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岙古道
|
瑶岙古道地处乐清市白龙山南麓,南自虹桥瑶岙,北至芙蓉兰屿浦,俗称“瑶岙岭”。岭长达3公里,宽约1.5米左右,岭头海拔350米,岭路早期用不规整的乱石铺成,如今岭南段被改造成水泥台阶,岭北段因长期无人行走,约有300余米岭路被冲毁成为黄泥路,下雨天泥泞不堪,尚余900余米保存原有古道石块路面风貌。 《乐清县志》记载:唐宋以来,从台州越盘山岭入县境,至芙蓉驿,过窑岙岭(瑶岙岭)经新市(虹桥)抵县城。瑶岙古道属于浙江东南沿海温台古驿道上的重要地段,是唐宋以来从台州下温州的必经之路。据方家考据,连接东南沿海的交通大动脉“浙闽通衢”约始为吴晋(222-280),《晋书·孙惠传》中说“每造书檄东海越王,或驿马催之,应命立成”。这“浙闽通衢”就是从瑶岙岭通过的,温州至台州这段驿路在“浙闽通衢”上,志书言之为“温台孔道”。
古驿道上还曾响彻过抗倭的呐喊,飞奔而过的太平天国的铁骑,军阀混战时孙传芳的散步游勇,回荡着浙南抗日游击队阻击日军的清脆枪声。据文史资料记载,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瑶岙古道上也留下了足迹,嘉靖三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戚继光统帅其“戚家军”纵马扬鞭过瑶岙古道,驰驱乐清磐石抗倭。在乐清当地驻军的配合下,给盘踞流窜于磐石洋面与瓯江沿岸万余倭寇以毁灭性的打击,又将残寇赶出乐清境地。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多次从岭上行军,1949年,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第四中队和乐清县委警卫队曾在瑶岙岭头伏击国民党浙保四团一营二连一排。解放期间,腿脚受伤留有残疾的老游击队员陈忠,任芙蓉镇镇长(后任乐清县副县长)时,组织配给他一匹白马作为交通工具,他去县城办事开会,骑马过岭,人们投以崇敬的目光,迎送这位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革命者。 岭西南山麓瑶岙是温台古驿道的驿站,有“温台第一关”之称。瑶岙原为朱姓聚族而居之地,据传,由宋嘉定进士而授乐清县令的朱烨,抵雁荡山时途经瑶岙,见此地云蒸霞蔚气象非凡,顿生久居之意,任满之后遂将家眷从闽之东山下迁徙过来。自朱烨举家迁居瑶岙之后,瑶岙朱家人才辈出,可圈可点者众,如隐逸诗人朱希晦、吉安郡守朱谏、郴州知州朱守宣等,皆为瑶岙古道上的历史文化人物。元朝在此设瑶岙驿,洪武二年(1369)驿丞石岩以元旧址重建,《虹桥镇志》记载:瑶岙驿有正厅三间,东西廊六间,驿丞一员,驿史一名,驿夫六名,轿夫廿八名,驿桥大二乘小十乘,演译迎来送往轿来马往的热闹场景。尔后,瑶岙驿又在瑶岙岭脚开辟接待馆,谓之“东馆”。
《乐清县志》载:因瑶岙前接虹桥平原,北靠白龙山,地当古驿道要冲,故倭寇入侵温台,此为必经之地。《朱氏宗谱》记载:嘉靖三十七年四五月间,倭数百,曾三次自瑶岙进犯芙蓉。瑶岙人朱谏之子朱守宣,时任湖广郴州知州,他看到家乡屡遭倭寇入侵,便急书“建堡议”上书朝廷,痛感倭寇搜山,“山不足为险,官兵望风而走,则官不足为恃,唯立堡一事可行”。
