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人文乐清 > 乐清古道
  • 成文日期:

发祥岭古道

发布日期: 2016- 09- 30 16 : 35 浏览次数: 字体:[ ]

   

  

  发祥岭位于芙蓉镇西隅,距芙蓉街10公里,起于上岙垟村,止于乐清芙蓉镇与永嘉县交界的巨坑庵村,呈东南至西北走向。从巨坑庵往西翻越箬袅岭山凹即进入永嘉境内,是永嘉县的鹤盛、东皋、港头、西坑、鲤溪等乡镇群众到芙蓉街赶集的必经之路,也是芙蓉镇群众去永嘉贩运山货的必经之路,属“永乐通道”之一。 

  发祥岭又名长蛇岭、翔云岭,从山麓至山巅,岭长蜿蜒,故名。岭全长四公里,有300米沿溪平路,1500米石级路,94米栈道,2000米半坡路。路宽1.3-1.5米。途中有路廊两座,小佛龛一座,栈道一条,石拱桥一座。《芙蓉镇志》记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芙蓉后垟林一羽修建“翔云岭”(俗称长蛇岭),清顺治元年(1644),林明世续其父兴建“发祥岭”(长蛇岭上段)和铁生桥。此古道原建于明朝前,山路峻峭,穿山越水,几经曲折,来往艰难,明末林一羽拓展加宽,再重新整修“翔云岭”,清顺治元年其子采用裁弯取直,从中向西拓基筑路岭至巨坑庵,取名“发祥岭”,在岭中段的悬岩绝壁处建有一条著名栈道--铁生桥,被改道后的山岭,缩短了近半的路程。 

  古道石级路自岭脚至岭头,呈之字形盘旋而上,采用山石砌级。路中心取片石为踏垛,踏垛片石多为30厘米到50厘米见方的平整石片,一石压一石砌成。周围用卵石铺坪,卵石的铺坪也可作辅助踏垛,借以拓宽路面。路内坎直接山体,外坎用块石驳坎,沿边有用三角碎石卷砌的,卷砌的工艺很精到,很结实。踏垛根据山形决定高低,高的15厘米,低的5厘米。高与低之间,采用渐增式或渐减式砌级方法。渐增式是从5厘米一级到6厘米一级到7厘米一级,渐到15厘米;渐减式是从15厘米一级到14厘米一级到13厘米一级,渐到5厘米。这种方法,能使踏垛顺脚,能使山岭美观。 

  发祥岭半岭以下的山坡上,长着一片自然的松树林,间有杉树、柏树、桐树、枫树。这些乔木之下或稍有空隙处,丛生了许多灌木和小乔木,如继木、赤楠、水筋等,还有些淡竹丛,共生共荣。树上常年有叫不出名字的山鸟在飞来飞去,有时或有松鼠出没。林深处有野猪的窠穴。野猪日间不轻易出门,夜里才倾巢出动,到山下去偷庄稼吃。

  半岭有一个滴水岩,岩在路坎内,是一块20米高的岩嶂,嶂上常年滴水不断,在路上洋洋洒洒,行人过此,青天白日雨淋头。距滴水岩两百米的北面山坡上,有一黑色石头,两人来高,上尖中宽下窄,酷似一把未打开的黑布伞,当地人叫“黄金伞”,也是一道风景,还有个传说,说这把“黄金伞”是包真人的遗物,长年累月插在山上,化作石头。包真人即包雷渊,元代前期人,家住今芙蓉镇包宅村,有异术。他的传说很多,也很怪诞。隆庆《乐清县志》卷七有包雷渊传略,说他少年学道于江西龙虎山,具有呼风唤雨、发掌心雷、差遣天兵天将的异术。“黄金伞”的传说是这样的:包真人学满回乡,利用道术,把芙蓉土地爷当奴役使唤,每逢出门,总要土地爷替他打伞,雨天遮雨,晴天遮阳。土地爷很不情愿,但又慑于包真的法术,不敢公开说不。日长月久,积怨渐深,于是设计毒死包真人,又把他的布伞拿来,插在滴水岩北,化作石头,成了发祥岭的一道风景。 

  滴水岩四面皆山,东有跻鹿岩山,南有南山,西有龙虎斗山,北有垟车之山,青山扑面,空气清甜。自滴水岩再往上,山岭石级弯弯曲曲于山脊,这段路叫“十八弯”。“十八弯”路坎外,悬崖数十丈,是发祥岭中最险峻的路段。一九七三年修建长石岭水库时,民工们顺便把十八弯拓宽路面,改小弯为大弯,平稳了许多。

