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乐清红色印迹 县城解放:乐清历史翻开新篇章
|
相信大多数“老乐清人”对老城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老市府、市人武部等都不陌生。在时光的洗礼下,这些街巷、老建筑的本身或者周边都悄然发生变化:高楼拔地起、道路变宽整、生活智能化,乐清城区的版图更是不断向外延伸扩展,构建起更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而作为这些发展变化的开篇,或许要从七十多年前说起—— 时间回到1949年。彼时,乐清革命形势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在瓯北、台南连战连捷,国民党军从攻势转入守势。随着解放军渡江、温州和平解放,一场场胜利犹如一颗颗重磅炸弹,砸向国民党乐清统治当局的营垒。5月8日,在乐清县民主政府成立的同时,驻乐成国民党军队和旧政权人员也在仓皇谋划撤逃。5月10日,国民党乐清当局从县城撤逃,中共乐清县委派县委城工组成员钱云林进城,依靠乐成的党组织和革命青年,宣传党的政策,安定民心。 说起这段经历,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钱云林依然记忆犹新。和当时不少进步青年一样,他以“外出教书”的名义离开家乡,转而脱产进山投身革命。直到这次进城,家人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为了家人的安全,他没有选择立即返家,而是在高等小学堂(今市实验小学银溪校区)住宿。第二天,中共乐成党支部发动革命青年20多人,组建“乐清城区人民革命工作队”,由钱云林担任队长。工作队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通知国民党的旧党政军人员来开会。 钱云林回忆道,他向原国民党各机关的人员宣传我党的留用政策:想走的可以走,表现好的可以视情择优录用。而他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保护好各机关的公物和文书档案,等待接管。当时,涉及全县的田赋征收档案、户籍资料等由机关各自保管,数量众多。在嘱咐他们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工作队也派出了专人每日巡查监督。这些档案的完整保管,为日后乐清县委县政府组织救荒、校对田亩、征粮减租等工作提供了确切的数据资料。 在做好档案保管的同时,工作队的宣传组创办了刊物《每日新闻》,向乐清人民及时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杭州解放、国民党反动派节节败退等消息,极大地安定和鼓舞了民心。 当时,翁垟还驻扎着一支盐警队,如何扫清这颗“定时炸弹”?钱云林通过曾任商会会长的周启渭先生,争取翁垟盐警起义。经过与盐警队代表的数次接触,双方达成了和平起义的协议。5月19日,乐清县委派警卫队队长谷定文率队赴翁垟接受盐警起义,完成收缴武器和遣散工作。至此,乐清县境内再无敌军。 “当时旧政府人员都明白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对我们的工作比较配合。”钱云林总结道。 5月26日上午,中共乐清县委、乐清县民主政府从虹桥移驻县城。县委书记兼县长叶龄银率县委、县政府全体人员和县委警卫队全体指战员,从东门经东街由十字街口转南大街,在大操场上检阅前来欢迎的群众队伍,然后经北大街,进驻北门国民党乐清县政府旧址(今市人武部)。一路上,县城学生、老师、工商界和农民代表等1000多人,列队从东门外开始热烈欢迎。 “当时沿途队伍高呼欢歌,赞颂中国共产党,热闹非凡。”至今回忆起当年场景,钱老依旧难掩激动。他还记得当时叶龄银发表施政演说中的一段话:“建设新中国是新的伟大长征,我们将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团结全县人民登上新的征程,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新乐清!” 乐清县委、县政府入城后,即刻着手接管工作,并举办党训班培养干部,健全各级机构,接着开展肃清匪特、稳定金融、减租减息等工作,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工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乐清的历史,也随之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扫一扫 看视频 陈瑶璐 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