瑶岙村口现保存孝子牌坊,子朱龙溪非常孝顺父母, 孝名传遍全国,明世宗钦旌他为孝子,立孝子牌坊,牌坊分别于乾隆元年、道光九年及1998年进行了三次重建修缮,把这种传统美德传承下来。在瑶川上有建于宋时的瑶溪桥,建于明的清远桥,例入乐清市第六批文保单位,瑶岙“二月二庙会”和“谷龙”例入乐清和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岙村西侧有一木结构的门台,上书“灵山禅寺”,顺着这条叉路往山谷里走,不远处便是灵山寺。据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灵山寺始建于石晋天福二年(937)。俗传高僧启爽原结庵于翠盈岗,佛刹因而建成,名曰“灵山”。宋熙宁前,寺僧法成、法敬在山下泥涂上筑堤围田七百亩,轰动一时。事闻于朝,宋熙宁二年(1069),赐额“灵山寺”。后寺久废,唯存七佛塔,1983年乐清文物普查,在瑶岙东馆乌岩嘴角发现宋景定四年(1262)石塔,其构造形式、建筑风格与北白象真如寺七佛塔相似。相传灵山寺鼎盛之时,僧侣之众“名冠东南”。扩建寺宇之砖瓦,乃众僧列队至几里路外的埠头,以手相传,一路传递上来。当年王十朋曾宿灵山院(灵山寺),作《宿灵山院》诗:“灵山未是别乡山,回首吾庐咫尺间,明日出山家渐远,乡心从此上愁颜。”又作《宿驿岙》五言:“未是他乡客,思家已断魂。明朝春色好,宿处近花村。”从灵山禅寺向东200米处,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官坟”的朱质庵墓,朱质庵墓是明进士、南京兵部员外郎,吉安太守朱谏之父,墓碑背面刻有:“明故诰赠南京兵部员外郎质庵朱先生之墓”。 沿古驿道逶逦而上,跨过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杂草丛生,时盖路面,溪水淙淙作响 ,宛如弹奏的琴弦迎迓来客。两旁的山坡被翠绿的枇杷树复盖着,金黄色的果实缀满枝头。岭中有路廊一座,人称半岭堂,它年久失修,显得破败,如今垂垂老矣。但它为多少商旅、贩夫、庶民遮风挡雨,旁有清碧水潭,可掬水解渴,或浸巾抹汗。沿路攀登,峰回路转,山眷上的一棵银杏树挺立着,树干粗大,枝柯蓬勃,绿叶满枝,如盖如伞,“接济寺”露出琉璃碧瓦,这是瑶岙和界屿共管的古寺, 有大雄宝殿、放生池。斋房,香火极盛。岭背有路廊1座,路从廊中穿过,廊顶梁为木质结构,廊内有石凳供行人休息。 自岭头循东南山背行二十来分钟左右,在山背一个土堆上竖着石碑,字迹隐约可见,上写有“碗窑山遗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三年二月立的字样,在遗址周边的黄泥下常挖出碗碟的残片,瓷片谈青透黄,釉面细腻光洁,在这荒岗野岭沉睡了近千年仍不失它的风采。。瑶岙原名窑岙,宋代这里就曾经开窑烧碗,明永乐后,时人或视那烧制碗碟的泥土为“石之美者”,遂改“窑岙”为“瑶岙”。 碗窑设在此,有独特的条件和优势,一是这里有高质量的瓷土,二是燃料充足,柴草就地取材,三是碗窑在山腰,处于驿道山岭中心地带,东北是芙蓉,有清江可通东海,南是有“温台第一关” 之称的瑶岙,设有水路码头,便于舟楫运输。 与碗窑山遗址遥遥想望的瑶岙岭头左边最高的山头,曾经立过寨,山寨名叫姚岗山寨,可能是”姚”和”瑶”谐音之故,现遗址尚在。沿岭头西北一横路前往半个小时左右,设在山寨城墙遗址内的22万伏的高压铁塔矗立在面前。越过坍塌的寨门,攀上黑黝黝的乱石堆,一块荒芜的平地,约有五亩许,野草葳蕤,野花绚丽,黄色、红色、紫色的花招着蜂来蝶往。四周是残存的城墙,墙石隙缝中长满了二米高的麦螺树,树叶深绿,连成一片似青龙腾起。寨城四方,周长200多米,底宽2米许,因寨墙己塌,高度难以估算。南墙下是马栏基,长满衫树,看不清有多大面积。墙西山头平坦,是山寨练兵场。 山寨可北眺雁荡,峰峦绵延;南望虹川,田畴锦绣。民间传说寨主与芙蓉山外村黄英寨女寨主黄英是朋友,扼守着这一段不算远两地。岭北古驿道也有三处路寮供人歇息,现还是石头路,保存完好,又叫芙蓉岭。此岭背阴,长满朴树,树皮可入药,往往被人割划,只留光秃秃的树干。有又说寨主与山下朱氏先人是朋友。酒杯交情常来常往。一年粮食紧缺,山寨种植了遍山的白银豆,以豆代粮,以解粮荒。秋后豆藤枯萎,一兵卒为省事,点火烧之,火势蔓延,殃及山寨,以至灰飞烟灭,荡然无存。悲凉动人的传说,为姚岗寨披上一层神秘玄奥的面纱。数十年前在这里建铁塔,在清基时发现一块”大千世界”的石碑,这样看来姚岗寨是否庙宇之类的建筑呢?