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元孚
|
施元孚(1705~1779),字德交,号六洲、半耕堂居人。乐清柳市蟾河堡人。少时颖悟,性嗜读书,博闻强志。雍正四年(1723),入邑庠为县学生员。因科场失意,即弃举子业,自此淡薄功名,耕读自娱,优游山水。 36岁时,开始远游苏州、杭州、厦门等地。此番出游,让他襟怀大开,写下了大批游记,如《钱塘江观潮记》《飞来峰记》《游虎丘记》《渡闽海观石帆记》《游厦门记》等等。这些游记清新俊逸,文采飞扬。著有《释耒集》,其中编列记游、论、书、序总共81篇,人物时事、风俗民情,论古及今,无所不谈。叙事中每有高论,发人深思。 乾隆八年(1743),施元孚远游归来。后寝食雁荡二十多年,不管风雨阴晴,酷暑严冬,对境地内山山水水,古迹名胜,逐一作了考辩说明。特别是那些荆莽荒深、峭崖险谷之地,他都一一进行搜探。如《入北閤仙桥记》中说:“雁山峻险之景,莫此为最。”如三折瀑、连环潭诸胜,前人尚未发现,至施元孚始得发掘。他的足迹遍布雁荡山每个角落,其志之坚,为时人叹服,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写成《雁荡山志》十三卷。 在《雁荡山志》中,施元孚记叙各尽所妙:如《大龙湫记》突出其“因风作态之奇”;《剪刀峰记》穷其“移步换景”之妙,并建议改名为“八面峰”,因其确非“剪刀”之状可概括;至于《灵峰记》,则赞其奇幻恍惚犹如仙境,“卧则生云,啸则风至”。面对自然景观,施元孚能据理析疑。如马鞍岭北面的观音峰,常现光环,山人以为怪异。而他经考证后解释为“斜日返照则云有辉,以云日之辉盈摩于璀璨石色间,故五彩以见,此峰之奇而非峰之怪也。”孙诒让称其山志堪与李孝光《雁山十记》相媲美。《雁荡山志》在当时未刊印,后被永嘉人曾唯采取编成《广雁荡山志》。 施元孚家距中雁白石山仅10华里。年轻时他常去山中游览,玉甑峰的秀特,玉虹洞的深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乾隆三十三年(1768),他开始对白石山辩证探奇,遍访峰岭、溪泉、村野,究脉追源,搜文理物,然后分纂山景、物产、寺观、故事、艺文五卷,集成《白石山志》。这部山志主要对中雁的山水、渊源、山体、山境及道路作了详尽记述,展现了一幅白石山旅游图。 《白石山志》当时也未经刻刊。光绪七年(1881),白石陈珒得其抄本,编分六卷,由戴咸弼作序,并配绘图形,予以刊印出版。卷一山水、卷二寺观、卷三至卷五艺文、卷六物产并艺文补遗。这是至今中雁荡山唯一的志书。施元孚暮年家道益贫,双目失明,他却处之坦然,惟对未尝遍游宇内名山大川抱憾不已。他的两部山志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乐清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