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坑岭古道
|
南溪坑岭古道位于乐清岭底与永嘉花坦乡交界处,起于岭底岩田村,途经马车鸟村,止于永嘉水岩村,全长3.86公里,宽1.5米,呈东西走向,最高处海拔429.4米。 该古道是永嘉通向浙南商贸重镇芙蓉、虹桥的必经之地,曾有过非凡的繁荣与喧嚣。永嘉的山珍经水岩一带肩挑出山,乐清的海味从这里进入千家万户。民国时期曾是军事要道,曾在浙南军事史上写下浓重一笔。1930年春,驻扎永嘉乌弄村的红军由郭继玉、朱德洪和谢用清带领,经该古道,两次前往乐清芙蓉攻打盐兵。1942年,乐清岭底周丕振、永嘉枫林徐寿考等人建立正江山抗日自卫游击根据地,常在这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44年11月,乐清县邮局迁至大荆,永嘉邮件在永嘉县政府驻地枫林交接,永乐邮线改由此古道运行,全程2日半到达。这是一条具有战略地位的永乐古道,因1989年12月泽基通往花坦的水泥公路(珍上线)的建成通车,这条源远流长、美轮美奂、历尽沧桑的重要古道,已被现代公路切成一段一段,人迹罕至,渐渐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而古道沿线的迷人风光,却渐渐被世人发现、惊叹! 从岭底穿泽基往花坦方向,至岩田村寻村民问路,几乎人人皆知,可见该古道在珍上线通车前一直还在沿用。 在岩田村村口左侧的路边,古道入口3米处被修建公路废料堆得几乎难寻。但往下几步,古道就清晰地露出真容,宽约1.5米,表面磨得光滑发亮的块石路面,周边虽是乱草丛生,仍顽强地留存下来,足见当年在该古道的人来人往之多。从古道放眼下眺,一条清翠的小溪尽收眼底,虽多日未雨,仍有碧绿的清流涓涓淌过,远处溪水凝寒,翠竹披霜,山涧曲折,似断还续,山脚下的珍上线水泥公路如迎风飘舞的白练,在青山绿水间优美地绵亘。不消15分钟,就到山脚下,跨越一条宽约2-3米,长约15米以溪底巨石为墩的水泥桥,就是珍上线的公路了,沿公路前行约400米,抬头可见一红底黄字“赤五玉真观”右转指路牌,一条通往马车鸟村的古道斜亘在面前。 这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道,古道筑材石块依然坚固光滑,只是近年少了行人脚力的滋磨,有的已青苔初上了,总长不下二公里。马车鸟村就在这两个坡度不高的缓坡上。 一路信步悠游,二侧时而可见芦花摇白,野菊耀黄,绿苔透霜,残柿如灯,竹荫夹径,远处云山叠翠,奇峰映黛。节气虽过大寒,了无半点萧瑟。最让人动心的是,古道二边的野生冬莓成片成串的肆意疯长,红如玛瑙,霜后更显晶莹剔透诱你口水直流,因触手可及,一路边走边摘边吃,不经洗涤就落入口中,酸酸甜甜的味道甚佳,这纯天然无污染大自然无偿赠与的山珍,让同行的各位个个撑得爆肚。约过六七百米,只见一处旧房的残垣断石,破败得只剩一个框架了,周边全是野草和野草莓的阵地。再行百米,可见一座石头砌成的灰苔斑驳长满古藤的老房子,属江南明清风格的山民建筑,简朴,大气,实用,寂寞荒凉久无人住。屋外的院墙上长满金黄色椭圆形的瓜蒌与极象三七的中药。