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人文乐清 > 乐清古道
  • 成文日期:

雁湖岗岭

发布日期: 2016- 09- 30 16 : 28 浏览次数: 字体:[ ]

  

  雁湖岗岭,古称连宵岭,南北走向。起始于乐清市芙蓉镇雁湖社区凌云村,终止于仙溪镇龙西社区砩头村上砩头,全程约6.8公里。路面平均宽度1.2米,用石块筑成。途经雁湖社区凌云、九盘、雁荡山风景区雁湖景区、东宕、雁湖林区、雁湖岗、雁湖、砩头林场、龙溜、砩头。   

     《乾隆雁荡山志》记载:连宵岭,一名雁湖岭,在西外谷之北,自石门寺西北上岭行三十里至雁荡乃诸岭之最高者。相传清提督陈伦烔,是位喜山乐水的智者仁者,为方便游人游览雁湖、雁湖日出等诸多风景点,于雍正九年(1731),督开了雁湖乡丹灶里至雁湖岗的山道,此后去雁湖岭从凌云经东宕接连宵岭。来自大荆、仙溪及台州等地游人,贪图近便,从砩头沿当地农人、樵夫走出的痕迹,行走攀爬往雁湖岗,历经众多人群长期踩踏渐成乍小泥路。后有好做善事者出资,用乱石筑砌成砩头至雁湖岗的通道。南北相接后,人们通称为雁湖岗岭。   

     雁湖岗岭,虽然粗糙狭窄,却俗而不庸。古道沿山沿溪而建,地势时而险峻时而平缓,两旁山清水秀,草木葳蕤,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流水潺潺,野趣盎然。沿途景点更是风光迷人,人文积淀深厚。在人们心目中,它如同一条满缀玉石明珠灵光瑞气的宝带,为人们所钟爱,被人们所珍视。从古到今多少游人一踏进这条古道,就有一种别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感觉,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趋之若鹜流连忘返!   

     由此道南面之端,穿过雁湖村,便面临一个岔路口,向右宝冠峰,往左梅雨瀑。若往梅雨潭,路行不久,过了一条小桥,紧走几步就到。在稍远处望,两座俏丽的石峰如将军把门,而梅雨瀑正深藏其间。走近一看,迎面而立的山崖削立百米,环而成壑。壑口两崖如门,瀑从壑中北崖悬空下注,冲击在半崖横突的崖石上,如飞珠碎玉般满空飘洒,因风作态,烟雨蒙蒙,状若梅雨,故被称为梅雨瀑。王十朋有诗咏梅雨瀑之独特风光曰:“灵源东接雁池遥,裂石崩崖下九霄,云断青天倚长剑,月明泉室挂生绡。江声雨势三秋急,雪片冰花五月饶,休勒移文北山去,他年来赴石梁招”。清人梁祉游过梅雨瀑后,亦有诗道:“岩上飞泉高百尺,岩前碎玉击寒石。青萝湿处少人来,满地莓苔鹿逐迹。”用“崩岩裂石”“飞珠碎玉”来形容雨瀑之击石确不失为佳咏。   

     瀑下有潭,也随“梅雨瀑”名而被叫“梅雨潭”。潭浅而广,中有巨石横卧,水清如碧,流水咚咚。离开此景在梅雨亭小坐片刻,拾级而上,走大约1公里左右,又有岔路,右边通往雁湖岗,往左可到罗带瀑。通往罗带瀑的是山中小路,曲径通幽,间或可闻水声与鸟鸣,使人愉悦逍遥。行不了几步,再遇一条岔路,穿过岩石自然垒成的岩门才能到罗布瀑,而往上走,则是阳明洞。 

  沿古道穿过石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巨大的乱石,水从乱石中奔流而出,水声越来越大,感觉上是很接近瀑布了,但完全看不到踪影,左转右旋一段路后,靠右一块平整的岩壁上镌有朱镜宙书写的石刻:“永嘉梅雨清,邑人徐熙、徐声豪、阮道镕、蔡徴、蔡佐、何洵、金步扬、刘建瓯、倪复中、张纲、应朱明、翁亦豪、朱侠、朱镜宙、朱宝元,民国丁丑三月同来

  朱镜宙书。”朱镜宙,乐清虹桥瑶岙村人,号雁荡老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女婿,民国年间曾先后任陕西财政厅长,川康税区税务局长、湖南省税务局长等职。   

 

  

  再前行几步,一条小溪上筑一石桥,名骆驼桥,左拐弯后的边上岩壁——“罗带瀑”三字赫然眼前。据传罗带瀑为乐清人潘耀庭与几位好友在雁湖一带游览时发现,并把名字刻在景点以示纪念,名留千古。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国民党陆军中将罗卓英在时任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温州)专员许蟠云陪同下来游雁荡,在罗带瀑不远处岩壁上留下题款:泮君耀庭,探得新瀑,导余来游为名罗带。并咏以为诗:“石困云母屏,水织罗纹带。来上美人腰,飘飘仙子态。”岭南罗卓英、黄岩许蟠云书。

     山转路旋一番,方见远远一个石门,罗带瀑深藏林间。走近抬头,大瀑高有20多米,出处三面都是石壁,唯南面是半圆形豁口,其中一块巨石挡口,迫使水流从两边流出,再汇集到巨石下方,合成一股瀑布倾泻而下,就像一条罗带悬空飘荡而下。瀑布下方有一个水潭,水深两米以外,清澈见底。瀑布水在水潭中不停地冲击出层层的水浪,又弥漫开来泛起圈圈的涟漪。潭前卵石排列有致,宽十余米、纵深也有十来米的,水石相映,叹为观止。这是大自然用山崖构思出的特殊作品,可谓巧夺天工。   

