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人文乐清 > 乐清古道
  • 成文日期:

四十九盘岭

发布日期: 2016- 09- 30 16 : 47 浏览次数: 字体:[ ]

  

 

  四十九盘岭又名丹芳岭,位于乐清芙蓉东岙村东北首,自古以来,是从芙蓉入雁荡的必经之路。明乐清人朱谏在《雁山志》里写:“一名四十九盘岭。在能仁寺西入西内谷,寺在岭下。岭路盘转四十九折,山极陡峻,故名。戴澳(明代奉化人,万历进士)记:上四十九盘岭,俯大海,恍蹑蓬莱,临弱水,盘尽则拥出诸峰,肃然迎客,冠云披霞,望之神举。”清乐清痒生施元孚也在《雁山志》中记:“在小芙蓉北,地多花木,因名丹芳。”宋乐清县令袁采在《雁山图序》里说:“自芙蓉来自曰丹芳岭。”四十九盘岭为雁荡山的古驿道之一,南宋初年温台驿道北段驿道自雁东经谢公岭、马鞍岭、能仁寺过丹芳岭经陌西、西门进入芙蓉驿。 

  《芙蓉镇志》记载:北宋年间,自大荆盘山岭经白箬、筋竹二岭入芙蓉驿,越瑶岙岭至瑶岙驿(北宋年间,温台驿道走的是筋竹涧,不从四十九盘岭出入)。南宋初年,北段驿道改从雁荡山山中出入,自雁东经谢公岭、马鞍岭、能仁寺过丹芳岭经陌西、西门进入芙蓉驿(南宋时期官道走的是四十九盘岭)。南宋末年,山中驿路废去,仍由大荆经白箬、筋竹二岭至芙蓉驿,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多次,明清多以四十九盘岭为主干道。原因已无从查考,估计经筋竹涧至芙蓉驿虽无需四十九盘岭般登山盘绕,但路径较远,而从山中出入经四十九盘岭路程缩短不少之故吧。 

  四十九盘岭南起东岙水电站,北至能仁寺,全长2.4公里,块石路面,宽约3米,岭背海拔311米,岭虽不高,但盘旋曲折,行走还是要费些周折的。清代诗人袁枚在《过四十九盘才到雁山》一诗中写道:“四十九盘岭,盘盘欲上天。不教双足苦,难到万峰巅。”诗句极传神地写出了四十九盘岭的高峻气势,对于想越岭览胜的后人来说更是具有启发意义。 

  从芙蓉东岙村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前行,两边大多是稻田,如果在金秋十月,稻田里就会翻涌着金色的浪花,也会散发出清新的草香。这时一种秋收的喜气四处飘散,能适时地潜入了行人的心怀。 

  走过一段乱石小路,东岙水电站跃入眼帘,是一座极简单的白色低矮建筑物,铁门紧闭,右侧墙上钉着一块黑色的牌子,上书金色的大字:芙蓉镇东岙水站。东岙水站是上岭的起点,据《芙蓉镇志》记载,芙蓉至雁山能仁寺有四十九岭脚路廊、半岭路廊和岭头路廊。山脚路廊重新进行修建,水泥平顶,但从廊基依然可看出当初的规模。遐想岁月的深处,人们穿越芙蓉去雁荡山,多半走的就是这条驿道,他们一定会在路廊里稍作休憩,再一鼓作气去攀爬回旋而上的山岭。 

  沿着东岙水电站往上走,路依旧是零乱、不平整的石头路,路的右侧却是一条蜿蜒的小水渠,水波清冽,疾速流淌,若探手轻轻触动,冰凉的水花顽皮地跳跃过去,给人以舒爽的感觉。 

  步行约几十米,有一道堤坝连接起两侧山峰,山中清泉汩汩而下,交汇成一个小水库,水站就是把这里的水输送给附近村庄。放眼望去,碧空如洗,山林茂盛,郁郁葱葱,水波宁静,碧如翠玉。青山和绿山就这样坦坦荡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娇揉、不造作,像极了一首怡情小令,令人心旌动荡。秋风徐来,湖水漾开浅浅的波痕,倏忽又愈合在了一起,这深邃可是一面打不碎的镜子,在绿的深处,水波不断地沁出宝石般的醉人光彩。 

  一棵香樟树立在青石路畔,像是欢迎行人的到来。从这里开始,古道呈现出了原始的风味,散乱的石子路到此终止,往上就是块块青石拼筑而成的台阶山路了,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青石路看起来仍旧非常完好,窄处近2米,宽处达3米,相对还是挺宽阔的。整条古道路面平整宽阔,没有一处陡坡或险崖,道型前扭后弯,上升坡度平缓,驿道的色彩非常明显。 