移步向前二百米处,是二条小溪交汇的地方,溪水流不闻声但清活见底,小溪的右边是约二米长一米宽半米高的半弧石洞桥,桥上石苔已灰得发黑,桥身长满半指粗的野藤,可见年代久远。桥下清泉潺潺流过,是可放心直饮的那种。 顺着古道的曲折绵延,举步往前百米余,左侧的深山浅坳,忽见四间破旧得不能档风的柴门蓬户,纯木质结构,门前数棵不知名的古树爬满开着白花的古藤及蕨类植物,一视若七旬实则九旬身板硬朗的老太太在静静地扫地,见人过来,热情地招呼,滔滔地回答,思维清晰如少年。她说旧房唯她一人住着,家中下辈在市内或镇上全有好房好车,她不需别人照料,习惯这儿的清静。还说若是早点来,会拿红豆杉的果实招待你。据《乐清县志》载, 马车鸟村内古时建有榨油的车,名麻车,“麻”、“马”方言同音,又因村处山岙里,故名。据说马车鸟村在民国期间,泽基的与花坦的全来收税,可见该村当时属两县同辖。古道古村古树古藤与古道热肠,让人倍感人性的至纯与温馨。 人性总是贪婪的。边走边拍边吃冬莓的同时,有人只恨没带篮子来,否则,摘一框霜后的冬莓酿成果酒或水果酵素,当属人间极品。据说,冬莓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性凉,具止咳清热、利咽生津、健脾和胃、滋养补血、益心健脑的独特功效,犹在抗癌、防治冠心病、脑溢血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病有奇效。 踩着洁净得只留枯叶的古道前行约三百米,见一高高耸立在另一小坡上七八十年代的五六间二层楼高坐北朝南、依山临溪的现代砖房,半新半旧,只住着二位男子,这是一路行来沿途见到的仅有第三口人了。 该村民在村口盘横耸立的巨石上建了一个瞭望亭,一可俯视远方,房子周边前后左右的任何动静全可纳入视野,二可纳凉晾晒。巨石远方有数个奇峰危耸,苍翠如画。有诗曰“ 而古道突然间竟没了芳踪!最大可能是被这水泥公路覆盖了。村民的证言果如其实。 沿水岩方向,一路慢慢地用轻柔的脚板亲吻古道新妆的每一寸阳光。不下五分钟,眼前一钢筋混凝土建的彩虹般轻灵的六孔乳白色大桥屹立在眼前——小岭坑双飞瀑到了。只见桥下林茂涧深,溪流潺潺。桥长约四十多米,高六十米,桥下有十来位户外运动者在野炊,因为处处绝壁,断无下行之路,他们从桥眼上扎一专用滑绳,逐个滑下。桥右是一大一小两个瀑布,源自石鼓山的珍溪小支流,从北而南,末端在的悬崖峭壁间分成数级,飞泻而下。瀑布总高100多米,下有深潭。潭中兀立一巨石,高约15米,腰围40多米,岩石风化剥落,其上长满灌木,形同莲花,人称莲花石。由于久晴未雨,站在桥上仅见断崖上一条纤纤细流若有若无地飘下,如遇雨后,定然壮观。桥的西面,几座白墙黑瓦的南溪坑小水电站散落峡谷中,掩映于山崖下,绿树环绕,浓荫蔽日,电站旁边,一山峰似抬头问天的茫然少年,倔强在群峰之巅举头拷问。山峰下面是一湾因光线不足水绿暗得发暗的乌潭,由水坝拦着,约五六十平米。 过桥续行300米,见前方峭壁间突兀屹立一对雌雄岩,相距三十米溪涧,拔地百丈,雄岩威武挺拔,上面凸出一块巨石,雌岩端庄温柔,上面窝着一潭碧水,双岩相视,仿佛一对含情脉脉的恋人,如泣如诉,情意绵绵。相传,雌雄两岩系上天玉女金童,因羡慕人间生活,相约潜逃下凡,到山清水秀的水岩落脚,在莲花潭边幽会,为避人眼目,昼分夜合。