  过了十八弯,山上的柏树、桐树、枫树很少了,大多是松树和杉树。山头裸露出许多岩嶂和岩峰,壁上长着些岩麻和龙须草。再转过两个大山弯,就到岭头了。这两个大山弯的石级路,都建在悬崖峭壁上,有数十丈驳坎。岭头就是“龙虎斗”的“虎头”。“龙虎斗”是一条峡谷,是发祥岭的景观亮点。其东面山形似虎踞,西面山形似龙盘,两山各高百余米,中间最窄处只有七米,构成一个岩门,如一龙一虎相峙。岩门之下横着一条天然大石槛,石槛内是一条溪流,叫小门岭涧,长约五公里,汇永乐分水岭的小门岭溪水和雁湖岗乌龙坑之水,集雨面积约五平方公里,稍一下雨,涧水便涨,飞泄槛外,形成瀑布,叫龙虎斗瀑布。龙虎斗瀑布高二十米,下有瀑布潭,瀑布咆哮落潭,受到岩壁弧形惯性作用,潭水呈螺旋式旋转,当地人叫“螺蛳潭”。螺蛳潭很深,传说有好事者用一斤苎线吊着石头放入潭中,一斤苎线放完了,还不见石头到潭底,人们又把螺蛳潭叫“斤苎潭”。

  岭头向西北下来百多米处,有一路廊,叫岭头路廊,平屋三间,石墙青瓦,门户齐全。有院子,没有院门。路廊院子外的路有两米多宽。路廊北边,有一泉水,汩汩不息。廊屋前后山上,有零星耕地,种着蔬菜、红薯等作物。路廊再往西行一百余米,就到著名的“铁生桥”了,铁生桥东边路内坎,有一小佛龛,依崖而建,石头砌墙,青瓦盖椽。龛高宽各约一米五,纵深一米,内设石香炉一个,炉中插满残香和小草梗,当是路神的香火。

  铁生桥是条石栈道,长94米,宽1.21.5米,高36米不等。桥面时有高低起伏,但没有踏垛。桥板用条石铺成,每隔三五条条石,就有一条条石嵌入石壁洞中,作为桥面。没有嵌入石壁洞中的桥面条石,下方用一条条石作横梁,紧靠石壁。横梁用石柱顶拄。桥面石条外沿下面,全部由条石作横梁,每条横梁两头用石柱顶拄。相传铁生桥的条石嵌入石壁洞或条石和条石的交接处,都在事先灌注铁生,故名“铁生桥”。铁生就是铁锈糊,制法是将生铁捣碎,按比例放进醋液中浸泡,待生铁碎溶解成糊状后就是“铁生”。铁生与石器、陶器的粘着力极强,风干后粘成一体,时间长了也不会氧化。旧时用于修补缸、罐等陶制品,俗称“生缸”。“生缸”是一种行业,有专业生缸匠。用“铁生”来修桥,还很少见。 

  铁生桥原长140余米,是古时乐清芙蓉至永嘉鹤盛的必经之地,因此被称之“永乐通衢”,这样的古代石栈道,在全国罕见。2004年,发祥岭栈道被乐清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铁生桥沿溪而建,高低不等,桥面外沿石柱顶拄也高低不等,有三米高的四米高的,还有六米高的。石柱顶拄拄在比较高的地方,采用叠床架屋式,一层一层地顶拄,有的地方搭了四层,看起来岌岌可危。铁生桥中段的岩壁上,刻有“发祥岭林毅公子乾享造”字样。查《芙蓉林氏宗谱》,林毅公即林毅所,乾亨是林毅所之子。林明世,号乾亭,芙蓉后垟人,后人称为“林九太”,《林氏宗谱》记载:“一生仗义疏财,不辞辛劳,矢志公益……平日里,筑路造桥建凉亭,均视为乐事”。

  从铁生桥到巨坑庵村,沿溪而上,坡度不大。路心石大多采用溪石,比较大块,平整光滑。中间有一座洞桥,洞桥下的水,是雁湖岗流经垟车村,过乌龙坑流出洞桥,这洞桥也叫乌龙坑洞桥了。乌龙坑洞桥是座石拱桥,桥长六米余,宽两米半,石拱的孤度很匀称。墙体利用乱石砌成,石缝非常紧凑严密。桥面也用乱石坪地,路心石居中,两边凑石,一平如纸。桥西面的石级路,宽1.8米,每阶踏垛保持10厘米,直上到横路。乌龙坑是条小型石板溪,长千米余。溪面陡削,流水落差大,瀑布、瀑布潭一处接一处,上溯到垟车村。乌龙坑内的瀑布潭中,栖居着许多蝾螈、山蛙等珍稀生物。上游的垟车村前小溪,是一条长达400米的石板溪,比较平整,溪水清澈,常年不断。沿乌龙坑前行,满眼崇山峻岭,溪水流淌不息,处处即景。如今雁楠公路沿坑另一侧经过,与古道隔溪相望。 

  发祥岭终于巨坑庵村,巨坑庵因村建在乌龙坑的左畔,村南有庵堂而得名,现为古村落,村内仅有几户老人居住。巨坑庵再往西行五里许,就到达永嘉县的箬袅村了。由于芙蓉至永嘉公路建成后,发祥岭鲜有行人,路上茅草丛生,荆棘密布,许多路段已湮没在灌草之中。(文/卓大钱  图/叶松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