  四十九盘岭既然又名丹芳岭,那么岭旁自然多生花木。王十朋曾作《七绝·丹芳岭》:“携手丹梯语话长,不知身到碧云乡。行人相见如相识,赠得岩花十里香。”诗句中充盈着花香。虽然季节不同,山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然而江南的香樟、枫树和松树还是很多的,夏秋绿树浓荫,初冬道路上的枫叶还是一层叠着一层、松针堆满了石头缝。也有几棵栗子树,经过几阵秋风的吹荡,果实落了一地,剥开刺猬般的绿壳,可以见到安静地躲藏于其中的栗子。这些可都是最原始的装饰品,会带给人自然的亲切与美。 

  四十九盘岭在古时就有“霜枫红似锦”的浓烈景象,明代礼部尚书章纶在《再过丹方岭》诗里写:“千古丹方岭,游人去复来,霜枫红似锦,春树碧于苔,幽鸟逢人语,寒花待日开,风光还复旧,正遇一阳回。”其实,章纶在此前就已走过四十九盘,他在《过丹芳岭》里说自己有如“身登三岛外,足蹑五云端”的感受,又说这里是“素练悬崖瀑,琼珠漱石湍”,可见,四十九盘过去是有美丽的溪流和瀑布的。 

  在众多描绘四十九盘岭的诗中,乐清布衣诗人何白的《自丹芳岭至能仁寺》最能表达这里的风光。他写:“叠岭疲攀缘,逶迤历幽缅。屡憩及层巅,游观稍忘远。蹬尽险乍穷,路仄林初转。碧涧疏寒流,枫篁媚清浅。紫茸蔚蒲渚,芳蕤冒兰阪。深径已夕霏,悬岩犹薄晛。迴合敞精蓝,中峰抗高馆。微钟度遥岑,游云互舒卷。列庑休人徒,夕憩聊栖偃。”在这首诗里让现代的人能够看到遥远的古代,那些意气风发的书生模样,一路吟诗作曲,话语长长,玩笑着、追逐着去看雁山。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漫步这条古道,内心欢乐而又纯净,眼中的世界又怎能不美妙多姿? 

  不觉间就接近山巅了,这里有一处特别开阔与空旷之地。一块大石倚在路边,引得行人回首眺望。深浅不一的金色稻田拼接成一幅油画的底图,点缀上白色的房子和青黛的树影,再加上柔和的光线,以及从村庄外蜿蜒而过的芙蓉池,刹那间像是见到了海市蜃楼。 

  两棵大树在山顶相对生长,左侧枝干细一些的是香樟,右侧枝干粗壮、表皮光滑的是重阳木。贴着树干仰望,枝桠虬劲有力,片片细小的叶子交织成一张硕大的网。透过枝叶的缝隙,可以看到天空醉人的蓝。没有一缕云朵飘过,天空始终保持着湖水一样的澄静和深情。 

  路旁还有一处用砖瓦和木头搭成的简易房子的残垣,就是当初的岭头路廊,墙头上爬满了藤蔓,废墟里的杂草长得很高,一堆碎裂的瓦片无声地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过的烟火气息。在山顶上建路廊,是古代人的良好习惯,让人们经过好一番辛劳才走到这个最高处,自然是想休息一下喘口气。 

  下山的青石台阶保存得更为完好,而且路面更加宽阔,真是让人感慨古人的用心与细致。千年古道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迎来送往了不知多少宾客,至今却依然保持得如此完整,实属不易。而现代的很多道路工程尽管大气,却都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往往通行没多久又要修修补补,令人郁闷、叹息。 

  行至山脚,走过一座由五块条石组合成的简朴小桥。桥下流水奔腾,翻滚出洁白的水花,穿过碧绿油亮的水草,一路高歌而去,汇入了能仁寺外的一条溪涧。 

    千年古刹能仁寺就是四十九盘岭的终点,能仁寺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宋咸平二年已亥(999)由僧全了创建,鼎盛时期,有僧人三百,香客每日千人,为全国30所最著名寺院之一。千余年来曾经多次因兵乱焚毁,现能仁寺于2006年重建,总占地面积17300平方米,气魄雄伟。大殿前西角与南庑上方之间是大镬亭,亭中保留宋元 七年(1092)铸的大浴镬,重三万七千斤。此寺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薪火传承,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成为雁荡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能仁寺与这条古道相依,互相见证了曾经的繁华与变迁。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回忆,却是执手相望两不厌,一切尽在不言中。(文/李茜  图/李建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