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人文乐清 > 乐清古道
  • 成文日期:

小西门—桐岭顶古道

发布日期: 2016- 09- 30 16 : 38 浏览次数: 字体:[ ]

小西门至桐岭顶的古道,是以前乐清县和永嘉县的人员交通与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之一,全长约15千米,全程徒步约7小时,基本上是东西走向,大部分由块石砌成,平均宽度1.5米以上。虽年代久远,但山道的完整性仍然很好。徒步在山道上,远观层峦叠嶂,千岩竞秀;近赏古树名木,鸟语啾啾。春天,芳草萋萋,杂树生花;夏天,凉风习习,溪水潺潺;秋天,彩叶飘舞,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夺朱成素。真可谓四时之景皆宜也。

在清·宗源瀚原纂,民国四年徐则恂等重修的《浙江水陆道里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小西门(一名肃清门),干路:县后岭凉亭,自小西门外西迤北行至此五里,(岭高一百二十三丈)。秦垟岭,自县后岭凉亭西行至此四里三分。龙潭头村,自秦垟岭西迤北行过秦垟南岙折而复折而西北至此七里六分。双峰垟村北,自龙潭头村西行至此四里(东北通北门外干路之玛瑙岭)。桐岭村,自双峰垟村北首西迤南行至此二里五分。桐岭顶,自桐岭村西北行至此二里(岭高一百一十丈)与永嘉县分界”。连续记载了从乐清小西门到达与永嘉县之西分界桐岭顶的线路。此记载复见于民国三十八年干人俊修的《民国乐清县新志稿》,水陆道里,乙,干路。以上各志,均将此山道作为乐清县干路第一条记载,亦可见此山道的重要意义。

小西门(一名肃清门),现就在乐成派出所西边(停车场)。古时西横街尽西头为大西门,迎恩桥即为西门头桥。现乐成派出所前鸭儿桥一带,为西溪汇头,即小西门。现在的城隍庙以前就在停车场中间,为肃清门内。清·道光《乐清县志》记载:“城隍庙,在县治西隅,旧在治东北,明知县张其瞻移建仙隐坊,今在肃清门内”。老城隍庙1953年因破除迷信被改为儿童教养院,后再移建至凤凰山。原乐清市青少年文化宫正挨在庙后。

从停车场西北角的凤凰路口走进去,200米就到城隍庙了。城隍庙的扩建,占据了古道开始时的一小段路,所以,要从城隍庙的门前走过去,沿着围墙,绕到庙后西北角去。在这里,水泥台阶路的下面,古道的轮廓已然出现,西迤上行在凤凰山的南麓。

凤凰山,以前也称县后岭。修于雍正乾隆年间的《浙江通志》,(复于1943年开始重修),是这样记载的:第五册,地理,五,雁荡山脉……一支东南入乐清,曰双峰山,曰覆船山……东北曰白云尖(县志,巍然嶐(草雙),俯视众山如部X其上常有云气故名),曰县后岭(县志一名凤凰山,又名翔云山,峰峦参差形若展翅,有翔云峰。县治即建于其麓。谓之翔云者,西北历台之仙居、永嘉皆高山大谷,至县后杂沓如翔云然,故名)。

继续往西前行,1.5米多宽的水泥路并没有完全遮盖古道,两边尚余的古道块石痕迹清晰可见。古道北边山上是凤凰山公园,山顶上,逍遥亭隐约显现在浓密的树林之中。继续西行约600米,一处上坡的山道,道右是大片的高大松树,道左却是大片的红枫林。想来入秋霜降之时,此地必是佳景胜地。再上一个坡,就是茅坪了。道左有个路廊,脱落的水泥下显示出原来的石结构,道右却是一个两层楼的方正的建筑。除此之外,茅坪,只是一片长方形平整的茅草坪。但是以前,这里却是叫茅坪街的。想来应该是担柴担木头担青菜下山的人们,带着盐巴海货红头绳回家的人们,在这坪上歇脚,打尖,互市交易,热闹非凡。覆盖古道的水泥路到路廊这里就结束了,再前行就是一米七八宽的,石块砌成的原汁原味的古道,为了使路平直一些,有些地方路坎砌上来竟达三米来高,也可见此山道的价值。

