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乐清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0号提案的答复函 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乐清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0号提案的答复函 |
妇联界别: 你界别在第十三届政协乐清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发挥乐清公共文化空间效能 提升老百姓的文化体验感》收悉。我局对此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 首先,非常感谢你界别对我市文化事业的关心关注。2019年,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排名在全省第27名,2019年乐清经济GDP全省第11名。体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五项综合指标中,我市的“文化投入”排全省第58名,“文化机构”排全省第3名,“文化队伍”排全省第58名,“文化活动”排全省第53名,“文化享受”排全省第15名。乐清市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如下: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高标准建成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市民活动中心等市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高水准打造文化新地标——“清和书苑”公共文化阅读新空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分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市文化馆分馆7个、文化驿站28个、城市书房5家、百姓书屋13家、市图书馆分馆39个、图书流通点77个,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30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13万方,每千人拥有文化设施面积792平方米,居全省前列。从2017年开始,连续四年聘请第三方对基层文化阵地开放服务效能进行暗访,较大促进了开放服务效能的提升。 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优质多元。以“书香乐清·读书之城”“乐音清扬·音乐之城”“山海乐清·文脉传城”城市文化创建活动为总载体,充分发挥市级文化场馆、文化机构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让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在城乡之间有效流动,让广大居民就近便捷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有效实现共建共享,近年举办三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音乐舞蹈节;一年一届市民文化节,联动各方力量,深入开展视觉艺术大赛、群众声乐大赛、舞蹈大赛,推进“百姓舞台”“梅溪讲堂”“箫台艺苑”“越音清扬·戏送万家”“文化驿站”“乡村艺术团”“公益大联盟”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活跃基层文化氛围。乐清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有“ 雁山艺坛”、“红色星期天”、“昌谷艺术讲堂”等活动品牌,其中周昌谷艺术馆系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成员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学实践基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乐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目前全市共有优秀星级文化团队百余支,文化志愿者团队576支,乡村艺术团795支,三团三社726支;我局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文化中心,文艺社团入驻文化阵地率达99%。举办了“百姓大舞台 民星总动员”农村文化礼堂暨乡村艺术团文艺大展演、百场演出进文化礼堂等大型活动,推出星级团队评选,使更多的社会文艺团队参与到乐清的文化事业中来,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十三五”期间(2020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各级文化场馆处于闭馆状态,大部分常态化活动取消),我市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4485场次,年均2897场次;开展送戏下乡1666场次,年均333场次;开展送展览讲座677场次,年均135场次;送书下乡259882册,年均51976册,举办阅读活动4375场次,年均875场次;惠及群众410.97万人次,年均82.19万人次。乐清图书馆2017年被评为“全民阅读活动全国先进单位”,2018年被选上“全国阅读推广优秀项目”、2018年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荣誉称号,2018年文化馆的“百姓舞台”获浙江省公共文化示范项目。2020年4月图书馆作为温州市唯一、浙江省图书系统唯一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的试点单位。 三、文艺创作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我市把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作为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用传统文化滋养群众文艺创作,每年高质量推出一批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小品、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以乐清民歌《对鸟》为基础创作的歌曲《对鸟新唱》、舞蹈《竹儿青妹儿红》、歌曲《畲乡三月三》先后获全国群星奖;乐清市合唱团先后3次获得中国合唱节银奖金奖,1次省合唱节金奖,并被评为省A级合唱团;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乐清籍硕士研究生赵默佳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2018年乐清民歌《对鸟》还登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演出舞台。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以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柳市八大王”事件为原型,成功创作编排了越剧现代戏《柳市故事》,参加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和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展演活动,大获好评。市戏曲艺术传承展演中心入选浙江省首批越剧传承基地。我市以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黄杨木雕两个项目入选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该两个项目的作品在国内外斩获多个奖项,吴尧辉的黄杨木雕作品《赏乐》和《大唐盛世》系列组雕,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根据你界别提到相关的建议,我局结合市委市政府谋划创建文旅名市、打造文化高地方案,拟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并推动了部分工作开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公共文化空间人气 提案中提到的第一个建议“转变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空间人气”。