使人思绪纷纭,莫衷一是。后查阅《瑶川朱氏宗谱》,寥寥数言证实。姚岗寨,这是建于康熙元年(1662)的官寨,至今已有三百五十余年历史了。瑶岙岭地势险要,从宋代开始的温台古驿道在此穿越,是关隘重地,官方设置哨所,保一方平安也不足为怪了。 从岭头往北沿古道前行1200余米至芙蓉兰屿浦。岭北约300米路段被水冲毁,路面泥泞,两侧荒草丛生,多数地段山道幽静,路边树木葱茏,浓荫蔽日。岭路上有路廊1座,结构与岭南的半岭堂相似,廊顶为木头横梁,从路廊外表看,有后人曾经修缮的痕迹。兰屿浦为芙蓉境地,原名缆石浦,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洪武初,在山门乡十七都设置缆屿铺,遂以铺名村。方言“缆”、“兰”谐音,而地又近海浦,遂渐渐演变为兰屿浦。明缆屿铺驻铺司一名,铺兵四名。隆庆年间,铺兵增至四名。 瑶岙岭古时过岭者甚众,商贩络绎不绝,当时瑶岙市日是农历每月逢一、五,其南面虹桥是三、八集市,北面芙蓉是二、七集市,再往北面的大荆是三、六、九集市。瑶岙古道就像一条绳子,串起了南北两边一个个集市的日子。自虹芙隧道开通后,瑶岙岭鲜有行人。古道悠悠,古道上车辚辚马萧萧轿悠悠这一胜景于是渐渐地消失,逶迤的驿路慢慢地寂寞冷落下去,悄悄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瑶岙人思路也活络开阔起来,正在修建一条盘山公路,连结山寨、碗窑、寺观、驿道,开发旅游资源。徐徐山风,送来阵阵凉意,一幅古朴风俗图在眼前晃动,茅草盖顶的石屋,青石拱筑的寨门,飘飘摇晃的旗幌……(文/潘锦毅 南孔球 图/李建明) . 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1562年),瑶岙人众志成城,建成寿宁堡。万历《温州府志》载:“寿宁堡,在瑶岙,嘉靖间邑人朱守宣倡议,筑以防倭,周五丈、门五。”寿宁堡原有迎曦、临清、驻景、来熏、登龙五门,现存迎曦(东)和登龙(北)二门:东门阔3米,深5.5米,高2.8米门上石额大书“寿宁堡”三字,门中石梁镌楷体“温台第一关”5字,下刻“嘉靖四十年(1561)建”。门内十八块古红石光洁如镜。北门阔1.75米,深5.6米,高2.2米,城墙残高3.5米,门中石梁刻“大明嘉靖四十一年秋建”,门上石额则书“龙山毓秀”4字。寿宁堡为明代乐清人民奋力抗倭的历史见证,1983年被列为乐清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岙驿之盛况,明景泰三年(1452)时为驿丞的王利,曾勒石为纪。清雍正十三年(1735),瑶岙驿奉裁,完成历史使命。现驿站遗址位于瑶岙村中心,在朱氏大宗词堂南,遗存五六亩面积的广场,人们称为驿坛,竖有 “瑶岙驿遗址”,供后人缅怀。 瑶岙岭上上下下盘旋不到三公里,并没有耸入云霄,算不上怎么高,而很一般。然而名之古道,由于其时间久远,尤为要紧的是瑶岙古道在久远的时间里积淀一笔非常让人注目的文化,多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庶民百姓进进出出古道留下了足音。宋绍兴二十七年丁丑科状元王十朋就是其中一位,宋绍兴十九年(1149)秋,王十朋离开家乡左原前往京城临安补赴太学,途径瑶岙岭,作《登姚岙岭望家山有感》:“已作一宿客,渐为千里人。吾亲白云下,回首一沾巾。”在瑶岙古道上留下的足迹自然并非唯王十朋一人。如宋绍熙元年(1190)的初冬,文学史上称之为“永嘉四灵”的赵师秀、翁卷、徐照、徐玑结伴自温州前来游览雁荡山,过瑶岙岭头,翁卷作五言《寿昌道中》:“清游从此始,过去必须看,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听得居人说,今年冬又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