾,想象当年的深宅大院的何等的气派。村中心郑王庙虽不大,说是宋高宗南渡时,郑姓三兄弟护驾有功,后卒于此,旨敕建,如今受人崇拜,香火极盛。郑王庙西边的空地,原是大宅,三坛院,古时候曾有十八担书笼从这里出发去考场。村里有孝悌里、阳朝阁、好义门等古迹,纪念先贤的丰功伟绩。村内尚存二古井,深四丈,水冬温如汤,夏又砭人肌骨,从井囗俯视,青幽幽地泛着圈圈涟漪,现仍汲水使用。村中原有一株古樟,十多围,树干空空,可惜多年前枯了,后连根挖掉。 郭路金姓始祖经公、良公兄弟,湖北襄阳人,王莽位时弃官避难,挈家自浙徙温,后迁乐之龙门山麓。堡城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听耕、霞川、友阑诸公合建,周围400丈,三门出入,时倭冠乱,建堡城以卫。取名宁安堡。 郭路东有绅坊村,现有绅坊火车站,是全国少有以村为名的火车站。在火车站不远的村街古道上,有两座四五百年前木石结构古色古香的牌坊,名“牧伯”坊、“期颐寿母”坊。牌坊上盖青瓦,飞檐翘角,古掘而庄重。“牧伯”坊是明正德十五年(1520)为纪念宋进士长沙知府许世化而建;“期颐寿母”是明天后四年(1624)乡绅为一位李氏百岁老人而建。两坊相距仅数十米,是村中仅存的古迹,故得村名绅坊。 沿古道西行,至黄坦分岔,一条通向群山绵绵的万东坑村,一条通往革命老区岩宕村。黄坦是一个坐落山腰的自然村,隶属于外岙村,是郭路古道的中心地带,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宁静明媚,空气清新,鸟鸣鸡啼,让人悠然陶醉。但村中全是水泥路面,古道消失,不知所终。只见茅草、葛藤、毛竹、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在屋前房后拥簇着,各擅风姿,仍挹秀掬翠,郁郁芊芊。只是梯田在收割后,稻草堆成垛或散落田埂,有的田翻耕过后种上蔬菜,点缀其间,给秋色增添绿意,山村仍保留着一些野趣。 从黄坦向南山间梯田流淌着一条云梯般的石头路,那是留存的古道,它通往另一处山口——万东坑。山被树木覆盖,杉、松、柏、枫混杂,枫叶如火,色泽艳美,点缀其间,宛似一幅多姿多彩美轮美奂的凝重油画。从这里通往黄良、上叶、梅湾、沙角,向着白沙、后所,抵达县城。自古以来称为官道。这古道穿山越溪,钻林绕壁,弯弯曲曲,迎来送往多少达官商贾、贩夫走卒,那光洁溜滑的石板、石块,作为历史陈迹,留下代代人的跫音。就说这万东坑村虽在群山怀抱之中,却不闭塞。万东坑又名万东溪,有白鹤庙等三四座古寺道观,有850年的一级保护的古樟树,树干中枯,洞可摆桌,但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如伞盖般的树冠随山风轻颤,为见证古老的驿道兴衰而浅吟低唱。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科举,该村出了进士,柯姓,名志敬,号东溪,官授南京工部侍郎。他的青石构筑的坟茔就在古道一侧,经后人修缮富有气派。这些与古道有密不可分的惠泽和恩荣。 万东坑村后靠龙门山,龙门山雄伟、奇险、古朴、灵秀,又有浑厚的文化内涵,为人所向往。乡贤名士如王十朋、贾如规、刘黻等人多次登临,与龙门山结下不解之缘。王十朋年轻时在龙门庵读过书,写下名篇《龙门赋》,“阅龙门之胜慨”;南宋特奏进士、司理贾如观别有韵味的《龙门夜读》一诗:“山月当窗照,春风吹袂凉。松涛中夜静,弦诵语声扬。”;南宋刑部侍郎、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刘黻(刘蒙川)所撰的意境深邃、清新隽永的《龙门山记》中写道:“数巨石列屹,于龙所居,潭之上为门,故因名之。” 刘黻所说的潭至今尚在,叫龙潭,潭水清碧,潭面如镜。从万东坑仰视龙门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这里成了龙眼睛山了。它与万东坑村近在咫尺,“龙”的精气给这小小山村带来好运。 郭路古道文化底蕴深厚,张扬独特的魅力。(文/图 南孔球 万显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