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浦驿道
|
象浦驿道,位于乐清境内,民间俗称“象浦岭”或“东岙岭”, 座落于山明水秀的中雁荡山景区内。它西起北白象镇乐东村(乐清市区域重划前为白石镇东岙村)的东岙岭脚,东至白石镇大岙村的隧道口,属东西走向的山路,全长1.8公里,最高处“岭头”海拔232米,古道虽不长,由于山势颇陡,拾级而上也会把人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约摸估计一下,空手不停歇地走完全程需要一个半钟头。 古道的一阶阶山路都是用天然的石块铺成,错落有致,路面布满褐色的青苔,杂草和一些不常见的绿色植物从石块缝里钻出来肆意生长,脚踩在山路上,有一半的鞋底是被这些绿色的精灵抬着的。迎面吹来山野清鲜的风,让人恍若进入千年的时光隧道,去聆听前人厚重的足音。 据《乐清县志》记载,“唐开元间(713-741),本县已有驿道由县城西越山谷入密溪过白石至象浦。”象浦岭也就是兴建于公元713年唐朝开元期间,距今足足1300年了,最早是作为驿道之用,是永嘉郡(现温州市)传递官府文书、传输军事物资的重要通道。岭上曾经建有一座驿站,因年代过于久远,驿站的遗址已无从考证,甚为可惜。不过,更多地留在这条千年驿道上的足迹,当属来来往往的商旅和附近的村民们,实际上,随着历史的沿革,驿道的功能已经逐渐被民间通道所取代。 选择从象浦驿道的西头开始上岭比较方便,乐东村位于104国道乐清北白象段与永嘉乌牛段的交界处,北白象与乌牛都有公交车直达村口,开自备车则更自由,没有时间限制,不过因为古道少有人迹,意欲探访古道的游客最好选择在早上8点到下午4点之间的时间段,早了或晚了都不太好,一是安全起见,二是山上湿气重,蚊虫很多,上山之前要做足防备功课。从乐东村口向东北方向步行大约10分钟,就到达东岙岭脚了,有山民在山脚种植了许多瓜果蔬菜,一到成熟的季节,这些农作物沉默的沉默,招摇的招摇,将静谧的古道点缀得生机勃勃。 从象浦岭的东岙岭脚沿山势拾级而上,两旁青山高耸,山色如黛,裸露的一面山岩色白如玉,相映成趣。抬头可见北岸的一块巨岩,卧在峰顶像只猴子,当地人称“猴头洞”,属于尚未开发的天然景点,细听有流水叮咚声,据山脚的一位老大爷说,此水脉极其丰沛,供一亩地人吃水都够。时令刚过中秋,道旁花草茂盛,蜂蝶流连,树木青葱。杨梅树叶、茶叶树叶油光发亮;柿树缀满青黄的果实,摇一摇,树枝颤巍巍地弹跳不止;油茶树捧出又圆又大的褐色果子;枫树叶槭树叶已经微微发黄,透露出秋的消息;毛竹水竹挺直修长的腰身,成片疯长;松树樟树则不失端庄,矜持地保持着长者风范。古道上,虽然幽静少有人迹,但不可否认暗涌着生命的力量,推动时空一年一年延续、升华。 行至大约700米处,古道的南北边各有一处民房。北边的是砖木结构,门窗完好,看外形是七十年代所建;南边的是石头房子,门窗破败不堪,两处房子的主人都已移民到乐东村居住。再往上走100米光景,挨着古道南面有一块摩崖石刻,约一方大小,崖面爬满青苔藤萝,风化成古铜色了。石刻字迹已经不明,依稀可辨“大清光绪裕三年前温州府丞扬州郭钟岳书”和“丁亥年春望日”字样,上书当年重修驿道时捐献银两的爱心人士的姓名。这是古道留下的唯一文字记载。温州府丞亲笔题词功德碑,清朝民国时期象浦驿道在温州所处的重要地位可窥一斑。据乐东村的那位老大爷回忆,抗日战争时,国民党同盟军曾经率领人马从驿道通过,当时上山的部队从东岙岭脚一直排到乐东村里,少说也有七八百人,浩浩荡荡地由岭脚上山到横庄村,再从横庄村运输粮食经白石到乐成;还有些当兵人和山民从白石过象浦岭挑军火到永嘉。石刻旁边还有一块功德碑,是一九九二年修整驿道时立的。石碑对面古道的北边崖下有一个小水潭,潭水清澈透亮,潭边放着一个瓷碗,黑乎乎的上了青苔,看来曾经是供路人取水用的。 水潭往上几步就到了山顶,俗称“岭头”。岭头留有一些古旧建筑,最外面的是一座庙宇,黑瓦砖墙,庙里木梁上缠绕的红幡积满灰尘,庙门口堆着几扇破门。这是一座空庙,从墙上的匾额看,一九九五年曾经翻修过。从乐东村和大岙村的村民口中得知,这座庙宇俗称“岭头堂”,前身是有600多年历史的“玉云庵”,原先是建在后一退的位置,庙门前还有一排路廊。“岭头堂”几十年前香火很旺,方圆百里的香客都慕名而来。南来北往的商人或行人,跋山涉水,累了,到路廊歇歇脚;渴了,喝杯庙里的伏茶;风雨来了,躲一躲;烈日当头,避一避;遇着人多,还可交流生意经,说说新闻,道道家常。悠悠古道,路廊传递着人间真情。