过了茅坪,继续西行。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块一大块被岁月的脚步磨砺得异常光滑的路心石,古道就这样蜿蜒西行上升。转眼一大块突兀的乌黑岩石,似乎挡住了去路,这就是乌岩阁。转过乌岩阁石,又是一个块石结构的路廊,顶上架着圆木桁条,覆盖着重重瓦片。这是个重要的丁字路口,西行过来的山道,到此分为南北两支,南路转西到观音岩水塘山方向,但古道却是向右转向北的方向。说是右转往北,其实往北不过十几米,就又向西上陡坡了。注意了,上坡不到80米,又是一个分岔口,(右转是上敖方向,不妨前行500米,看看美丽的峡谷风光)。古道却是直行向西上了一个将近30度坡。上坡是很累人的,不妨想像一下,古时山民挑着重担上坡的情景。前面是一片竹林,竹子细细密密的,两米来高的样子。本地人叫它素面竹,因为把竹子切割成40厘米左右的一小段,可以把素面挂在上面晒的。竹林中,驴友们砍出四五十厘米宽的小道。在竹林中穿越是很刺激的,尤其是在夏天,竹林中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还得用魔术头巾遮住口鼻和脸部,避免被竹叶割伤。低头穿行,80来米长的竹林小道过去了,舒了口气,走过80多米开阔地,前面又是一片竹林,要再穿一次哦。这片竹林是100多米长的样子,这样,就双重体会到了驴友的兴奋和刺激。

到了岭顶,喘口气,可以在第三个路廊里休息一下了。这个路廊比刚才那两个完整气派,全部用长石块砌成,里面的支柱,用的是两根粗大的整体的长石柱,顶盖,用的也是一根一根的石条。整体的石结构路廊是暗褐色的,让人在遥忆着历史的风景:什么是岁月,什么是古朴,什么是苍凉!这个路廊的地理位置与标志性意义,令其非常像就是记载中县后岭凉亭之所在。民国三十八年干人俊修的《民国乐清县新志稿》里有张地图,也在这个位置标注了凉亭字样。但那只是一张小比例尺的示意图,而且这个路廊并不符合凉亭的样式,所以,最终不能确认。

路廊往西是450米平直的山道,一直到垭口。往北面看,灵山的峻岩峭壁,在云雾缭绕中,格外俊秀。垭口到画眉岭村口,只好走一段500多米的公路了。这是水塘山到秦垟的公路。这段公路的右下方,是杂乱的灌木丛。但是,越往画眉岭村口方向走,灌木就渐渐稀疏,古道的迹象也越加明显。如果你是一个准驴友,又恰好带着一把砍刀,你可以从画眉岭村口,沿古道往回走走看。前200米是可以轻松漫步在古道上的,后300米呢,试一试看,能否在杂树林和茅草丛中,用上砍刀,砍出300米小道,回到刚才的那个垭口去。

画眉岭村是一个因移民被废弃的小村,存留几间已没人居住的破旧房子。走到一个公路分岔口,要往左边上行向西的方向(秦垟方向)走,(右边下行是到乐成方向)。上行约600米左右,过了垭口,可以看到公路左面有一个小小的“赤伍神庙”。沿公路下行约500米,是公路的U字型转弯,注意U字型的顶端,找到古道,离开公路沿古道往西下去。300多米后会穿回到公路上,横过公路找到古道,继续向西走下去。400多米后,又回到公路,注意在前面公路U字型转弯处,再次找到古道,下去就到秦垟南岙了。

秦垟村分南岙北岙,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540年的历史。秦垟南岙有多家颇具规模的农家乐餐馆,可以补给与休息。过南岙直往北,就到北岙了。秦垟北岙村口有三棵古树,一棵红楠树,一棵罗汉松,一株南方红豆杉,树径需两人才能合抱。这些古树,也能证明村落的古老吧!村里建有张氏、李氏宗祠。经秦垟南岙过秦垟北岙后,再翻过一座小山即是龙坑,坑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石拱桥,据村民介绍,这桥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龙坑上行600米左右就到了龙台头村了。

到了龙台头村,先看到龙王庙。庙前三棵大树,庙内院子里有一棵几百年的罗汉松。每年夏天,罗汉松会结果,果实上面绿色,下面却是红色的,红色部分有甜甜的滋味,村民称果实称为罗树人。很酷的名字。龙台头,古称龙潭头,因处龙潭上首,故名。又方言潭台同音,龙潭头遂变成龙台头。龙台头一带的梯田是非常漂亮的,尤其是春季插秧之前,水田里已放满了水,明晃晃的镜子样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朝晖夕霞。泥土的田坎就是镜子的镶边,远远看过去,其曲线妩媚得令人惊讶。穿过龙台头村后,在村口,沿公路左转往西,可以看看那个龙潭。但古道却是向北往济头方向的。