今年我局打造了集“阅读休闲服务、数字智慧未来”为一体地标性的新型文化公共服务空间——清和书苑,将继续开展特色文化驿站选址工作,完善公益课堂群众点单机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推动文化下乡惠民工程。下一步工作思路如下: (一)继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能级。立足高质量发展、高效能运行,管好用好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对标“清和书苑”,结合地方区域特色、人口分布及群众文化需求等特点在城区新建改建城市书房9个,25个乡镇(街道)至少各谋划建设1个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大力推广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温州模式”,围绕把文化设施变为文化平台的思路理念持续加强总分馆建设,把总分馆建设成为市民实现文化理想的重要平台。加强城市书房、百姓书屋、农家书屋、文化驿站等特色分馆建设,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总馆对各级分馆的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继续推进基层综合文化中心规范化建设,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效能建设专项治理工作,对全市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暗访、全面排查摸底;自纠自查、进行集中治理;确定重点治理对象、进行整改。 (二)优化城乡一体化供给服务机制。健全优化覆盖全市、三级联动、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供给网络和服务机制,深入开展“菜单式”预约、“点单式”服务,精准做好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继续办好“百姓舞台”“梅溪讲堂”“公益课堂”“艺术类培训机构公益大联盟”等公益文化品牌,做好“流动图书车”“流动音乐会”“流动艺术展厅”“流动文化驿站”等流动文化服务工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进优质文化资源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实现全市域高效流动、精准服务。 (三)深化全市各类群体文化服务供给。根据地方区域特色、人口分布及群众文化需求等特点,新建、改建、提升一批文化阵地,在新城区清和公园、东运河公园、胜利塘公园、中心绿轴等地新建改建以中青年群体为对象,以亲子、阅读、休闲为主题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老城区西塔公园、茗丰茶楼、丹霞茶楼、晨沐茶楼、洪宅等地改造提升一批以中老年人群体为对象,以阅读、研学、休闲为主题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持续开展针对老年群体的文艺活动——以广场舞为代表,继续拓展青少年研学路线等活动,针对各类文艺课程、各年龄层次人群深化公益课堂体系,以文化驿站为阵地推进优质文化资源进基层。 实施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增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和覆盖面。推进“非遗三进”,开展竹雕、剪纸、细纹刻纸、南拳等非遗课程,把“非遗在景区”活动做足,带动文旅消费市场的复苏和发展。如2020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将非遗“情景化、故事化、体验化”。 (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推进各级文化阵地引进各类新科技技术,增强场馆沉浸式体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对接喜马拉雅、阿里云、三联中读等社会团体,在图书馆二楼主阵地进行有声化文化空间的改造,开辟旅行图书阅览专区、旅行资讯和动态视频展示,有声读物体验专区、旅行美景VR体验专区、音频视频加工专区,构建“静可阅读、动可分享、立体多元”的文旅融合体验场景。以“清和书苑”为试点引入瀑布流、VR角、听书区、kindle阅读区、沉浸式体验等科技运用,打造集“阅读休闲服务 数字智慧未来”为一体的文化公共服务空间。 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周昌谷艺术馆进行数字化提升,建立智慧平台综合管理,利用先进数字化技术,通过展览电子屏,将博物馆内展陈的文物藏品、非遗精品、文保精粹特色活动利用高科技“互联网+”推向云端,服务不打烊、展览不落幕、精彩不打折,打造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新载体,成为乐清市民,尤其中小学生假期的打卡地。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提案中提到的第二个建议“创新管理模式,激发文化服务活力”。今年我局各文化场馆召开理事会,围绕“十四五”新时代形势研讨我市公共文化发展规划,深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体系,积极对接社会力量探索合作运营新机制。下一步工作思路如下: (一)严格按照“两法”完善服务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公共文化相关服务,继续深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反馈机制。在文化馆办展览流程主要以电话预约、核对办展时间、馆长审批的形式为主,探索网上平台、微信公众号、智能化设备等各种形式预约,深化惠民服务机制。 (二)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价体系中,我局主要引入第三方暗访的形式排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已纳入考核体系中;创新对于公共文化的发展必不可少,市图书馆集思广益,在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创新项目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对接喜马拉雅、阿里云、三联中读等国内知名出版社、书房经营方,计划在图书馆、新规划的一批城市书房中引入,合作探索城市书房发展、管理与运营的新机制。继续深化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理事会制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文化的运营、发展、决策中,促进文化场馆长效发展。 三、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提案中提到的第三个建议“调好文化味道,做好文化融合文章”。我局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开展了以“浙江省红色主题雕塑大展”、“乐清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大赛”、“乐清市全民阅读节”、“乐清市市民文化节”等为代表的各类高品质、高规格文艺活动,在“清和书苑”引入多元数字化阅读体验方式,广泛吸引年轻群体前来体验。下一步工作思路如下: (一)强化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应用。整理归纳雁荡山传说、王十朋文化、对鸟及乐清抛歌、乐清石斛养生文化、白石三月初十会市、蒲岐传统游艺等特色文化元素,加强公共艺术创作、文化节庆活动、景区设计建设、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在研学基地设立“方言馆”并开设民歌、童谣、民俗等地方文化课程,推动民俗文化传承应用,延续传统文化基因。 (二)深化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创意设计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速度,完善工业设计基地、文创设计孵化中心运营机制。推进捷宝国际总部创意基地、铁枫堂文创园等骨干文化企业总部建设。推动“宋湖里坊”文化产业街区、蝴蝶广场、铁定溜溜等项目差异化竞争、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城市文化礼品新零售平台、工艺美术礼品网络交易平台、“布谷布谷”创意市集、“多彩初夏”她创市集。 (三)盘活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加大“乐清十古”等代表性文物和遗址保护利用力度,提高“五朵金花”等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水平。紧抓“全域美”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有利时机,重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工艺美术街区、万清堂木雕艺术馆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属地管理,实施“四村三街一镇”(即南閤、北閤、黄坦硐、黄塘古村、乐成北大街、大荆东街、南閤牌楼古街及蒲岐古镇)保护整治工程,修缮恢复一批近现代知名藏书楼、书院建筑,加强历史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符号功能,形成具有一定辐射力的传统文化地标,保留并传承城市文化记忆。 四、统筹资源强化合作多方联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提案中提到的第四个建议“融入多元业态,提升文化服务效能”。今年我局高度重视文化品牌打造和宣传推广工作,各级场馆利用新媒体资源强化阵地宣传,与喜马拉雅紧密合作推出乐清特色文化,积极发展线上文化资源,对接各级媒体资源宣传提升我市城市文化影响力。下一步工作思路如下: (一)开拓创新丰富文化阵地服务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益性文化单位继续完善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统筹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继续对接喜马拉雅、阿里云、三联中读等国内知名出版社、书房经营方,计划在图书馆、新规划的一批城市书房中引入,合作探索城市书房发展、管理与运营的新机制。 (二)强化组织保障打响文化品牌影响力。将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统筹整合文化专项资金,加强部门协作,强化品牌建设。继续深化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项目,打响省级品牌项目“百姓舞台”,继续织密“文化驿站”网络提升服务能级,推动城市书房全市域布局,构建乐清阅读文化新体系,擦亮“读书之城 书香乐清”金名片。 (三)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城市形象。一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重塑新闻生产传播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推广应用集“媒体+政务+服务”于一体的“乐音清扬”APP,支持主流媒体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打造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二是深化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网络社会组织建设,打造一批“乐音清扬”系列网络文化家园,引导网民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依托乐清市网络文化节,开展“雁山时评赛”等系列内容健康、形式活泼、互动性强的网络文化活动。用好网络文化传播实训中心,开展“培根铸魂”网络文化传播培训,培养一批本土网络文化传播大使。发挥互联网主流宣传阵地优势,讲话乐清故事,传播乐清好声音。三是加强对外文化宣传。依托世界各地乐清人资源优势,打造具有乐清特色的海外传播基地。积极利用央媒海外阵地,宣传好乐清特色文化。加强海外传播队伍建设,依托温州“握手”“邂逅”“遇见”等活动品牌,组织策划好具有乐清辨识度的活动,推动乐清文化外宣水平大幅提升。推出《乐音清扬》画册、《天下乐清人》专栏和丛书,展现新时代乐清形象。精心策划城市形象推广传播,推出乐清市城市形象片。 五、围绕文化工作创新发展,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提案中提到的第五个建议“完善队伍建设,强化文化人才支撑”。今年我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在上海交大开展了为期5天的高质量文化旅游发展研讨班,推荐优秀团队、优秀人才参与省级、温州市级文艺培训,开展各类文艺赛事挖掘文艺人才,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参加省市级赛事。下一步工作思路如下: (一)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全年全面实行文化馆专业干部的业务考核、实施戏剧专业院团演职员业务考核。加强镇街文化干部、农村社区文化骨干的培训,持续开展每年度全市文化干部培训班。通过深入学习,提升文化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务操作能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投入到当前的文化建设,推动乐清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更好发展。 (二)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推进文艺名家工作室建设,开展文艺名家工作室授牌活动,充分发挥文艺名家引领示范作用,扶持举办大型专场展览、展演、研讨,扩大文艺家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励勇攀文艺高峰。以“经济的前沿、文艺的新锐”为主题,实施青年文艺家实力提升计划,培育“文学在乐清”系列活动品牌,每年定期召开青年作家作品的联合研讨会、改稿会和分享会,定期举办新锐艺术家作品联合展览、联合展演,加大青年文艺家宣传推介力度。突出关爱老一辈艺术家,扶持作品研讨出版、展览展演。建立文艺人才数字化平台,及时更新维护文艺家协会及乐清籍文艺家名录,作为文艺人才培养、推优的重要依据。健全完善社科人才库,打造“社科智汇”“研访乐清”等社科研究普及一体化平台,培养社科人才队伍。按照加强引导、鼓励发展、明确定位、完善功能、规范管理、依法运营的原则,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完善文化类社会组织运作机制。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继续开展社会文艺团队星级评审活动,扶持优秀社会文艺团队参与文艺创作和“百姓舞台”等各类文艺演出,向社会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 (三)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形成科学高效的文化志愿服务运作体系。对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建立管理评价、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招募更多专家学者、艺术家、文化专业人才、文艺爱好者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中来,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对乐清文旅事业的关心支持。 联系人:戴辉,联系电话:61880365。 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1年6月28日 |