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开明
|
胡开明(1913~1997),原名启法,曾用名焜、化名志彪、志骤,号达雷,乐清县虹桥镇杏庄(今建强村)人。民国21年(1932)7月考入北平私立冯庸大学政治系,22年8月转考进北平国立东北大学经济系。26年3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9月任4大队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率队跟随聂荣臻部队赴晋东北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民国24年(1935)“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担任“东北大学学生救国工作委员会”常委、东北大学出席北平市学联的代表、平津学联筹委会常委,因此先后两次入狱。25年12月8日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9日任西安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大会总指挥,会后率万名学生游行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学生所表现的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触动了张学良。张许诺在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临潼请愿”,一定程度上可视为“西安事变”的序幕。16日在“西北各界拥护张杨二将军救亡主张民众大会”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在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和探索中,成为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关注农村改革。1962年8月,在中共张家口市委第一书记任上,两次致信毛泽东,建议推行“三包”到组的生产责任制,提出“关于农村口粮分配办法的意见”。中共河北省委决定胡开明任省委常委、城市工作部部长。9月,受到河北省委批判。 “文化大革命”中也因此遭受迫害。1978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调任其为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省农委第二书记,协助万里走农村改革、探索之路。多次赴小岗村、山南村等地调研,鼓励农民探索新办法,催发了“大包干”的实现。明确指出,试行包产到户“不是资本主义!那是名副其实的责任制”。后来“大包干”责任制被简化为三句话:“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小岗村试行包产到户的成功,推动了全国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 历任中共山西五台县窑头区委书记,晋察冀新华总分社和《晋察冀日报社》副社长兼机关党委书记,中共察哈尔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张家口市委书记,河北省副省长,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中共张家口市委(地委)第一书记,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河北省顾委副主任兼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1990年5月离休。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5年,受彭真、聂荣臻、刘澜涛等委托,参与主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1990年丛书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