后来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十几年来古道基本没有人行走了,“岭头堂”于五六年前迁建到乐东村去了,这里就空剩下一座破旧房子了。 将历史追溯到更远,也许“岭头堂”的遗址就是唐代孟浩然与张子容相会饮酒的“上浦馆”(象浦又称上浦)。张子容是孟浩然的同窗好友,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他俩在青年时就“同隐鹿门山,为生死交,诗篇倡答颇多。”张子容考取进士后,被分发到江苏武进任县尉,数年之后,因事被谪迁到当时比较贫瘠的荒远的“鲛室”、“岛夷”之地——乐成。唐开元十三年(725),与张子容分别已十三年的孟浩然来访,张子容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象浦驿道上的上浦馆去迎候他。两人互执酒杯,畅叙别后离情,孟浩然对好友的遭遇深表同情,写下了温州人民喜爱而经常吟诵的《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诗曰:“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廨宇邻鲛室,人烟接岛夷。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岭头堂”西侧有一圈老墙,围墙内几座老房子的残壁断垣记录着历史的风雨。据乐东村一位林姓阿婆介绍,这里原来住着十几户人家,她就是其中之一,早年靠种植山园维持生活,日子过得比较艰辛。他们的祖先是跳大神的,四处流浪,后来觅得这样一个地方,就选择定居下来,开发荒园,种植树木,渐渐繁衍起来。当时有夜行的路人经过,就在他们家里留宿一晚;有挑货的商人经过,便会互相对换些物品,生活自给自足,虽然清苦,也是充满乐趣的。到阿婆这一代,古道衰落,少有人走,这十几户人家便移民到乐东村生活。残墙旁有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就是通向横庄村的,现在那里的八九十户人家也已移民到山下的洪渡桥村居住了。 离开岭头,回望走过的路,“岭头堂”门前四棵几百年树龄的杉树依旧高耸挺立,仿佛四大金刚守护着古道以及古道上的这些人家,只有它们看见沧桑历史的背后,多少渺小生灵互帮互助,顽强生存的故事。五六间露天石垒茅厕的遗址,掩映在成片的毛竹丛中,隐隐提醒着人们古道从前的繁华,一条只是脚步踏出的古道,级级步步,都承载着山里与外界的唯一联系。 古道继续往东蛇行而下,进入白石镇大岙村地界。石阶越来越窄,刚刚宽约2米的路面,只有1米左右了,估计挑担前行的山民只能侧身而过,想想他们有多辛苦。这条古道曾是北白象镇乐东村、永嘉乌牛西岙村,甚至楠溪人通向大岙村走到白石街再通往乐清县的必经最近的路。山里人和沿海居民会在白石街和乐清县城交换山货和海货,如若遇到三月初十白石会市,那这条古道上可就人满为患了。有挑粉干、番薯丝、瓜果菜豆的,也有挑虾皮鱼干、弯刀砧板的,夜里举着灯笼过路的也就司空见惯了,于是箩筐重了,脚步快了,道路窄了,人们滴到古道上的汗水多了,古道迎送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更加欢腾了。 站在宽窄不一的山路上,野草和树枝几乎把人淹没,一时分不清是远古还是现今,于是由古道连接起的古今莽莽然破空而来,道旁的树木重复了几度枯荣,青苔濡湿着吴侬的软语,脉脉地含情诉说。石迹的斑驳印刻沧桑,被荒草毫无拘束地恣意覆盖。它们是这里的主宰,它们繁衍连接成一片通天的绿色。绵亘着,千年前的人们把他们的记忆踩进石路的罅隙,瞥一眼如他们眼眸般清澈的潭水,挑着担子,在蒸熏出清新水汽的林子里低着头快步走,看荒草覆盖了古道,时光演变着古今。 象浦驿道的终点是白石大岙村隧道口,这条隧道是连接大岙村和乐东村的工程,完工以后,两村可以直接通车,而乐东村几年前也已有了公交车通往北白象、乌牛,象浦岭不再是乐东村通向外界的唯一联系了,它作为驿道和民间主要通道的功能也就画上句号了。但古道印满青苔的路面,驳杂着千年时光的痕迹,总能穿透尘埃,在时空里闪烁着明明暗暗的微光,为人们留存下一段永不泯灭的历史见证。 从大岙村隧道口向东直走十几分钟,就可以看到白石水库了,你可以选择继续游玩山明水秀的中雁荡山,也可以沿路标出白石街结束这段旅程,交通十分便捷,一切随你的意。( 文/图 林正雅 吴百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