当地村民有谚语云:“金童玉女结成双,一生一世不同床;喜事专贴自门对,只看莲花不分糖。”因此,当地村民还流传着“岩家女配石家郎,天柱媒娘挈拜堂。游客都说风景好,永乐两地配一双”的佳话。将两岩分为东西的珍溪溪水,正是永乐两县的分界线。 雌雄岩俊美如画,鬼斧神工,令人浮想联翩。有诗云:"双岩隔水峙西东,心有灵犀一点通。意合情投长聚会,仙姬不厌董郎穷。 再行十来分钟,原先那个“问天少年”山峰因视角改换“基因突变”为一位傲然挺拔、从容俯视、气宇轩昂、远眺守望的壮士,其形其神,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当地人称“天柱岩”, 也有人称之为“阿凡达”。天柱岩在秀丽苍茫的群峰中拔地而,直逼云宵,与对岸山崖隔空相望,透过仅数十米空间,崖外山峦层层叠叠青翠相连,其间烟飞霞走,虫鸣鸟叫、溪水淙淙,空灵如仙境。这位壮士,是什么让你在这深山僻壤中坚守千年无怨无悔?山外精彩的世界也打动不你坚忍的心扉吗?到水岩村后,答案自会揭晓。据说,因天柱岩的险峻,当年游击战争时,周 作别守望哥,再绕几道弯,只见青得发绿的三亩潭水库,犹如天镜掉落山涧,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奇峰怪石。三亩潭约一百平方米,波光粼粼,犹如巨型翡翠镶嵌山间,可谓水岩之碧眼,群山之心。 在两座山中间连接处,一写着“龙滚洞”三字的蓝色路牌出现在眼前,步行三十米入洞,见一雪白的银练沿石壁穿过石洞遄流而下,飞珠溅玉,泻入碧玉般的水潭中,溅起雪花朵朵。绕过水潭,爬进石洞,顿时一股凉气袭来。再艰难地往上爬,方才明白岩含洞、洞含瀑、瀑落潭的岩间水洞被称为龙滚洞的缘由了。洞内瀑布分为三级,每级都有一个潭。第一级分为两路,左右各自挥洒而下如龙须飘拂。攀着树枝,站在极滑长满青苔的岩石上,勉强能见冲击而成的第二水潭。潭边三面围岩,凡是岩石被水冲过处,都成鱼鳞状。水流三跌三落成三级瀑布,宛如一条银色巨龙,在洞中嬉戏打滚。据说,龙滚洞是因古时候龙太子遭鸡精狗血喷头,污染不洁后怒吼猛滚而成的,而洞中的这些鱼鳞状的岩石便是当初巨龙在洞中打滚留下的痕迹。站于洞中抬头望天,天被洞形割成了M型,煞是独特。穿洞往下看,潭面如玉,清绿见底。潭边的一棵野杨梅结出黄橙橙的蛋形果实,与另一棵开着白花的山胡椒树相映成趣。 时近中午,天空湛蓝得令人想飞,空气透视度达百分百,氧分子、负离子与人的红细胞热烈地拥抱,脚板轻快地压过公路,镜头与眼睛不停地收藏佳境。不知不觉,十五分钟过去了,瞧!前面的珍溪内的珍宝展览!一个印章岩,一个菠萝岩,一个鲁迅头像,相差不过几十米,一一陈列视野。印章岩长得方方正正,长宽高约十米,表面长着绿绿的野草,岩面自然风化龟裂得仿佛艺人的刻意加工雕琢;菠萝岩茕茕孑立于溪流中央,岩高15米,脚细肚大,页岩风化剥落显出片片鳞痕,顶部长着松树杂草,酷似巨型菠萝,令人垂涎; 继续缘溪溯流而行,水岩村到了,只见村口宽宽的溪涧清水绿如蓝宝石矴步拦住的溪水形成白亮如雪的人工瀑布潺悠悠地流过。 “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籫。”