不需要走公路的,左下方,被水泥覆盖的古道直接通向谷底。越过一条小溪后,沿小溪转向西走,在公路下方,与公路平行。这是远远的深山里的小溪,清澈的溪水里漂着白色红色蓝色的塑料袋碎片,轻轻盈盈地打着转,似乎在提醒着人们:需要复诵一遍户外运动第一原则的条文了------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笑声什么也不带走。西行约350米后,上方的公路形成了UN型的弯曲,这个地方叫前坑。要跨过一座小桥,回到公路上去了。沿公路走了400来米,右边,古道又出现了。这是一段逶迤在田间的山道,石块深深镶嵌在泥土里。走200来米后,要跨过五六个石步矴,再行100米,注意了,两根大石条跨在小溪上,要走过这座小小桥的。继续前行,看到一个白鹤殿时,到山峰垟村了。

山峰垟村的人都姓黄,村里有个挺富丽堂皇的祠堂。村人说济头村的黄是公字辈,山峰垟是伯,里章是叔,湖头就成儿子辈了。旁人也有说家谱是修在湖头的,湖头才是公字辈的。没去考证,总之,人类就是这样繁衍生息扩张的。村里也有一座漂亮的石拱桥。穿过村子沿水泥路西行,前面是公路岔路口,直行向西。200米后,又一个U字形的公路转弯。转弯上行是到周山寺、周山庵的。古道却从U字形的顶端继续直行向西。上了一个缓坡,到了岭头,是一个基督教堂。眼前不远,就是白石赤水垟的岙上村了。

记载上说:桐岭顶,自桐岭村西北行至此二里.. .. ..若是从桐岭村向西北走行,那么桐岭村就应该在现在基督教堂一带的位置。这是一片平坦的菜地,没有遗留村居的痕迹。何况这里是垭口的高处,风很大,不适合建村居的。但到桐岭顶的古道确是从岙上村的东面转向北行的。清·道光《乐清县志》记载:桐岭,在白石玉甑峰北九里,赤水山东,一名童岭,为永嘉分界,山林阴翳。山峰垟村到桐岭顶一带地理情况相对简单,但却也无法确定桐岭村的位置,真是无奈。山峰垟和岙上村的人,都说从来没听说过桐岭村,倒是有人把岙上村叫做桐岭脚的。

沿公路右转向北,现在可以看到桐岭了。走150米后,公路左下方,古道又出现了。这段古道,在乐清县将要与永嘉县交界的地方,真是奢侈!平均宽度达到了三米,个别地方竟达五米。走了1000米左右后,桐岭端端正正地横在正前面。上方的公路进入了桐岭隧道,挖隧道出来的石块倾倒在古道上,形成了缓坡,可以沿缓坡爬上公路。紧挨隧道的东边,古道继续往北上行在桐岭上,200米后,就登上桐岭顶了。现在,走完这古道了,可以看到岭下面永嘉县平坑村了,可以开心地笑了,可以用手触摸这著名的桐岭了。

桐岭,一名童岭,亦有写做硐岭的,可以理解,岭嘛,非木即石。但也有写做铜岭的,何故呢?又说是张果老开的玩笑了,老张为了在皇帝面前夸耀此地富庶,就说,这边连山岭也都是用铜打造的呀。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乐清四至,西至楠溪桐岭六十里为永嘉县界”。清·道光《乐清县志》上有一张乐清县境图,其西北角写着桐岭二字,旁注永嘉县界。这些,都可以看出桐岭作为乐清县西界的重要地标性意义了。

古时乐清县与永嘉县的交通要道,都可以称为永乐古道。永嘉县的地方志上,记载了七条永嘉境内通达乐清的永乐古道。但乐清县的地方志上,并没有永乐古道的这个说法。但就其起点与终点的标志性意义,古道的长度、宽度与砌造方式,及古道的经济贸易、人员交通价值而言,这条古道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上述三个乐清志,都把此古道作为乐清干路的第一条来记载。随着时代变迁,古道渐失其本来的功用,却成了驴友们(旅行爱好者)探索休闲的胜地,沿途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旖旎的自然景观,值得我们去旅游散心,徒步探奇,访古寻幽。

(文/陈环球   胡凯  图/叶松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