 

     与罗带飞瀑相邻的景点还有含珠峰与西石梁洞、西石梁瀑布。含珠峰,是两峰之间夹着一块巨石,像一块明珠,不知被那路神仙紧紧地含在巨唇之中。

     通往西石梁的路,一边是小溪一边是山崖,小溪流水潺潺,山崖山花烂漫。有时一个转弯处,就是一泓碧水。走在其间,如置画中,令人身心极其愉悦,拐过几个弯就看见西石梁大瀑了。在其就近的一块不高的岩壁上刻着斗大的“西石梁大瀑”五个大字,字体秀丽,笔力苍劲。西石梁大瀑是从高达160多米的高崖上奔泄而下的,它不断地用身躯在崖石上碰撞,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气势磅礴,景观壮丽。 

     1934年,时任国民党立法院院长孙科曾偕夫人,陪侍其生母卢太夫人游览雁荡,同行者有国民政府立法院秘书长梁寒操、孙科儿女及男女仆人,著有《雁荡纪游》。据说孙中山之前夫人卢太夫人游后,甚爱西石梁大瀑下的一方深岩水穴。故孙科在此游后三年,书寄“幽泉”二字予乐清芙蓉人蔡履平,蔡遂着人刻于西石梁大瀑下。

     离开西石梁大瀑,漫步山道,环顾四周,远处峰峦叠嶂,近山林茂花盛。前行半小时左右,可到梯云谷。在谷口的东南方,一峰拔地而起、高约 100米,体园色白,极似古代宫殿前的华表,因名石表峰。在此峰对面的绝壁间,刻有“黄黎洲先生双瀑讲学院故址由此进”的路标。据传,清顺治八年(1651),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隐蔽在此讲学,宣传抗清主张,进行抗清活动。并创立“双瀑讲学院”,传授史学。 

     梯形谷地形山貌独特,它南北两侧嶂壁夹峙,高耸入云。沿着石表峰峰脚向西走数百步,就可看到南侧嶂壁下部一巨石相依,正中留出一个幽谷。再曲折前行,渐行渐宽,三面峰壁环合,幽深寂静。游人只能从二米多宽的洞中进入谷内。谷深约300米,谷内景致清幽迷人。其内铺有一条 100多级的石磴,看上去象一张云梯,故名梯形谷。谷底左侧嶂顶有个缺口,瀑水悬泻,因谷得名为梯云瀑。瀑下潭广二、三亩,潭水清澈透碧,倒影如画。据说,1937年秋,蔡元培偕同吴稚晖、张默君、邵元冲、马寅初等人来此游览。马寅初经不住梯形瀑潭的诱惑,情不自禁地脱衣跃入潭中畅游起来。蔡元培笑道:“此潭可有名称?”吴稚晖接口戏谑:“洗马潭”。一众人等听后,笑得前俯后仰,声漫空谷,回音袅袅。 

     往雁湖岗,需费力行走2-3小时才能到达雁湖。雁湖冈海拔977米,山面广阔。雁湖有六湖,总面积达300余亩,气象苍茫阔大。雁荡山,一般是岩多于土,惟雁湖泥涂数丈,深秋芦花竞放,无异江渚,叹为奇观。徐霞客在游记中说古时雁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归时多宿于此。”雁湖顶上总计之,不止六洼矣,洼中积水成芙,青青弥望。清人方尚惠曾咏雁湖说:“一望连大海,湖寒长似秋。空山归宿雁,乱获映苍洲。”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有道人在岗上宾秋洞内筑石室而居,洞因名道人洞。 

     时变景迁,雁湖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干涸,仅留下数处浅水塘。昔日泱泱碧波,变成了一片黑色香灰土。清人程浩在《雁湖》诗中曾发出“人间此景应无二,欲请山灵觅水源”的慨叹。为了恢复昔日雁湖面貌,1986年,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对此湖进行了清淤复原,现已有10余亩的北湖可供游人观赏。雁湖湖上土壤肥沃,又终年云雾燎绕,宜于种茶,所产茶叶,可列上品。民国初年,潘耀庭等人曾于雁湖种茶2万株。1956年,在湖上建立了茶场,广种云雾茶。昔日的“鸿雁之家”,如今成了“雁茗之乡。” 

     雁湖冈的湖虽已随岁月而变迁,而“雁湖日出”和“雁湖云海”的奇观是永存的。在晴朗的黎明,登雁顶石遥望,旭日从水天一色,茫无边际的东海冉冉升起,海面泛金流赤,绚丽多彩,蔚为奇观。在烟笼雾锁的时刻,山下一望无际的白茫茫云雾,随风升腾翻涌,似海浪滚滚,气壮山河。雁湖与泰山、天台华顶山同被人们称为观看日出之胜地。

  从雁湖茶园往东北行走近二公里折向西北下岭路,过砩头林场、龙溜即可抵达古道终点——砩头村。清·道光《乐清县志》载:石費头属山门乡二十二都,“ 石費”后皆书作“砩”,以村处石砌大水坝北首,故名。砩头村座落在仙溪镇龙西社区,横溪横穿村前,涓涓溪流,鸭戏于水,农妇安详淘米、洗衣,竹林青翠欲滴,鸟声啁啾飞翔,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安逸的田园生活图。可是, 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给这宁静的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因强降雨发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吞噬了几十条活生生的生命,冲毁了多座桥梁和房屋,当时测到的水文数据日雨量为873毫米、过程雨量916毫米,是浙江省最大的日雨量和过程雨量,在浙江气象历史上描下了浓重的一笔。(文/金中桓  图/罗柳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