美丽的珍溪围着村庄绕个惊艳的弧型飘荡而过,溪边槐柳垂荫,细竹窈窕,新建的永乐亭、泄洪洞及村民的别墅群又为村庄平添几分姿色,好一幅溪山阡陌清丽的山水画。诗云“碧水阶前跃,青山户外现”就是此情此景的写照。 据说,水岩因当地神秘的景点“水响岩”省略中间一个字而得名,所在村称水岩村。水响岩位于菠萝岩下游不到百米处靠近南侧的溪流中,高5米、宽4米,是一其貌不扬的普通岩石,中有罅隙和裂缝。岩石北侧约20米处是如削的石壁,接近水面之处向内成带状凹陷,高1.5米左右,宽5米多,深约3米。在溪南岸古道上走到靠近水响岩约3米处的地方停住,顿闻天籁之音由远而近又从近而远地萦绕在你耳畔,似从身后巨崖腹中发传出,如管弦齐奏,鼓瑟齐鸣,悠扬悦耳,袅袅欲绝,奇妙无比。但向前或退后一步,迷人的声音便顷刻消失……令人深感痛惜的是这标志性的神奇的景物因珍溪公路的建筑施工破坏——水响岩竟从人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水岩村的后面山坡上是乌龙娘宫,粉墙朱瓦、仙气十足地坐落于“狮子口”,左边是“状元魁”峰,右侧是“太师帽”峰,前朝五凤山,是天然福地,相传圣母是宋代宁宗帝年代的长山村姑娘,于水井拾龙卵误食而孕,后诞乌龙,于永嘉仓山尖成神,建庙仓山尖,人称乌龙圣母。明万历二年,圣母云游水岩,见其山清水秀,巍岩奇观,显真身坐仙洞——-狮子口高绝壁,并托梦山岩村老人:庙下牛弯甩山有株竹,可造梯登洞,梯形如蜈蚣,现存入岩下,历经六七百年仍保存完好,这么珍贵的文物,居然只在岩角随意地放置,有点可惜。乌龙圣母显灵有求必应。据村民说,凡遇大旱之年,前来求雨,无不应验。故龙娘宫香火一直甚旺。 水岩村对面山中的一个玉龙洞,它位于一陡壁之上,离地三十余米处。洞高十余米,阔十七米,深三十余米,能容纳数百人;洞内有一泓清泉,长年不断地往外汩汩冒水,洞底有四堆小岩片粘连在一起。洞背后有一座仕女峰伫立着,洞下面深潭中则有一石如包袱露出水面。相传,玉姑因触怒王母娘娘而被贬下凡间,来此洞修炼。一天,东海龙王第六代孙玉龙前来游玩,与玉姑一见钟情,结为夫妻,羁留洞中。龙王闻讯大怒,调遣虾兵蟹将前往捉拿。玉龙誓与玉姑同患难,共生死,遂化一条龙影卧在洞中,成了一堆小岩片,“玉龙洞”因此得名。玉姑奔逃无门,手中的包袱掉落下面深潭,化作一块巨石。最后玉姑绕到洞背,变成了仕女峰。现在大家已清楚那位村外恒久守望的壮士就是这血统高贵、坚贞不阿的玉龙王子了吧。天柱岩应更名为王子守望峰才比较确切。仕女峰位于水岩村西村口五百米处的山峰上,这奇石如斜倚半躺、娇媚可爱的仕女,体态丰腴端庄、动作典雅含蓄。不远处有倒银洞,生于悬崖上,洞口呈长方形,洞内亦有龙身遗迹。( 文/图 陈伊丽 ) 离菠萝岩百米处另有一石,高十米,野草如发似须,酷似鲁迅头像。珍溪洗印、水泡菠萝、浮泳鲁迅的胜景,因上游水电开发后,溪水几近断流而少了许多韵味。 丕振曾在天柱岩顶躲了七天七夜而避过了敌人的围剿,浙南游击队员曾沿几乎垂直的陡壁爬上去,在山洞中存放枪支。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下面就是呈S型沿珍溪婉约飘过洁白的珍上线公路,往下用脚数完四十多个台阶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